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校調研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學校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學校調研報告

學校調研報告1

1.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初步認識

校園文化是大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學文化,建設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本校特點的大學文化,是擺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和各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1.1校園文化的定義及特點

對於校園文化概念的界定,視角不同,說法不一,但站在整個大學的角度看,校園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方面貫穿於大學辦學理念、發展戰略、規章制度及具體的校務工作中;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植根於觀念和行爲範疇,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發揮着作用。校園文化是一個包括學校“獨特的辦學精神、道德規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內容的總體價值觀複合體”。

校園文化既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僅僅等同於具體的校園文化,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關於大學的文化,是類體概念,表明其產生於大學,與大學相互依存,大學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內容都離不開大學這個主體,是大學和文化的結合;另一層是大學內的文化,是個體概念,指特定大學的個體文化,是大學文化個性化的一面。世界上各國的大學不計其數,中國的高校也有數千所,但風格迥異。如果從大學文化的角度來究其原因,便是大學文化的個性化層次使然。因此,校園文化是一個共性與個性統一的概念。作爲大學這樣一種社會專門組織,有自己的專門文化,又有自身的特色和個性。但大學文化歸根結底是通過生活於大學之中的人際活動,不斷進化、積澱而成的。

校園文化總體上呈現下列特點:一,多元性與主導性。當前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導致的社會文化多元化,還有各院校校園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的差異,使得校園文化呈現多元性。儘管如此,我國高校的性質及根本任務決定了校園文化必須導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導向陶冶愛國主義高尚情操。二,科學性與思想性。校園文化本身就極富知識與智慧,有很強的科學性及濃厚的科學和學術氛圍。同時,校園文化的主體還具有境界較高、思想敏銳的特點。三,穩定性與可塑性。校園文化作爲學校精神、傳統、作風的綜合體現,必然帶有學校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積澱。校園文化不僅影響於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人格的可變性,同時,它要受高校培養目標和教育職能的支配以及教育者對其施加的影響。四,獨立性與開放性。校園文化以其特定的環境、主體、途徑及成果,形成了區別於社會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的相對獨立體系。同時,校園文化不可能脫離社會文化孤立地生存發展。

1.2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要素,是使大學生有歸屬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撐。優秀的校園文化品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環境和氛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奮進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對此我國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個泡菜理論,認爲大學就要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此氛圍中思考、感悟,昇華,完善。

21世紀的大學文化愈來愈成爲高校增強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大學學術環境是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學校對師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提供適合發揮才能的學術生態環境的大學就能凝聚、吸引高水平師資,就有可能發展,有可能超越。

在21世紀,校園文化愈來愈成爲高校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一所學校影響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生活空間就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強。19世紀末,洪堡創建的柏林大學就是以其“教學和研究相結合”新理念爲核心的大學文化而使柏林大學乃至整個德國成爲20世紀初“世界大學的耶路撒冷”。

校園文化愈來愈成爲高校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在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的大趨勢下,不同地區的大學、同一地區的不同大學爲了各自的生存發展在生源、師資、科研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綜合實力強的名牌大學,必定擁有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在21世紀,凸現競爭優勢的就是這些大學文化的強勢羣體。

強調大學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自覺地適應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培育新的思想觀念,建立新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機制,增強活力,促進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軌,中國加入wto後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的趨勢,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不斷改革和調整,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等,形成一種全新的競爭氛圍。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高校必須具備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三方面的資本和優勢才能生存和發展。這需要大學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市場觀、服務觀、人才觀、競爭觀、創新觀等,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文化,這正是大學校園文化在新形勢下所孜孜求索的內容。

1.3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

大學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大學環境、大學秩序、大學風氣,這三個方面互相依存,由外及內、由硬到軟。大學文化由大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爲文化、環境文化四個層面構成,可分爲五個方面,即大學物質文化、大學精神文化、大學制度文化、大學行爲文化和大學媒體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保障,行爲文化是方式,媒體文化是載體。它們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校園文化是一種寓教育於環境的“潛在課程”,是學校環境、設施、氣氛及教風學風、校園精神的有機整合,能使師生感受潛移默化的感染、啓迪和薰陶。有位教育家說得好:學校要讓年輕人的心激盪;走進學校,應當讓人能夠感受神聖、魅力和詩意。因此要整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努力使其成爲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

