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做父母是一種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在竭盡全力地爲孩子好,結果卻常常大相徑庭。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一、家長普遍對孩子期待過高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天生是有智能差異的。每個孩子可能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智能上很強,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智能上較弱。表現在學習上,有的孩子學有餘力,科科優異,有的孩子十分努力,仍舊偏科;表現在成績上,在一個羣體中,一定會有從高到低的排列。有人將原因歸結於非智力因素差異,這也只是外部因素,關鍵還是智能這個內因。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內在發展條件、學習能力和某一突出智能的成長需求。家長的高期許往往超越了孩子自身發展的可能,犧牲大量時間進行知識複習,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甚至還耽擱了對孩子身上最突出的那個智能的挖掘,結果家長和孩子雙敗雙輸。

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就會讓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孩子痛苦,家長也痛苦。其實,父母過高的期許還是源於沒有把選擇權交給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夢想。

二、家長沒有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過上美好的生活。既然是要過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剝奪孩子們童真時期的天然快樂、年少時期的素質成長、成人以後終身熱愛學習的習慣。

有關統計,中國人的年閱讀量在世界上排序非常靠後,接近最低,這是十分悲哀的事。

家長一定要想明白,教育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以後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考得好,分數高,要過幸福的生活;考得不好分數不高,也要過幸福的生活,這是天賦的權利。

所謂幸福,就是家長給孩子一種溫和的、寬容的教育,讓孩子能夠做一個常態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還自己會享受很常態的生活,不會因爲所謂的不成功而痛苦,也不會因爲很平凡而難過,因爲生活就是這麼自然而美好,讓人回到恬淡平和的狀態。

三、家長自覺不自覺地與孩子對抗

家長千萬不要和孩子對抗,對抗的結果必然是雙輸。家長跟孩子對抗的結果之一是導致孩子很叛逆,結果之二是導致孩子很懦弱。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着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爲“拆屋效應”。

有的孩子就會利用這種心裏,爲了不讓你批評我的小錯誤,我要犯一個大錯誤,我用離家出走這種更危險的事來嚇唬你。

這種對抗的結果,如果家長贏了孩子,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懦弱,越來越自閉,也可能變得越來越叛逆;如果孩子贏了家長,可能就會更加滋生這種“拆屋”心理,直到被寵壞。所以無論是誰“贏”,結果都是輸。

家長跟孩子對抗的本質是:家長認爲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總是想要征服孩子。要杜絕對抗,家長就要從內心尊重孩子,認真聽取孩子的解釋,嚴格教育,寬容對待。

四、慈父嚴母教育容易出問題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常常是“嚴父慈母”格局,現在的家庭大多是“虎媽”“貓爸”。事實上,這種教育方式是不適合兒童成長的,慈父嚴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在視野、胸懷、理性和交往上多多少少會有問題。

爲什麼“嚴父慈母”比“慈父嚴母更好?因爲父親的嚴格是有理性的,注重抓重點問題,點到爲止,給孩子留下思考和改過的空間。

母親的嚴格中感性的成分更多,大多數母親嚴格起來,語言往往會超越理性的範疇,給孩子帶來傷害,分不清孩子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又把孩子放回自己“肚子”裏去了。

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觀點要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分歧,有了分歧時,不妨先冷靜下來尋求統一,然後再面對孩子。

在承擔的教育任務上,要有明確的分工。

幫助孩子確定人生的規劃,界定價值觀,指出問題所在和改進策略等大方向的事情,應該是父親的責任。

母親的責任則是儘量溫婉平和,給孩子生活上的滋養,精神上的鼓勵,信心上的培育,用自己的知性美去影響孩子。

這樣的孩子,將來不但會成大勢,而且還會經營小家,培育出更優秀的下一代。

總之,母親要做一個知性而平和的母親,父親做一個理性而嚴格的`父親。

五、嘮叨的父母教育效能低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很好,熱血沸騰,打算捐款5美元;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偷了2美元。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爲“超限效應”,過猶不及,效果是一樣的。家長總以爲重要的話要多說幾遍,孩子就會按照自己所期待的要求去做。

其實,在嘮叨過程中,很多孩子已經產生了逆反心理,如果是經常嘮叨,你講什麼話孩子都不想聽了!甚至父母講的是對的,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家長不妨試試看,同一句話要求三遍,看看有哪個孩子不嫌煩?

六、不要哄孩子,要講道理

中國人往往都是哄孩子、罵孩子、管孩子、訓孩子,但就是缺少一點:跟孩子講道理。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批評他,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就可以了。孩子天生不懂事,所以纔有學校

既然孩子不懂事,他犯的錯誤都可以原諒,我們沒有必要生氣,去批評他。因爲孩子天生就是來犯錯誤的,每一次錯誤都是成長的機會。

他不犯錯誤,我們怎麼知道他這個地方不懂呢?他犯了錯誤,我們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

七、家長的示範超過一切教育

教育中有兩個詞語叫做“經歷”和“體驗”。

大人都知道,有被關心的經歷和體驗,才知道被關心是多麼快樂,所以也纔會用同樣的方法去關心別人。

孩子也是如此,只有有了這樣的經歷和體驗,才能學會真正對待別人的方法。

我們教育的問題是說教太盛,而經歷和體驗不足。要讓孩子有精力和體驗,不光是需要孩子去做,還需要成人的努力。家長希望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格,就要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體會和感受到這種品格。

知行合一很重要,在孩子面前,家長千萬不要做“兩面人”,他們往往在我們身上學會“兩面性”,說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