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評課

最近又聽了一些教師語文課,這一輪課中,一些年輕教師的課比上一輪的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杜《大禹治水》一課,讓我感覺特別出色。

縱觀杜老師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關鍵詞句,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然後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從而得到思想上的啓迪,情感上的昇華。下面詳細來談談看法:

一、遷情入境,引入教學

這一部分教師主要是引入新課並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她是這樣導入的:1.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 2.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老百姓無家可歸,互相摻扶着四處去流浪等等,然後通過引讀的方式指導了第一節的朗讀,突出抓住“無家可歸”,以及“滔滔”這兩個詞,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二、讀中想象,體會感情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老師緊扣關鍵詞“千辛萬苦”,讓學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有的說:“大禹滿頭是汗,也顧不得擦。”有的說:“大禹遇到猛獸還要和猛獸作鬥爭。”老師適時引導,“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麼辦?餓了怎麼辦?累了又怎麼辦?”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漸飽滿,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此時,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在朗讀過程中教師也適時地點出表現大禹治水辛苦的詞“走遍” “吃、盡”、“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通過學生反覆的朗讀,細細體會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饒的精神。然後把自己的理解與想像表達出來。這段內容的教學,主要抓住關鍵詞語,看一串數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樣子。如果是你,當你一天沒見到爸爸,你可能不覺得怎麼樣,當你一個星期沒見到爸爸,你可能也不會覺得怎麼樣,當你一個月、一年見不到爸爸,你會怎麼想?禹的兒子十多年見不到父親,他會怎麼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會怎麼想?如果你是他的鄰居,13年沒見他回過家,你又會怎麼想?一連串的追問,典型場景的渲染,關鍵時候老師的引導,一次次撥動學生的心絃,使學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進文本,激發起表達的慾望,從而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內化語言,發展思維,昇華了對人物的崇敬之情,達到入境、動情、達理。

三、實施生本,紮實有效

杜老師的課中小研究:“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二、三自然段,課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動,談談你的體會。”問題設計得恰當、適度,學生們學習、彙報也很好。特別是佈置小組學習時,教師提醒學生:“小組長要分好工”,學生彙報時,也提醒學生要注意傾聽、思考。這雖然是一個個小小的細節,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習慣的培養。

四、總結延伸,激發感情

課文第四自然段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這段的教學,全老師抓住關鍵詞“感激”啓發學生說說,大家對大禹會說些什麼感激的話呢?然後抓住“代代相傳”,大禹治水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從幾千年前就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你會對你的孩子說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的孩子也會對孩子說大禹治水的故事,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就是代代相傳!如此激情,大禹的頑強意志、獻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經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腦中。在學完課文後,杜老師又引導學生回到課題,治水的是“禹”,爲什麼人們稱他“大禹”呢?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奉獻精神和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五、杜老師的教態、教學語言也比以前自然多了,激情到位,讓人能夠從教師的語言中受到感染。

提一點不足:部分學生朗讀時,唱讀情況嚴重,(“的”重讀了,“了”拉長聲)小學二年級正是朗讀打基礎時期,如果不及時糾正好,形成習慣,將來不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