高品位大學應當是一所探索求知的學苑。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特徵,學校的魅力在於它有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研究的氛圍本身就是一種引導人、教育人的力量。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學校應當成爲師生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空間;高品位大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樂園。要追求深層意義上的生動活潑---人的個性的健康發展,人的智慧的深層挖掘,情感的充分釋放,這樣,學生纔會有成長的真正快樂;高品位大學應當像家園那樣充滿親情,在學習、活動、交往、合作中融入親情,纔有可能坦誠、深刻;在親情中,人的精神世界得以昇華。高品位大學應當像文化宮。21世紀的辦學格局必然更爲開放和靈活,既能接納早期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開展課前、課後、週末、假期文化活動的場所。學校應充分發揮自身辦學優勢、人才優勢、文化優勢和輻射優勢與企業、科研機構、文化團體等建立廣泛的聯繫,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提高對社區的影響力,促進社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之成爲溫馨的育人環境。

教育家丹尼爾認爲,“良好的道德情操,樂觀幽默的品性,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我激勵和持之以恆的韌性,關心他人的善良,善於與人相處,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是對青年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本質上都屬於文化的範疇。因此,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學文化必須承擔重要任務。

2.國內外特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調研與分析

北京大學之所以能昂立於中國高校之首,屢開各風氣之先,與其近百年來一直堅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理念分不開。個性鮮明、富有影響力的學校,肯定會有自己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砌構,以及附着於上的自始至終穩定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先生構建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精神,在北大的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引領着北京大學傲然前行、卓而不羣。

清華大學以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成爲學子嚮往的學術殿堂。“水木清華”是清華園內最引人入勝的一處勝景,園中林山四時變幻,環抱一泓秀水,掩映兩座古亭。心曠神怡的美景與優秀大學文化相映成輝形成了百年香醇般的校園文化。

中山大學掀起“中大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大討論,涵蓋了本校活動的一切領域和層面。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在大學的生存發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其精髓在於培育以大學精神爲核心的大學羣體意識。一位著名國外教育專家寫到:總的來說,在保障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

東南大學建各種學生社團,形成了志願服務、文藝演出、學術科技、書畫攝影、主題辯論、環境保護等主題鮮明的系列社團活動,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成才環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學嚴謹治學有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凝聚、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師資。武漢大學對校園文化的內涵做了新穎、獨特的界定,提出了“奮發圖強,建設蓬勃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精心設計,建設獨具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健康有序的校園制度文化”的整體思路和構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實踐中積累,在繼承中發展,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和獨具特色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提出了“以人爲本,求實創新”的工作思路,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園文化是硅谷成功的靈魂。同時,硅谷的創業文化也不斷提升着斯坦福的校園文化,使斯坦福始終鶴立在高科技產業的最前沿。植根於校園文化沃土,創業文化成就了今天的硅谷偉業。

調查分析發現:各大學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作法不盡相同,但都以校園文化建設爲契機,奠定了跨越式發展本校堅實的基礎。人文學院側重於理念形成和形象塑造;綜合類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斯坦福大學爲代表,側重於科技氛圍的營造,高新技術的研發,與大學的長遠發展結合,賦予校園文化建設以新的內容。

3.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再思考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辦學過程中的偉大工程,創建優秀的校園文化並形成特色任重道遠。只有運用科學指導,高揚教育理想主義,廣泛吸納一流大學經驗,加快改革,完善機制,紮實工作,全員參予才能逐步實現建設高品位大學文化的目標。

1)作爲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高度概括。精彩的校訓,如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師範大學“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南京大學的“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取則行遠”,山東交通學院“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美國斯坦福大學“讓自由之風吹拂”,哈佛大學“與柏拉圖爲友,與亞里士多德爲友,與真理爲友”,無不張顯大學鮮明的個性,具有極強的宣傳教育意義。

2)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寫好校史、建好各類陳列室、展室,通過資料記載和實物生動反映學校發展歷程,激勵學生繼承和弘揚學校優良傳統;要發揮成才校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以其創業歷程和成就,激勵大學生立志成才;精心組織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獎學金頒發儀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活動,提倡名人名家爲學生頒發畢業證書和各類獎勵。

3)重視校內文化設施建設,加大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建好大學生文體、科技中心,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場地和條件。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宣傳櫥窗等的建設,發揮宣傳輿論陣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更大作用。

