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錢兒經典散文

兒時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知道有一種樹叫榆樹,早春時節,榆樹的枝椏上便冒出一個個小黑骨朵,當柳枝冒出嫩芽的時候,榆樹枝上的一個個小黑帽子也隨風而逝,長出了嫩嫩綠綠的榆錢,因它的形狀圓薄如古代的銅錢,另外,中國人比較喜愛寓意喜慶吉祥的諧音,因此而得名,“餘錢”是人們比較喜歡的稱呼,因此,在上個世紀北方的農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會栽種幾棵榆樹,人們除了圖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榆錢兒又是大自然賜予的`一道能夠填飽肚子的“美餐”。

榆錢兒經典散文

兒時的記憶在腦子裏翻騰打轉。還是春寒料峭的時候,翠綠的榆錢兒一小簇一小簇掛滿樹枝,原來乾枯寂靜的樹枝,一下子點綴了青翠的一串,條條樹枝宛如穿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駁的陽光中閃爍着,碧綠而透明,微風吹動,樹枝輕搖,閃耀着它的輝煌和燦爛,着實令人喜愛,它昭示着寒冬已經遠去了。薄霧揉合着炊煙在空中飄舞,暖暖的陽光在薄霧中透着燦爛,整個村莊輝映在一片翠綠中了。

榆錢兒的記憶,除了快樂還是快樂!孩提時的我們都長得瘦小,但身手出奇地靈活。爬牆上樹在我們都是如履平地一般。春天那些盛開的榆錢就那麼招搖着,高高在上的,引誘着我們這些垂涎欲滴的孩子們。

摘榆錢難度要大的多。榆樹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樹興嘆!不過我們男孩子要厲害得多。再高的榆樹我們也能爬得上去。幾個人上樹去摘,餘下的在地上撿。每次都要每一個人都能抱上一捆,幾個“皮猴子”才從樹上溜下來。大家在樹下先大吃特吃,呵呵,其實榆錢兒生吃不怎麼好吃,味道不是很爽口,但我們還是吃,好像總是填不飽肚子的樣子。嘻嘻哈哈的,在樹下邊吃邊鬧。直到炊煙四起,或者夜幕降臨,才肯拍拍身上的塵土,打道回府。

在榆錢兒生的很小時,耐不住寂寞的我們這些孩子們,把生了榆錢的枝條折下來,編織成圓圈,套在腦袋上,相互追逐嬉鬧,嘰嘰喳喳的兒趣聲和小鳥的鳴叫聲,襯托出了村子的古樸寧靜,自然和諧,於是整個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別有洞天。至今還讓人心馳神往。

當榆錢兒長成指甲蓋大小,人們便紛紛爬上牆頭或者站着板凳,挎了籃子,把榆錢兒從枝條上捋下來,有的一邊捋一邊往嘴裏塞幾口咀嚼着,嚼着清爽、嚼着清香、嚼着清貧而快樂的童年。

榆錢兒有好多種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錢兒洗淨,和了玉米麪或者高粱面蒸成窩窩頭或烙成貼餅子,貼得黃黃的玉米麪透着榆錢兒的翠綠,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把榆錢兒和了白麪,擀成薄薄的餅子,放點鹽進去,在鍋裏攤熟,叫鹹食餅子,還有榆錢兒飯,榆錢兒糕等等。

榆錢兒,不僅僅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一道風景,更是在物質貧瘠的時代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美食,讓人類品味大自然的仁慈寬厚。

慢慢榆錢兒變得微黃,又漸漸枯黃,遠遠看去滿枝掛滿銅錢,微風吹拂,滿樹的金黃的榆錢兒宛如金幣飄飄灑灑迴歸大地,滋潤着來年的母樹愈發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