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原文翻譯及賞析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1

詩經:酌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々王之造。

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註釋

於:嘆詞。鑠:美,輝煌。王師:王朝的軍隊。

譯文

王師美哉多英勇,率領他們蕩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時,偉大輔佐便降臨。

我今有幸享太平,朝中武將驍且勁。

現將職務來任命,周公召公作領軍。

賞析

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的史實。當時天下雖然穩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

此詩文句古奧,今人讀來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孫鑛“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的評語以爲啓發,恐怕讀者對其前半部分絃樂柔板般的從容與後半部分銅管樂進行曲般的激昂就會有一定的感悟。欣賞《頌》詩,所當留意之處,就在這如斑駁的古鼎彝紋飾的字句後所涵蘊的文化張力。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2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豈弟君子,民之攸塈。

翻譯

遠舀路邊積水潭,把這水缸都裝滿,可以蒸菜也蒸飯。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遠舀路邊積水坑,舀來倒進我水缸,可把酒壺洗清爽。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歸附心向往。

遠舀路邊積水窪,舀進水甕抱回家,可以洗滌和抹擦。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歸附愛戴他。

註釋

泂:遠。

酌:古通“爵”,中國古代的一種酒器。

行潦:路邊的積水。

挹:舀出。

注:灌入。

餴:蒸。

饎:舊訓酒食,非。

豈弟:即“愷悌”,本義爲和樂平易,愷者,大也;悌者,長也。君子之德長且大者,則爲民父母”數語,則在此特訓爲恩德深長廣大。

罍:古酒器,似壺而大。

攸:所。

歸:歸附。

溉:洗。或謂通“概”,一種盛酒漆器。概,漆尊也。”

塈:毛傳:“塈,息也。”

鑑賞

對這首詩主旨的解說,各家之見頗有差異。《毛詩序》雲:“《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親有德,饗有道也。”揚雄《博士箴》(《藝文類聚·職官部》引)雲:“公劉挹行潦而濁亂斯清,官操其業,士執其經。”陳喬樅《魯詩遺說考》以之爲魯詩之說。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雲:“三家以詩爲公劉作,蓋以戎狄濁亂之區而公劉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公劉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由公劉居豳之後,別田而養,立學以教,法度簡易,人民相安,故親之如父母。……其詳則不得而聞矣。”其詳既不得聞,三家詩之說的正誤也就難以稽考了。而《毛詩序》之說,似乎更覺縹緲,此詩的文本自然有勸勉之意,但卻很難講有什麼告戒之意。至於陳子展《詩經直解》所說“當是奴隸被迫自遠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詩人之歌頌,而似奴隸歌手之諷刺”,似更迂遠。相比較而言,高亨《詩經今注》所說“這是一首爲周王或諸侯頌德的詩,集中歌頌他能愛人民,得到人民的擁護”,還是比較圓通的。

詩分三章,均從遠處流潦之水起興。流潦之水本來渾濁,且又處於遠方,本來很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如能“挹彼注茲”,舀過來倒進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來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爲有用之物。這正如遠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義,便自然可以使他們感恩戴德,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附。這裏的關鍵是君王要有高尚敦厚的品德,真正成爲“民之父母”。對此,方玉潤有如下發揮:“此等詩總是欲在上之人當以父母斯民爲心,蓋必在上者有慈祥豈弟之念,而後在下者有親附來歸之誠。曰‘攸歸’者,爲民所歸往也;日‘攸塈’者,爲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視其赤子,則小民又豈如赤子相依,樂從夫‘父母’?故詞若褒美而意實勸戒。”(《詩經原始》)他說的“勸”意是可以感受到的,但他說的“戒”意是否真的存在於詩的文本中,令人懷疑,但從接受美學角度說,他的這種創造性“誤讀”還是很有意思的。

此詩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興,且重章疊句,反覆歌詠。由此也可以看出《國風》對《大雅》藝術上的影響。