4)重視校園景觀建設,搞好綠化美化,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橋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以優美的校園景觀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陶冶學生關愛自然、關愛社會和他人的美好情操。組織學生參與校園樓宇、道路、景觀的規劃、建設、命名及管理工作,增強對校園環境的認同感。賦予校園裏包括樓堂館所、花草樹木等在內的建築、設施和環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把學校建成綠色校園、文明校園。

5)重視校園綜合治理工作,積極配合公安司法、工商文化等部門對學校周邊的文化娛樂、商業經營等活動進行專項整治,維護學校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建立健全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學生社團組織的管理,幫助推薦指導教師,引導大學生社團健康有序地開展活動。

還有,教師要修養師德,應當從事業出發,構建理解、協作的良好人際關係,爲學生樹立榜樣;學生要尊師、勤學、守紀,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校宣傳教育工作隊伍,以高質量地完成黨交給的宣教任務。用學習型組織的理念建設這支隊伍有利於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隊伍的力量,提高個人和組織的工作能力。

學校調研報告2

現如今,教育問題已成爲國家民生大計的頭等大事,而對於農村的義務教育更是如此。本文通過對四川邊遠農村的一所教育設施普通但成績卓著的一所初中的調研,通過現狀分析、成績與特色、問題與困難三個方面的分析。得出農村學校寄宿制對學校學生成績提高的顯著作用。也針對學校的具體狀況提出相應的調研反饋意見以及建議。

一、現狀

我們此次調查課題爲“農村寄宿制學校“,調研地點是四川省三臺縣蘆溪鎮永江鄉的永江初中。

永江初中一面環山一面臨水,學校學生大都是臨河居住或者山的另一邊的孩子,學生從家裏到學校還是有一段距離,山的另一邊的的學生,距離學校更是遙遠,山路也較爲崎嶇,考慮種種因素,學校便要求學生一律在校住宿。但學校的資源有限,一張單人牀都需要擠兩名同學。08年地震之後,這所本來就不大的學校舉步維艱,教學樓成危房被強行拆除,學校便將學生寢室改爲教學樓,用來臨時住宿的板房修建起來後,學生們纔回到學校寄宿,等待政府援建。然而後來由於多種原因,這所學校沒有重新修建,隨着板房拆除時間的臨近,學校還是沒有等到政府的援建,此時,當地小學由政府援建的新樓已經蓋好,於是這所中學就借用小學的舊校舍上課,校長還留在初中校區辦公。調查中,我們瞭解了永江初中住宿的基本情況。

宿舍情況:一棟宿舍樓,共2層,每層8間寢室,最大一間15平米,住20人;最小一間15平米,住20人,平均0。75平米每人。

寄宿生活情況:住宿生總數223人,其中男生114人,女生109人;初中一年級66人;初中二年級76人;初中三年級81人。沒有管理學生生活的老師。

接着我們又瞭解了永江初中的教師教學情況。

教師教學情況:學校在編教師19人,30週歲以下1人,31—40週歲6人,41—50週歲8人,51—60週歲4人,60週歲0人;學歷結構:高中及以下0人;大專以上19人;本科及以上13人;專業結構:語文4人;數學4人;科學0人;物理1人;化學1人;生物1人;思品2人;英語3人;計算機0人;體育1人;音樂0人;美術0人;其他(歷史)2人。學校現開設課程:語文、數學、思品、英語、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音樂、美術、歷史。

上面就是我們瞭解到的永江初中的一些現狀。

二、成績與特色

對於“永江初中”的成績,蔣校長還是比較自豪的說道:“我們學校比較小,只有200多學生,因此全部住校。學校學生成績很好,去年12月28號三臺縣上專門做了交流發言,我們的學生考上高中後勁很強,上期期末蘆溪中學參加綿陽統考我們學校出去的徐丹是全年級第一。在上一屆中考中全縣700分以上30人,我們學校就有2人,特優生的比例是相當高的。”住校情況下學生的成績較不住校情況下更好的事實也是學校堅持讓學生住宿的原因。

