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的散文

“生活在別處。”這是法國詩人蘭波寫在巴黎大學牆上的一句話。

生活在別處的散文

現實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區域,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但很多時候,活躍的思想往往不滿足於被限定的活動範圍,也許是受“近處無風景”的習慣性思維影響,總是嚮往別處的生活,總認爲別處的風景無限,別處的生活多彩。於是就努力去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就想方設法去親歷生活在別處的願望。

當然,身在職場,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充分體驗生活在別處的感受,只能來去匆匆地去體驗別處的風景,感受別處不一樣的溫度、氣息、習俗和環境。特別是不同於家鄉令人嚮往的美麗山水和城裏城外的風光景色。

如今很多人與我一樣,也都向往着生活在別處。生活在鄉村的人嚮往着城市熱鬧的車水馬龍和燈火輝煌;而生活在喧囂城市中的人又都向往着鄉村的寧靜和清新。不論是鄉村人還是城市人,也都用行動努力實踐着生活在別處的目標和理想。

人總是需要一些感動來鼓舞和提振士氣的,尤其當自己長時間生活在單調而沉寂的小城,視覺上的疲憊和心理上的迷茫,總會悄然而生出一些讓人心動的想法和慾望。

生活在別處,哪裏最好呢?因爲我的家鄉在北方,是祖國東北的一個邊陲小城,因此,我最嚮往的是與家鄉有着較大差異的祖國南疆雲南,以及由西南到最西部的西藏和新疆。

打開地圖查看被各色曲線圈划着寫着不同地名的一個個區域,有太多太多的名字讓我心動,有太多太多的省份都很陌生。打開電腦進入一家旅遊網站,更有太多的名勝誘惑着我……

生活在別處,具體選擇哪一方“別處”呢?經過一番精心研究和思考,終於把這個“別處”劃定在與家鄉所在的北方相對應的雲南。

確定了路線,選定了時間,又在網上精心做了功課,網拍了機票之後,就打點行裝踏上了旅程。

北方的四月雖然已經步入春天的季節,但仍是剛剛告別零下低溫的乍暖還寒天氣。當我揹着行囊走下飛機,站在雲南土地上的時候,似乎穿越了季節時空一般,盛夏般的溫度讓我感受到了南北時節的差距。一天之中,在時間或感觀上,僅僅幾個小時之間就從寒冷的北方穿越到了南疆真真正正的春天甚至是盛夏般的時節。

在南疆的土地上,首先感受昆明的熱度不是春城的溫度,也不是滿城的綠意,而是接機司機送上的一朵紅色康乃馨。

當我接過這束充滿春城人熱情的鮮花的瞬間,我與春城間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與司機師傅之間沒有了地域間的距離,一路之上,聊着當地少數民族的民風,聊着昆明的風土人情,如同熟識的`老朋友一般隨意。從踏上紅土地的那一刻,春城人便在我心中留下了友好而熱情的印象。

昆明人是熱情的,昆明的氣溫也是有熱度的。同樣二十多度的氣溫,在北方的家鄉感覺非常適宜,而在南方卻讓人大汗淋漓。走在雲南的紅土地上,心中時刻都會洋溢着一種生活在別處的激情和熱情。

雲南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有着太多的誘人景觀。比如,秀美的石林、古樸的大理、溫馨的麗江、具有南國風光的西雙版納……這裏有着平靜的鄉村生活,恬靜高雅的人文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深厚質樸的文化傳承。

行走在雲南的紅土地上,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從一處景地到另一處景地,總少不了要坐在車上奔波,很多行程都是靠飛轉的車輪子“走”過的。雖然匆匆復匆匆,很多好看的風景都是匆匆而過,一閃既逝,但坐在車上欣賞沿途的南國風景也不失一次難得的觀光之行。

隔窗而望,公路兩旁盡是滿眼的綠色,讓人不忍閉上疲倦的雙眼。綠的油菜,黃的麥田,層次分明的梯田,頭戴斗笠的農家人在田間勞作……一處處南國景色深深牽動着我的目光,讓我一路沉醉在自然景色的撫慰之中。

在雲南是應該能看到油菜花的,可是四月中旬不是看油菜花的季節。上一季的油菜花早已收穫了果實,下一季的油菜正長得鬱鬱蔥蔥,有的已經含苞待放,想必過一段時日就能看到遍地黃花了。即使觀看油菜花,雲南的油菜花也沒有一望無際的視覺。

我眼中雲南的土地,不能用廣闊無垠來形容它的遼闊,與北方的廣闊而肥沃的土地相比特別與黑龍江三江平原更是無法比擬。也許因爲雲南地理地勢的特點,也許是處於公路兩側的原因,所看到的都是山與山之間有限的空間,或平緩或陡陗的梯田。也許是沒能深入到雲南深處的緣故,對雲南遼闊的土地還不瞭解,但我認爲雲南是一個土地貧瘠的省份。當然,我說雲南的土地貧瘠,並不是憑着自己主觀臆造的,而是在雲南之行的旅途中隔窗看到的。

