製造平衡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製造平衡說課稿

大家好!

我叫楊鳳琴,來自馮家灣小學,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機械》單元的第三課《製造平衡》,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製造平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大象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總目標是綜合探究活動,二級目標是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製造平衡》這節課是在《機械是什麼》這一整體感知機械的基礎上,具體感知天平和槓桿的平衡。本課的目的不僅是利用槓桿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條件,還爲《我能撬起地球》中槓桿省力的研究做實驗與記錄數據兩方面的鋪墊。

平衡現象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的,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過理性分析。有些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對平衡的條件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瞭解的並不透徹,更多的是生活經驗而不是對科學規律的認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現狀,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槓桿尺、鉤碼等實驗器材,瞭解槓桿尺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平衡,能準確判斷平衡狀態與不平衡狀態。

2、過程與方法:探究槓桿尺平衡的條件,並準確記錄實驗數據。根據探究過程和記錄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出槓桿尺平衡的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生活,說說自己知道的平衡實例。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應問題。

爲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提前準備槓桿尺、鉤碼盒、槓桿尺平衡實驗數據記錄表等教具。

三、說教法:

本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開展學習活動。

根據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這兩個基本理念,我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教學以懸疑貫穿始終,從發現平衡現象激疑、揭祕平衡原因釋疑、生活驗證平衡證疑等活動,環環相扣,疑問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科學知識也在觀察、動手、分析中被學生髮現、運用。

2、問題引領,層層遞進。

認知規律告訴我們,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認知最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中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的時期,讓學生在觀察現象以後,用“爲什麼尺子不掉下來?”,在研究等臂平衡時,用“在左邊第2格掛3個鉤碼,右邊第2格應該掛幾個鉤碼?”,在研究不等臂平衡時,用“在左邊第2格掛3個鉤碼,想想右邊哪裏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最後,用“槓桿平衡有規律嗎?”。設計不同梯度和層次的問題,方能引領學生從思考表面現象開始,層層遞進最終達到思考探索本質規律的目的。

3、合作探究,恰當點撥。

合作探究式是學習並解決問題的有效形式。有效合作探究需要教師畫龍點睛般點撥、學生積極自主參與、同伴共同探究交流。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卡點”合作,如在發現等臂平衡條件處合作,在發現不等臂平衡條件處合作,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得認知規律處合作,在學習的“關鍵點”教師參與合作,起到“撥開雲霧方見天”的效果。合作探究,恰當點撥,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發散多維的思維品質,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樂學善思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4、創造氛圍,凸現主體。

融入學生,參與活動,轉換角色,尊重學生見解,允許學生失敗,學生就會成爲大膽學習的主人。提倡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在“設置懸疑,激發興趣”時尊重學生的猜想,在“猜想假設,實驗探究”中等臂平衡實驗和不等臂平衡實驗時參與動手,在分析實驗數據總結認識規律時不否定學生的想法,就能開啓學生思維的閥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創新的火花猶如源頭活水。

四、說學法: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爲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

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五、說教學過程:

哲學家蘇格拉底把教學過程比作嬰兒的出生,教師的作用就好比助產士,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再好的教師也是教不會的`。科學探究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科學態度得到培養。

根據“主導和主體”,“主動學習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思路:

(一)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激活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上課時,我讓學生先玩一個遊戲。我出示一把尺子,問學生:誰能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個手指上,不讓他掉下來。這個遊戲很簡單,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很快做出來,我請一個學生上臺進行演示,當尺子平放在手指上而不掉下時,我問學生爲什麼尺子不掉下來,有學生說因爲尺子平衡了,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加以肯定,並告訴學生這種情況就是平衡狀態。當學生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我又拋出問題,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塊橡皮,又會怎樣?學生大聲叫到,尺子會掉下來,我讓學生試試,果真掉下來了,相機告訴學生這種情況是一種不平衡狀態。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將藉助一些器材來研究平衡現象,點明本課的研究主題。

看似簡單的感性認識的遊戲活動,其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探索的慾望被調動起來了,接下去的學習順理成章。

(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

1、認識器材。

通過遊戲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給學生介紹本節課我們藉助的實驗器材,對槓桿、鉤碼一一進行展示,告訴學生本節課我們將利用這些器材來製造平衡,點明課題。同時在介紹這些器材時,相應的展示他們的使用方法,隨機也展示平衡狀態和不平衡狀態,與開課前的遊戲結合起來。