20XX年,永江初中的兩名同學以703的高分並列奪得蘆溪學區的第二名,還有一位同學獲得了第四名,即前五名有三位同學是來自永江初中。

一直以來,永江初中的學生在蘆溪學區都是名列前茅。

三、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對於“實行寄宿制給學校帶來的最大問題及影響?”這一問題,蔣校長這樣回答道:“一,現在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好,住房條件限制,學生覺得肯定沒有家裏方便。二,學生住校,給學校帶來了很多管理上的困難,畢竟有些不聽話的學生,晚寢時不遵守紀律,老師爲了學生的休息,任課老師值夜,老師休息得不到保障。”

訪談後我們總結出永江初中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爲“規模小,教師少、任務重,設備缺、利用少。”。具體化就是以下幾點:

1。管理經驗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學生整天住在學校,生活問題、學習問題、課餘時間管理問題、安全問題等如何解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2、學生的生活管理極其艱難。學校原有設施與寄宿制學校要求的硬件配備之間差異的矛盾。根據相關要求每名學生必須有一張牀鋪,以一間宿舍容納20名學生計算,那麼現有宿舍遠不能滿足要求。

3。學生的飲食標準低,難以保證學生身體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針對農村貧困學生家庭,國家採取了“兩免一補”政策,千方百計地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於經濟原因,只靠政府、學校減免,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四、分析、對策與建議

造成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上存在問題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

1、客觀原因。

一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多數地處經濟、文化和教育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

二是多數寄宿制小學師資短缺,教師身兼數職,管理起來力不從心。

三是大規模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是現成的辦學模式很少,成功的可供借鑑的經驗較少。

2、主觀原因。

一是重建立不重管理。對於相當多一些地方而言,集中辦學成立寄宿制學校是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績工程。一些地方官員包括教育界的領導,剛開始時格外重視,甚至本來不具備辦寄宿制學校的條件也要強行上馬,等學校辦好了,就認爲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而不聞不問,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監督。

二是學校和教師對寄宿制管理探討的主動性差。相當多的學校沒有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樣辦好寄宿制學校,仍停留在普通學校的管理模式。

根據分析,以小見大,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我們有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強化食宿管理工作,是辦好寄宿制學校的重要保障。

1、強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員管理。在寄宿生管理中,應高度重視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在教師工作分工時首先考慮配足、配齊、配強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員。制定《食堂工作人員管理制度》、《住宿生管理制度》、《生活教師工作值班制度》、《值周教師值周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對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學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衛生、舒適、溫馨的宿舍文化,給學生營造一個“有家”的感覺。學校最好能爲學生生提供創設適合小學生“兩休”的鐵架牀,學校可以統一幫學生購買牀上用品,牀鋪上帖上“學生信息卡”,方便管理,值日老師、守夜教師每晚檢查和巡視學生的'就寢情況,提醒學生及時入睡和幫助學生蓋好被子等,使有學生住校有“家”的感覺。

(二)實行精細化管理是提高寄宿制辦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1、管“穿”。班主任、生活、值日、值周老師對學生的穿衣監督指導尤爲重要,每天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提醒他們更換添加衣服、鞋襪。

2、管“吃”。安排專人(每週的值周教師,主要以班主任爲主)指導他們學會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飯,培養他們良好、衛生、文明的就餐習慣。學校可有針對性的作出安排,固定就餐順序,保證學生有秩序地就餐。

3、管“住”。科學制定作息時間表,讓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時間休息,這段時間主要是由班主任和生活老師負責。

4、管“行”。寄宿生的家大部分來自邊遠山村,一般離校較遠,交通不便,山路近則8、9裏,遠至近20多裏,他們往返於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長很不放心。爲了確保學生放學回家的人身安全,學校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每週學生離返校時間要求值日教師提前到校做好接送學生的工作。

5、管“導”。每天安排五名教師值周。五名值周教師中,作爲學生的生活、思想指導老師,負責學生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導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點是自理能力的培育。學校應立足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羣體協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強自律、開拓創新精神的培育。從寄宿生特點出發,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差異,做到生活在哪裏,安全課堂到哪裏。

學校調研報告3

關於農村小學現狀調查問題應該說是一個老話題,多年來,許多來自一線的教師以及教育管理人員、教育研究人員等都曾就此做過不少文章,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時,它又是一個新話題,因爲隨着教育形勢的發展變化、國家及地方關於教育的決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農村教育隨之會呈現出新的特徵,並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解決。下面,筆者謹以xx小學教育爲例,作簡要調研分析。

