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傳說》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日月潭的傳說》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日月潭的傳說》說課稿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爲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說課如下:

一、滲透讀法,自由朗讀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去讀,促使他們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開門見山,直接揭示課題: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日月潭的傳說》。今天我們接着學習這一課。好故事,得讀出味來。想讀好它,你有什麼好辦法?誰來出出主意?生交流:一邊讀一邊想像畫面,就像放電影一樣,讓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腦中活起來。這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交流讀故事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易於進入故工作節之中,提高讀書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體把握

在學生津津有味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傾聽。緊接着,教師以“讀故事時,你隨着情節的發展難受嗎?緊張過嗎?快樂過嗎?憤怒過嗎?來,一吐爲快,有一說一。”請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與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樂,置身於情境之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同時,這也是再次整體把握課文的過程,爲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鋪墊。

三、突出重點,感受形象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文中語言文字,與文本進行對話,把握文章主旨的過程。結合本篇課文,關鍵是把握段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入語言情境,從文本的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薰陶。

(一)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如果“領”的設計合理、優化,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閱讀教學支離破碎、雞零狗碎的現象,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學生了解了課文懂得主要內容,對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惡龍,救出日月的過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沒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讀講。《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我認爲,能抓住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朗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這篇課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學生提出要求:“你認爲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樣的人?請默讀第3、4、5自然段,找出重點的詞句來說說你的看法。”以此爲“領”引導學生繼續挖掘文本資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體驗

在整體默讀、圈畫的基礎上,學生進行交流。那這篇課文的每個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以爲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於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我認爲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這樣,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就得到了有效保證和落實。

交流第一處:“就在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惡龍。”從“挺身而出”看出他們的奮不顧身,見義勇爲。

學生能夠找到這一最能體現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講此句,對人物形象的`突顯顯然分量是不夠的,而是要把這個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體會。“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導學生讀第三自然段,進而讀好兩個問句“可哪兒去找水性特別好的人呢?怎麼才能得到阿里山的進斧頭和金剪刀呢?”聯繫上文理解“一籌莫展”的意思,展開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會說些什麼呢?”通過整體把握,上貫下聯,使學生通過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於危難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對中心的體會。

交流第二處:“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從阿里山的山洞裏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從這看出他們不畏艱難,勇敢頑強。

十二個字“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千辛萬苦”寫得太簡略了,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太大了:他們是如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麼克服的?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交流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文本的描述創設四種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對重重磨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四、看圖說話,個性表達。

我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時有講講這個故事這一項,爲了降低難度,也爲了幫助學生把故事講得生動精彩,能夠活化課文語言,加進自己獨特的感悟,我設計了看圖說話這個教學環節。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幅生動又感人的畫面(出示四幅圖),這些畫面雖然沒有聲音,但這背後又有多少精彩呀!請同學們來給這些畫面配上畫外音,可以用課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開想像。”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形式,多媒體畫面的出示,把學生引入了遠古時代,爲學生的口語表達創設了情境,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後自然有話可說。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應該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經千辛萬苦後還沒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兩座大山這樣的結尾是挺讓人遺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這樣。於是我號召學生改一改故事的結尾,最後應該還是要回到“人們重視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兩座青山,永遠地守衛在潭的兩邊。

人們爲了紀念這兩位爲民造福的年輕英雄,就把兩座山命名爲大尖山和水社山,把這個潭叫做日月潭。”怎樣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犧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誰說的結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來的那麼淒涼。

這個說的設計是在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的基礎上誕生的。就像作文訓練只有在學生“情動辭發”的基礎上進行一樣,閱讀教學中說一段話的介入,也應該是在學生有說的願望下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