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剝玉米散文

昨日與荷姐姐一道,從開心龍處拿回葉靜老師散文集《秋天裏的單音節》,很是和夫君炫耀了一番。上次沒有應開心龍的邀請,參與聚會,錯過了葉老師贈書的機會,原以爲會是一個永久的遺憾,不想在短短的時間內,這遺憾就被熱心的柯老師給補回來了。

學習剝玉米散文

當我們得到這本書的時候,開心龍說他已拜讀完畢,荷姐姐張大嘴巴表示驚訝,我則表示理解。因爲葉老師的文章,就像是金子一樣。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擁有金子的,已經擁有的人誰都會視若珍寶,一口氣讀完,那是對葉老師莫名的崇拜與景仰。

理論上支持開心龍,實踐中,我卻與荷姐姐走上了一條路,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要慢慢品味,慢慢學習。

事實上,我是一個很浮躁的人,一篇文章太長,我看不下去。當然,特別好的除外。一本書,很少從頭開始看,往往斬頭去尾,從中獵奇,這是我最大的毛病。

中午,躺在竹躺椅上,翻開葉老師的“單音節”,隨意看到《剝玉米》,遂看了下去,一遍讀完,覺得有意思。兩遍再讀,意味深長,再讀再琢磨,意猶未盡。從中,我看到了其貌不揚的葉老師(姑且讓我這麼說,相對於葉老師的文章來說,葉老師實在不能算一個帥哥,就像我和一個朋友調侃說另一位作家,長的像個豬八戒,怎麼就那樣玉筆生花呢)那不同凡響的筆墨裏,滲透了他多麼高尚的精神境界,還有他踏踏實實的爲人與作文風格。當然,葉老師的文筆之絕,非我拙筆所能形容。

首先,葉老師的文章裏,不乏崇高的境界。文章的第一段裏有這樣的話:“然而跟山叔坐在一起,一邊說話一邊動作,你就覺得一個人要想活得滋潤。不一定非得當總統作將軍,即使是盤腿而坐,保持跟玉米垛子差不多的高度,也就佔盡了季節的風情。”葉老師這段話既是對社會生活的領悟,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剖白,葉老師來源於鄉土,眷戀於鄉土,葉老師本可以有更好的去處,可是葉老師卻把自己植根在最基層的羣衆當中,葉老師深愛着他的家鄉,葉老師把自己交給他的學生,葉老師願意與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常來常往,這就是葉老師,一個偉大的靈魂與普通的身軀結合在一起的葉老師。

其次,葉老師的文章裏,不乏含蓄的情愫。文章的第三段這樣寫着:“父親喝得熏熏的,紅着臉回來的第一句話便是:小孩子應該學會剝玉米。後來我摸清了這句話的來由,父親在山叔家看見他有個女兒,年齡和我相仿,正是個剝玉米的巧手,不但玉米剝得伶俐,人也長得乖巧。後來父親叫我學剝玉米,我的臉就發熱”,在父親的醉言中,葉老師懂得酒後吐真言的道理,所以葉老師硬是摸清了父親此話的由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葉老師知道這學“剝玉米”的背後,蘊含了父親怎樣的期望,因此,年輕的.葉老師一聽到父親叫自己學剝玉米,臉就發熱,已經是情理之中,雖然,文中沒有直接說明。這就是多情的葉老師。

再次,葉老師的文章中,不乏細緻的描述。文章的第五段說“要想把玉米剝得飛快,首先只須記住一條,那就是沿着玉米的行列,由大頭上去,由小頭下來,手在玉米棒子上走着之字路。儘管右手的拇指摩擦得生疼,甚至起泡,還得堅持着”,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不會有這樣的細緻描述,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葉老師的作品都是來源於生活。在葉老師的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真實的生活畫面,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們很難看到那些無病呻吟的章節,我們也基本遇不到那些晦澀得要翻江倒海查字典的字詞句。這就是真實的葉老師。

第四,葉老師的文章中,不乏普通的真情。文章第六段有“山叔老得真快,額上臉上都像犁得很深的地壟溝。他眯着眼睛偎在秋陽下,以拉家常的口氣跟我說:我家丫頭一定要找一個有出息的人。說過了那句話,山叔就從我的感激裏走遠了,直到他走進對面荒山上的一座黃土堆裏”,從這一小段話語裏,我們可以看出,葉老師有着平常人一樣的真情實感,葉老師事實上也不是一個神,他就生活在我們中間,葉老師對人生的感悟超過我們每一個人,葉老師對山叔的感激與懷念,是那樣的刻骨銘心,那一段話的結尾,我們可以看出葉老師深深的感傷。這就是人情更甚於才情的葉老師。

第五,葉老師的文章,不乏抽象與朦朧。文章第七段:“母親告訴我,沒有山叔,可能就沒有你現在的這份工作,就沒有你印在報紙上的哪些詩和作文……山叔在他的那抷土丘下,默默地受着我的怨憤,一直到我的孩子長到他外孫腰高的時候”,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山叔的女兒終沒有與葉老師結緣,可是,我不明白的一點是,山叔激勵了葉老師,葉老師沒有聚他的女兒,這已經有些對不起山叔了,可無辜的山叔怎麼又會受着葉老師的怨憤呢?爲什麼葉老師會對山叔有怨憤呢?難道是山叔不願意把女兒嫁給葉老師?

不知是我的愚鈍,還是葉老師故意留下的懸念,帶着這一絲絲的遺憾。我在學習《剝玉米》的同時,總算與葉老師走近了一點點,雖然我們之間距離還很遠,遠得我對葉老師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