2、研究等臂平衡。

認識器材時,我將有意先展示平衡狀態,然後展示不平衡狀態,隨機

提出研究問題:老師在左邊第二格掛3個鉤碼,想想右邊二格處應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學生猜測。這時要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學生猜測後分小組進行驗證。驗證前,老師詳細講解實驗記錄表的填寫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分好工,明確組長、操作員、記錄員、彙報員等任務,讓每個孩子有事可做,做有效地實驗探究活動,避免了探究活動只是部分孩子展示自我的舞臺。分組活動結束後,學生全班進行交流,交流時讓彙報員、操作員和記錄員同時上臺一邊彙報,一邊演示槓桿尺,一邊將結果填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要求其他組的學生認真聆聽,看有沒有和自己組不一樣的結果。在這裏結果出現了不一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再次實驗,尋找原因。在讓學生說出實驗探究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時,學生可能會提到在右邊的其他位置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此時,教師不能因爲學生的發現打亂了教師的預設而忽視這一個創新性發現,而應該根據交流的狀況靈活地進行教學調整,開展不等臂平衡的研究。

3、研究不等臂平衡。

在交流等臂平衡的實驗結果時,如果學生沒有提出在右邊的其他地方掛鉤碼也能使槓桿平衡,教師可以直接提出新問題:老師不規定同學們在右邊第三格掛鉤碼,你們還有其他的方法讓槓桿尺平衡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再次被調動起來,也從剛纔成功的喜悅中回過神來,再次研究新的問題。老師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猜測使槓桿尺平衡的新的方法。老師將學生猜測的情況記錄在黑板上,同時告訴學生方法不僅僅這幾種,可能還有更多,鼓勵學生在驗證猜想的同時想出更多平衡的方法。學生猜測後進行驗證,既符合科學探究的過程,也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有目標的開展活動,防止學生探究的無效性。學生經歷了等臂平衡實驗的驗證,這次的活動變得很簡單,學生就能按照上次的活動情況有條不紊地開展。學生實驗後彙報交流將實驗結果記錄在黑板上。當各種不同的平衡方法一一展示,特別是學生還發現在槓桿尺右邊的不同位置可以掛幾處鉤碼也可以讓槓桿尺平衡時,教師相機肯定、鼓勵,讓學生充分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探索的熱情和自信。

(三)嘗試解釋,表達交流。

前幾次的成功應該讓學生對科學的探究充滿了信心。當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我提出了新的問題:同學們找到了這麼多讓槓桿尺平衡的方法,那麼槓桿尺的平衡有沒有規律呢?讓學生再次投入新的科學探究活

動中。此時,老師要提醒學生認真分析黑板上我們幾次實驗的數據,從數據中尋找規律。學生可能會很快找到等臂平衡的規律,那就是在左右兩邊相同位置掛相同數量的鉤碼槓桿尺就會平衡,但不等臂平衡的規律學生可能較難找到,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的數據,圍繞“左邊等於右邊”這個核心問題,應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遷移的方法、數學計算的方法尋找規律。

(四)製造平衡,驗證規律。

規律找出來了,學生很興奮,那規律是不是對的呢?這時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利用規律來製造平衡,老師先演示不平衡的槓桿尺,讓學生根據規律來猜測如何製造平衡,再請學生上臺演示,學生髮現根據規律來猜想,槓桿尺都能平衡,再次驗證規律。

(五)聯繫生活,拓展運用。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科學應用,幫助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我設計了三項練習:

1、讓學生再次回到開課前的那個遊戲,鼓勵學生利用平衡規律,尋找不同方法讓平放在手指上處於不平衡狀態的尺子再次回到平衡。

2、尋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3、設計平衡遊戲。

最後的拓展運用體現了分層要求,讓尺子回到平衡狀態,取材簡單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全班學生都能完成,再次驗證了平衡規律,尋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讓科學回歸生活。而第三個活動則要求較高,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創造精神,能靈活運用科學規律,期望能有少部分學生完成。三項活動設計,既可以讓學生再次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讓整堂課前後響應,實現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