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3篇

雜詩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1

[魏晉]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註釋:

【1】此:指此身。

【2】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3】落地:剛剛生下來。

【4】鬥:酒器。

【5】比鄰:近鄰;鄰居。

【6】及時:趁盛年之時。

作品賞析:

陌:東西的路,這裏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逐:追,隨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意思是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

斗酒聚比鄰:鬥,飲酒的器具。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詩今譯】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塵土,原本就像飄泊風塵,沒有根蒂。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世間人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非要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即使行樂,有酒就要邀請鄰里朋友一起共飲。人生就如同時光一樣,只要過去了,就不會重新再來,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強,勉勵自己,多做些應該做的事。

【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爲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爲第一首。本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衆不同的.態度,因此,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讀來使人感到傷感,令人心痛。然而,詩人陶淵明又不同於那些尋常之人,屈服於世事,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崇尚快樂,勸解人們”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尤其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以經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時不我待,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着實使人爲之感奮。

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樸實無華,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於其中,催人奮發,令人省思。

竇鳳才

[說明]

按王瑤先生考論,這組詩的前八首辭意一貫,內容多嘆息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當爲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淵明五十歲當爲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前八首即爲這一年所作。後四首多詠旅途行役之苦,另繫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時淵明三十七歲。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2)。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3)。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4)!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6)。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7)。

〔註釋〕

(1)這首詩慨嘆光陰易逝、人生無常,所以告誡人們,在短暫的人生之中,應相親相善、及時行

樂、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陌(mò莫):田間小路,東西爲陌。這裏泛指道

路。

(3)常:永恆不變。

(4)落地:降生,一生下來。爲兄弟:語本《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鄰:近鄰。

(6)盛年:壯年。

(7)待:等待。

〔譯文〕

人生像是無根蒂,

飄蕩猶如陌上塵。

聚散隨風無定處,

此生不是永恆身。

人來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親!

得歡不妨及時樂,

有酒招來左右鄰。

壯年一去不重來,

一日之中無兩晨。

抓緊時間自努力,

從來歲月不待人!

雜詩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2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註釋:

【1】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2】恃(shì):依靠。

【3】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喑(yīn),沉默,不說話。

【4】天公:造物主。

【5】抖擻:振作,奮發。

【6】降:降生,降臨。

作品賞析:

“不拘一格”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方式。

這個成語來源於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是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1792年,他出生於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象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菸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充滿着愛國熱情。他是個愛國主義者。

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裏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於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地在賽神。人們擡着玉皇、風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裏,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爲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而就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這首詩,全詩共四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中九州是整個中國的代稱。詩的大意說,中國要有生氣,要憑藉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在人們都不敢說話,沉悶得令人可悲。我奉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間來吧。

後來,人們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一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於一種規格、辦法。

詩裏還引申出“萬馬齊喑”這個成語,比喻空氣沉悶的局面。

【註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原名鞏祚,浙江仁和人。

九州:古代把中國劃分爲九州,所以用九州代稱中國。

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風雷:風神和雷神。比喻變革社會的威力。

萬馬齊喑:比喻當時社會政局死氣沉沉,一切生氣都被扼殺。喑,啞,無聲無息。究--終究,畢竟。

天公:天老爺,造物主。

抖擻:振作,奮發。

不拘一格:不拘泥於成規。拘,拘泥。格,成規。

降:降生,涌現。

【譯文】

只有風雪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玉皇大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受陳規舊俗的束縛降生各種人才。

【賞析】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於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現狀,作詩315首表達他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在這首絕句中,詩人對清朝末年那種扼殺生機、窒息思想,導致萬馬齊喑的局面,十分痛惜。同時他還大聲疾呼:若想振興國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現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這首出色的政治小詩是其中的一首。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究可哀”,是在告訴人們:要想讓中國大地煥發生機,必須要“恃風雷”,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盪滌一切陳腐的東西,詩人在這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可是整個朝野卻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話,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確實令人覺得悲哀。 “我勸天公重抖數,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認爲摧毀一切阻礙社會發展的腐朽勢力的巨大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纔能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些意象,實際上是以雙關的修辭方式,表達詩人內心深處力主改革現實政治的強烈願望。

在詩人看來,當時的中國死寂一片,毫無生氣可言。只有疾風暴雨以及驚雷一樣的變革力量,才能給中國帶來希望。詩人期盼最高統治者能夠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陳規陋俗,使普天下涌現出各種人才,來迎接華夏的新生。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發人深思,催人振奮。

不過,詩作中也有其侷限的一面,那就是詩人依然把變革社會的希望寄託於“天公”,寄託於陳腐老氣的朝廷。這是不可取的。

雜詩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3

[魏晉]左思

秋風何冽冽,白露爲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註釋:

【1】冽冽(liè):寒冷的樣子。

【2】露爲朝霜:露凝結爲霜。

【3】柔條:柔弱的枝條。

【4】旦夕勁:日夜生長得越來越堅勁。

【5】日夜黃:葉經霜而漸黃。

【6】雲崖:雲際。

【7】皦皦(jiǎo):白淨的樣子。

【8】流素光:月光。

【9】披軒:開窗。

【10】嗷嗷:衆鳥叫聲。

【11】高志:高尚的志向。

【12】局四海:四海雖大仍感到侷促。

【13】塊然:孤獨的樣子。

【14】壯齒:少年。《六臣註文選》:呂向注:“壯齒,謂少年也。言少年顏色不常居住,忽即衰老,故常爲嘆。”

【15】不恆居:不常駐。

【16】歲暮:即暮年。

【17】慨慷:感傷之意。

作品賞析:

此詩的語言質樸,凝練含蓄。開篇“秋風”四句描寫秋景,渲染悲秋氣氛,以時令物候變化,表現時光流逝,寄寓對人生的感嘆。“秋風何冽冽,白露爲朝霜”,寫出了秋天蕭瑟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悲秋的氣氛;“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描寫了物候的變化,柔條似乎在一夕之間就變得強韌了,綠葉又在一夜之中變得枯黃,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時光流逝而青春易老。面對這樣的榮枯之變,詩人頓生感慨,愁思滿懷,以至於一夜不寐。

“明月出雲崖”由泛寫秋景而轉入寫詩人所處的特定生活環境,表現詩人精神上的沉重抑鬱之感。月夜不寐,愁思感傷是古詩常見的表現內容,但表現的具體內容多是遊子思婦之情。左思的這四句則結合自身深切的感受,寫他月明難寐,清晨開門,望晨雁高翔,從側面表現他內心深重的苦悶,寫得深刻委婉。另外,“明月出雲崖”寫月初出之時,“嗷嗷晨雁翔”則是次日清晨之景,暗示詩人整夜未眠,表現詩人精神愁苦之狀更爲具體,且以“晨雁”引出下文,寫法巧妙。

“高志”四句是詩人直抒胸臆。“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詩人曾經抱有比四海還要遠大的志向,然而殘酷的現實卻使得他壯志難酬,落得終老空室的下場。“局四海”與“守空堂”對比鮮明,愈發表現出理想破滅的無奈與悲哀。“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青壯之時爲了理想奔波不已,卻一事無成,到垂垂老矣空有無限感慨。詩人回首一生沉浮,鬱憤感慨之情與開篇的悲秋之意相融合,使得全詩的感情更爲厚重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