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與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同學們學習了哪些?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一些,與大家分享學習。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帶着他的幾個學生到呂梁遊覽觀賞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見那呂梁的瀑布飛流而下,從三千仞高處直瀉下來,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40餘里以外。瀑布下來衝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這裏,就連黿(yuan)魚、鼉(tuo)鼈這一類水族動物都不敢遊玩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個漢子跳入水中暢遊。孔子大吃一驚,以爲這個漢子有什麼傷心事欲尋短見,於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學生順着水流趕去救那個人。

不料,那漢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來,披着頭髮唱着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着。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說:“我還以爲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游水有什麼祕訣嗎?”

那漢子爽快地一笑說:“沒有,我沒有什麼游水的祕訣,我只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當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爲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着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着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順着水流的規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爲,這就是我游水遊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問道:“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那漢子回答說:“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着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而去。

聰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於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規律並掌握規律,因此做什麼事都會得心應手,並且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邯鄲學步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那姿勢特別好看。於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着來來往往的人羣,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於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後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麼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後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着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痠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學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於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麼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於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看起來,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沒學到別人的,反而連自己原有的也給丟了,真是大可不必。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葉公好錢

蘇格拉底帶着他的學生打開了一座神祕的倉庫。這座倉庫裏裝滿了放射着奇光異彩的寶貝。這些寶貝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存放的,也不知道存放者是誰。仔細看看,每件寶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紋,分別是:驕傲,妒忌,痛苦,煩惱,謙虛,正直,快樂……

這些寶貝是這麼漂亮,這麼迷人,學生們見一件愛一件,抓起來就往口袋裏裝。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才發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麼沉。沒走多遠,他們便感到氣喘吁吁,兩腿發軟,腳步再也無法挪動。

蘇格拉底說:“孩子們,我看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後面的路還長呢!”

學生們戀戀不捨地在口袋裏翻去翻來,不得不咬咬牙丟掉一兩件寶貝。但是,寶貝還是太多,口袋還是太沉,年輕的人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來,一次又一次咬着牙丟掉一兩件寶貝。

“痛苦”丟掉了,“驕傲”丟掉了……口袋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年輕的人們還是感到它很沉很沉,雙腿依然像灌了鉛似的重。

“孩子們,”蘇格拉底又一次勸道,“你們再把口袋翻一翻,看還可以甩掉一些什麼。”

學生們終於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甩掉了,口袋裏只剩下了“謙虛”、“正直”、“快樂”……一下子,他們感到說不出的輕鬆,腳上彷彿長了翅膀。

蘇格拉底長舒了一口氣:“啊,你們終於學會了放棄!”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如狼牧羊

西漢的時候,有一個叫寧成的官吏。寧成當過濟南都尉,這個人非常狠毒刻薄,執行法律的時候非常嚴厲。當地的民衆和富豪都怕他。

漢武帝即位後,寧成升官當了內史。由於被對手參了一本,結果被抓起來坐了牢。後來,寧成賄賂高官,從監獄裏逃了出來。逃出以後,他在鄉間買了一千多頃的田地,僱用了幾千家的貧民爲他耕種。沒過幾年,寧成憑着對農民所收的租子,很快發了財,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

漢武帝可能還是比較欣賞他的,後來又想起用他當郡守。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反對,他對漢武帝說:“我在山東當過小官,當時寧成是濟南都尉,他這個人殘暴無比,管理百姓就像用狼去牧羊。陛下不要讓這個人去做官,否則百姓會怨聲載道。”

漢武帝當時聽從了勸告,沒有提拔寧成。不過沒多久漢武帝還是起用寧成爲關都尉,出入關的百姓聽說寧成到了那裏當官,一個個都不寒而慄,說:“我寧願去面對一隻老虎也不願意面對寧成。”

如狼牧羊:如同狼放養羊一般。比喻官吏殘酷地欺壓人民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皮毛相依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爲此,滿朝廷的大臣高興得不得了,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並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麼多,怎麼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徵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遊。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揹着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爲什麼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揹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徵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爲不是一樣的嗎?

於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並語重心長地開導他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矇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衆大臣深受啓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