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植七步詩

《七步詩》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編收集的三國曹植七步詩,歡迎查看!

三國曹植七步詩

七步詩的詩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的詞語解釋:

1:持:用來。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3:漉:過濾。

4: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6:釜:鍋。

7:燃:燃燒

8:泣:小聲哭

9:本:原本,本來。

10: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11:何:何必。

七步詩的韻意: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爲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七步詩的.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爲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漫叟詩話》;“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雲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淺深,必有以辨之者”。

清·毛先舒《詩辯坻》:“子建樂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潔,似勝《怨詩》。《七步詩》四句者,詞意簡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態”。

七步詩的創作背景: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爲詩……帝深有慚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時弔唁先父此大不孝爲由,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七步詩的賞析: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協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衆,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爲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爲《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爲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爲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爲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爲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爲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爲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詩人以箕豆相煎爲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來批評那些不顧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殘的行爲。全詩以萁豆相煎爲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衆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爲在傳播過程中爲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爲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爲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七步詩》我們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