一、基本情況

xx地處建湖縣西北部,與阜寧縣毗鄰,面積50。78平方千米,轄12個村(居),人口29820人,爲xx最薄弱鄉鎮之一。現有中心小學1所,定點村小2所。

多年來,由於受到全鎮經濟薄弱、交通閉塞、教育投入相對較少等因素的影響,學校辦學條件極其簡陋。

(1)校舍。中心小學現有校舍2184平米,其中教學樓1020平米,爲b級用房,其餘平房校舍均爲c級用房。目前現有校舍中,教室、辦公室及生活用房嚴重不足,各功能室配套用房無一間達標。兩所村小校舍總面積爲1590平米,除增壽小學630平米簡易教學樓爲b級用房外,其餘平房校舍均爲c級用房。。經有關部門建築安全性及抗震鑑定,全鎮小學所有校舍均在“建議拆除”之列。

(2)辦學設施。辦公設施:辦公桌椅基本達到教職工每人一套,但絕大部分爲80年代所添置,陳舊、破損嚴重;目前因辦公用房緊張,仍有部分教師在教室裏辦公。電教設施:全校現僅有多媒體教學設施4套,電視機、dvd等配套教學設施5套;電腦95臺,45臺爲今年新配“龍芯”電腦機房,另50臺方正電腦已屆淘汰年限,大都不可使用;村小爲中心校淘汰電腦,各15臺,均已報廢;教師用機目前才配至部門、科室,無教師辦公用機。錄音機、語音教學系統:無語音室及可用錄音機。圖書資料:中心校生均6冊,村小生均20冊。

(一)農村小學的辦學優勢

相對於駐城及縣直學校來說,一般農村小學幾乎沒有什麼辦學優勢可言。如果勉強說來,大概有兩點:

1、班額少。中心校各班級生數一般都在40人左右,村小各年級一般都在20人以下,有的班級甚至不足10人;而駐城及縣直學校班額一般在60以上。應該說,在農村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爲老師儘可能多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發現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體驗提供了可能。

2、教學質量的壓力小。雖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作爲家長的共同心理,但總體來說,駐城及縣直學校的家長這種願望和要求顯得更爲迫切和強烈,不少家庭經濟條件、社會背景等均相對較好,對子女教育培養的期望值較高。此外,一部分農村家庭,跳出“農門”心切,往往從幼兒園開始便在城裏租房或買房供孩子讀書。因此,農村學校在落實“減負”要求和貫徹“五嚴”規定方面面臨的困難要比駐城及縣直學校小得多。

(二)農村小學的辦學劣勢

相對於駐城及縣直學校而言,農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辦學條件簡陋。一是教學及配套用房不足,且安全性及抗震要求不達標。二是教學及設備條件相對較爲簡陋,難以滿足教學需求。三是學校公用經費相對不足,難以滿足學校正常發展經費使用需求。

2、教師結構性矛盾較爲突出。一是教師人崗對應極不協調。一方面按師生比來說,在編教師總數明顯超標;另一方面從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來說,人員相對緊缺、學科不配套的問題又較爲突出。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在教師隊伍中,專業知識不強、業務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業進取精神,安於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以及不安心從教,無病呻吟、小病大養等情況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3、學校的品牌效應及綜合影響力較小。農村學校難以像縣城學校那樣對學生及家長有吸引力。在農村學校中,學生家長存在擇校的心理和願望還是較爲普遍的,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無法進城讀書的類型,一旦條件成熟,仍要想方設法進城裏學校讀書。

4、缺乏促進教育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社區及地方政府支持和重視教育的力度不夠,學校在學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學校組織開展的有關活動時常得不到家長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二、問題成因分析

農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究其成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制約着農村教育的發展。隨着“以縣爲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施行以來,對促進教育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教育發展也隨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縣級財政供給與全縣教育發展的投入需求間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按照省政府計劃安排,應化解的義務教育階段有關債務我縣尚未完全撥付到位;縣直較大規模的學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債務等待政府償還,同時,作爲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教育重點工程建設急需政府大量資金投入。因此,儘管全縣上下都在大談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一定程度上講,教育局、縣政府均已無力兼顧面廣量大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和發展。