一路之中,窗外的風景盡情展示出雲貴高原丘陵地貌的特點。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從昆明到大理,從大理到麗江,山丘上稀疏的樹木都很弱小,很少有北方那樣高大粗壯茂密的森林。公路兩側的田地中,有翠綠的玉米,有泛黃的小麥,但仔細看過去,這些農作物的“體形”都非常的瘦小,我不知道他們播種的是不是這種“苗條”的品種,或是適合雲南紅土地生長的品種,我總感覺是由於雲南紅土地不肥沃而導致營養不良的後果。然而,讓我感動的是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對家鄉那份厚重的熱愛。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有山有水卻沒有充足土地的高原地帶,可是他們千方百計利用這些有限的土地資源,把荒山荒地變成了良田,也就形成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甚至橢圓形的土地,也有的因坡、因溝、因路、因山體的起伏形成或梯形、或扇形、或很不規則的一塊田地。梯田從溝底層層遞增,一直延伸至山頂;或是一片連着一片,圍繞着光禿的山體,繞至山的後面。一塊塊田地雖然面積很小,但勤勞質樸的農家人,把一塊一塊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土地連接成立體的高原農田,根據土地不同的地勢,種上不同品種的莊稼,不同顏色的農作物把高原農田裝扮出了具有藝術性的自然美。

也許長時間沒有下雨的原因,山上或路邊許多樹木已經枯萎。我所說的枯萎不是北方深秋秋風吹樹葉黃的那種季節性的自然凋零,因爲還有很多翠綠的葉子掛在樹上。而那些枯萎的葉子明顯帶着一種稚嫩的、不成熟的顏色,它們雖然還戀着樹幹的母體,但從乾枯的形態上已經預示沒有了生命特徵,如夭折般死亡了。也許我認爲他們是死亡了,或許他們只是進入了一段休眠期。仔細看上去,樹幹的枝杈間又有新的葉子長出來。我似乎明白了那些葉子枯萎的原因,也知道了這種樹的偉大,也許是在外部條件不能保證他們整體生存生長的情況下而做出的“捨棄”,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只能用犧牲那些長勢旺盛又需要充足養分的葉子來保全整棵樹木生命的延續。

汽車在公路上奔跑,窗外一處處別緻而簡單的民居很是引人注目。雲南少數民族大多是分散居住,但每一處居住區的民居又很密集,前後左右的住房都連在一起,房屋並不高大,結構也很簡單。許多民居都是依山傍水建在山坡上,它們靜靜佇立,默默守望,仿佛經歷了亙古不變的漫長歲月,顯得蒼老而質樸。儘管也有一些兩層或三層的新式樓房,但多數房屋還是很破舊或是古老的。我沒有走進他們的居室,但透過寬大的玻璃窗會看到房屋內的裝飾也如同外面一樣簡單,遠沒有我們樓房室內裝修的那樣精細豪華。也許他們始終保持和沿襲着自然粗放、簡單實用的民族特色風格吧。

四月的雲南還沒有進入雨季,車窗外一片豔陽高照。藍天下隨風飄揚的經幡,讓人不由自主的虔誠起來,從中感受到少數民族對信仰的虔誠和執着。此情此景,許多時候會在畫冊和網絡帖圖中出現,民族的信仰常常會引發出許多聯想和遐思……走在雲南的紅土地上,目光從丘陵到溝壑,從民居到農田,感受着雲南純樸濃厚的民族風情,甚至還能依稀看到徐霞客遊走探訪雲南的身影……

雲南有着高遠的天際,雄渾的大地,起伏的山巒,別緻的民居,還有湖光山色,古城古鎮,茶馬古道……大自然的神奇美麗,不僅僅在於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和歷史古蹟,也不僅僅是因爲有了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更具魅力的應該是那些自然的,純樸的,感人的,讓人驚歎的勤勞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勞動成果。

雲南是一處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雲南是一部內容廣泛的詩卷。行走在雲南的紅土地上,心中會迸發出詩一樣的靈感,詩一樣的靈魂,詩一樣的意境。走一路行程,看一路風景;走一路行程,品一路絕美的詩句。從滿城春色的昆明一路走下去,窗外有着一幅幅絕妙而質樸的的山水圖畫,有着一幕幕帶着濃郁氣息的南疆特色的田園風光。

關於雲南的記憶是彩色的,是流動的。遊走雲南,是一場很愜意的遊行。

我們都向往着生活在別處,因爲別處有着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