此外,隨着“以縣爲主”管理體制的實施,鎮級政府都迫不及待地甩開了教育這一包袱,不再承擔自身在教育發展上應肩負的責任,使得農村教育的發展更加舉步惟艱。

2、教育經費使用與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當前,我縣學校公用經費是按生數多少爲標準撥付的,即按每生每年370元的標準向學校下達公用經費總額,而學校公用經費的使用並不完全與生數成正比,就好比一個“三口之家”與一個“五口之家”的家庭開支一樣,並不是“三口之家”只用“五口之家”的五分之三就夠了。在這種經費管理模式下,對生數相對較少的農村學校而言,則必定在維修費、辦公費、教師培訓費、學校特色發展等方面的支出上大打折扣,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和制約學校的改革和發展。

同時,目前學校經費支出採用國庫集中支付、大宗物品由政府採購的模式,對於規範學校財務管理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審覈支付手續煩、規矩多,集中採購耗時長、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經費使用的效益。比如,不少鄉鎮校在規定的報帳日報帳,往往一天時間無法完成,結果還要住到旅店等第二天再去繼續排隊。再如,我鎮在4月份就上報計劃,打算購買一臺草坪機,但至9月低尚未落實到位,結果在8月底校園環境整理中,僅清除草坪雜草就花去3000元左右。

3、在農村未能真正形成“教育優先發展”的良好氛圍。一是“以縣爲主”的管理體制施行後,學校與社區、村(居)以及鎮級政府的聯繫沒有原來那樣密切,鎮級政府的教育責任相對減少,社區及地方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關心重視顯得相對不夠。二是學校工作得不到家長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由於受到學生家長觀念、文化素養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家長支持和理解教育的程度遠不及城裏家長。做同樣一件工作,比如學生報刊雜誌的徵訂、家校通平臺的建設等,城裏家長十分熱心;而在農村,儘管這些做法對學生及家長來說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無幾。再如,學校在學生到校時間管理、學生路隊管理、家長接送學生管理等制度的實施方面,不少家長以自我爲中心,不予理解和配合,不服從學校管理,我行我素,動輒因某一小事不如意,漫罵甚至揚言毆打老師。

4、在教師的使用與管理上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

一是教師流動不合理。歷年來教師“農進城”選調對象均爲農村優秀教師,優秀師範類新生分配基本是駐城及縣直學校優先,優秀教師外流,又得不到新教師補充,使得城鄉教師隊伍素質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我鎮小學一線教學人員中,由師範院校畢業參加工作的僅36人,能勝任某一學科教學的不足45人。全鎮小學無一名科學帶頭人或教學能手,無一名音樂、美術、科學專職教師。

二是農村教師結構老化。我鎮小學在編教師83人,其中年齡在55週歲以上達20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線或年老體弱生病休養的達17人,堅守教學一線的人員僅58人。

三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

①不少教師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這裏管理相對落後,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社會、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度低,甚至有的同志在某一學校一干就是10年、20年以上,導致部分教師不思進取,工作缺乏激情,養成鬆散習慣,難以專心教學。

②對於一些中老年教師而言,因信息閉塞,學習、見識的機會少;加之思想封閉保守、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欠缺,儘管課堂教學、課程改革風起雲涌,但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依舊“風雨不動安如山”。對於青年教師而言,置身於鎮校範圍內,因教師整體素質和教研水平不高,幾乎沒有什麼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師間的傳幫帶流於形式,效果差,在專業成長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領。

③由於現行管理體制因素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很難貫徹落實有效的激勵機制,幹好幹壞一個樣,教師缺乏競爭意識,沒有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當前,儘管已實行了教師績效工資制度,但上上下下始終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怕引發矛盾和問題,在績效工資分配上無法拉開較大的差距。從而安於現狀,不注重學習,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水平者有之;擺老資格,以功臣自居,未到退休年齡不肯上班者有之;無病呻吟,小病大養,不安心工作者有之。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教師隊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三、加快農村教育發展的對策

隨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以及國家、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的相繼召開,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均衡教育的呼聲逾加強烈,加快農村教育的發展成了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

衆所周知,當前農村學校與縣城學校在學校硬件條件上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正是農村家庭擇校縣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在學校辦學條件上的公平與均衡理應成爲首當其衝的重要任務。

1、加快實施農村學校校舍改造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力度,按照原則上每鎮舉辦一所小學的佈局要求,對現有學校校舍情況作調研分析,立足學校實際,按照教學及配套用房基本滿足教學需求的要求,對農村學校校舍進行全面改造,使農村學校在校舍條件上既滿足需求,又達到整齊劃一的程度。

2、加快推進農村學校辦學設備條件達標工程。由於受到經費使用的限制,農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自行添置設備、設施相對較少,“等、靠、要”傾向較爲明顯。目前,各校教學器材等主要是省“四配套”添置的,與教育現代化要求仍有教大距離。要組織對全縣各學校辦學設施設備條件的普查,立足縣域實際,制訂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標準,督導和幫助學校開展達標創建活動。

3、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教育主管部門要聯合財政部門要深入學校作好調研分析,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公用經費,要保證學校經費總額能基本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求。

(二)進一步調優資源配置,努力促進全縣教育均衡發展

加快農村學校發展步伐,是實現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緊迫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加緊實施校舍改造工程和辦學設備條件達標工程外,對全縣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洗牌”,使得各學校在教育思想理念、師資配備、教學設施設備條件等諸多方面逐步趨於均衡,是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

1、逐步建立起教師合理流動機制。目前,縣城學校是全縣優質師資最密集區,縣城學校在師資配備上高出農村學校一個較大的層次;農村學校師資配備校際間又有較大的不平衡性。爲促進師資合理流動,宜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實行全縣教師統一調配製度。由教育局相關部門根據各學校規模統籌安排教師。二是實行教師輪崗制度。學校領導與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六年。三是選派縣城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制度。在縣城學校選派一定量的教師支援農村學校,做到縣城學校教師原則上有不少於三年的農村學校任教經歷。

2、建立起縣城與農村學校對口支援制度。根據縣城學校規模及辦學實力等因素,確定其對口支援農村學校的數量,各援助學校要在辦學思想、教學理念上對受援學校產生實在的影響,要在人員及設備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促進農村學校的加快發展。

3、組建縣域教育聯合體。以縣內知名校、龍頭校引領,組建多個教育聯合體,實行人才、資源共享與互動,組織開展幫扶與促進活動,實現教育思想、教學理念、辦學質量、師資配備、辦學設備條件等方面高位均衡,促進區域教育的均衡與繁榮。

(三)進一步改革教育人事制度,不斷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當前,教育改革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突出表現在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和影響。但多年以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波瀾不驚,教師崗位“鐵飯碗”的傾向表現得依然較爲明顯,特別在農村學校,“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較爲嚴重。

1、切實開展動真碰硬的師德教育活動。毋庸諱言,目前來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提法,我們作爲教師本身已覺得不再是那麼底氣十足,以教謀私、有償家教等諸多行爲的存在使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形象大打折扣。迫切需要展開一場至上而下的“整風運動”,通過展開深入有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排查在思想上、行動上與《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上的存在問題及差距,並制訂出臺具體而明確的制度與規範,對新發生的違規行爲作何處罰,進一步規範與約束教師的從教行爲。

2、有效推進教師全員聘任制改革。制訂與出臺教職工全員聘任制實施方案,由縣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按需設崗的要求,對各學校覈編定崗,由學校組織實施民主公開、公平公正的全員聘任制改革,使能夠勝任教學一線工作並享有較高的羣衆信任度的教師優先聘任到教學一線工作,享有高於教輔、後勤等崗位的待遇和報酬。促使不能勝任一線工作、不安心從教、以功臣自居不肯上班、小病大養不願上班等各種類型的人員轉崗或待崗。在實施全員聘任制的過程中,可允許農村學校依據工作實際需要,招聘一定比例的擁有教師資格的社會從業人員,方可保證農村學校全員聘任制改革不會因教學崗位人員不足而流於形式。

3、全面實行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當前,教育行業中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實施了績效工資制度,但在目前的農村小學由於思想觀念的束縛,他們所理解的績效工資就是“漲工資”,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少學校依然是“打和牌”,不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得經濟槓桿未能在調節與規範教師工作行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要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的調控,一是要保證績效工資考覈發放的民主性、真實性,二是要合理拉開工資差距,真正做到依據德、能、勤、績等綜合因素考覈發放。做到有爲纔有位、績酬掛鉤、優績優酬。從而形成勤於學習、樂於鑽研、敬業愛生、廉潔從教的良好風尚。

希望加強對農村學校的重視程度,這樣不僅能夠大大的提升農村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樣能夠幫助更多的農村學生入學學習,對提升農村整體文化水平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