創作背景

對《大雅·泂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歷來有爭議。根據詩意,這可能是一首在家族內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疑似與《大雅·公劉》同在一個宴會上,人們對公劉的頌歌。而程俊英《詩經譯註》認爲:“這是歌頌統治者能得民心的詩,具體指誰,史無確證。”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註釋:

⑴於(wū):嘆詞。鑠(shuò):美,輝煌。王師:王朝的軍隊。

⑵遵:率領。養:攻取。晦:晦冥,黑暗。

⑶純:大。熙:光明。

⑷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⑸龍:借爲“寵”。榮,榮幸。

⑹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借爲“曹”,衆,指兵將。

⑺載: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稱。

⑻實:是。公: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爲“統”,統領。

翻譯:

王師美哉多英勇,

率領他們蕩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時,

偉大輔佐便降臨。

我今有幸享太平,

朝中武將驍且勁。

現將職務來任命,

周公召公作領軍。

賞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詩,《毛詩序》雲:“《酌》,告成《大武》也。”(關於《大武》的詳細介紹,可參看《周頌·我將》一篇的鑑賞文字)《大武》五成的樂舞表現的是周公平定東南叛亂回鎬京以後,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的史實。當時天下雖然穩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負責鎮守東南、召公鎮守西北,即所謂“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詩經·魯頌·閟宮》)。楚先祖熊繹此時受封于丹陽(今秭歸附近),爲子爵,蓋亦有協助鎮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詩的內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頌王師的戰績,並對統兵出征的統帥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頌周公。後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當然,這時仍是周公攝政,但任命之事則不能不以成王的名義,告廟儀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該詩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實際上還是周公。《酌》向來多被認爲是周公的樂舞(如鄭箋雲:“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歸政成王,乃後祭於廟而奏之。”),也可證實這一點。前人或以爲此詩是頌武王伐殷的,但武王並無“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詩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紂王。故不從。詩名爲“酌”,《毛序》以爲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雲:“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靈,說明該詩是灌祭祖先時所唱的歌。以歌詩而言則曰《酌》,以樂舞而言則曰《勺》,《儀禮》、《禮記》皆言舞《勺》,《勺》即《酌》。鄭覲文《中國音樂史》雲:“(《禮記》)《內則》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爲武舞,其詩爲《酌》之章。按詩歌之節以爲舞,列爲學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則舞《勺》舞《象》。”可見《酌》作爲樂舞,在當時是與《象》舞一樣頗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爲《大武》的一成與其他五成合起來表演,就像現代舞劇中的一場,也可以單獨表演。具體的舞蹈動作,參見《周頌·我將》一篇對《大武》的全面介紹。

此詩文句古奧,今人讀來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孫鑛“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陳子展《詩經直解》引,原爲《孫子》中語)的評語以爲啓發,恐怕讀者對其前半部分絃樂柔板般的從容與後半部分銅管樂進行曲般的激昂就會有一定的感悟。欣賞《頌》詩,所當留意之處,就在這如斑駁的古鼎彝紋飾的字句後所涵蘊的文化張力。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4

周頌·酌

[先秦]佚名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

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英勇威武的王師,揮兵東征滅殷商。

周道光明形勢好,故有死士佐周王。

有幸承受天之寵,勇武之士投武王。

武王用他去伐商,爲國立功美名揚。

註釋

於(wū):嘆詞。此處表讚美。鑠(shuò):通“爍”,光明輝煌。王師:王朝的軍隊。

遵:率領。養:攻取。時:是。晦:晦冥,黑暗。

純:大。熙:興,光明。

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龍:借爲“寵”。榮,榮幸。

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詣,到。一說借爲“曹”,衆,指兵將。

載(zài):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稱。

實:是。爾:指周武王。公:通“功”,事業。一說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爲“統”,統領;一說信。師:武王之師。

賞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詩,《毛詩序》雲:“《酌》,告成《大武》也。”(關於《大武》的詳細介紹,可參看《周頌·我將》一篇的鑑賞文字)《大武》五成的樂舞表現的是周公平定東南叛亂回鎬京以後,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的史實。當時天下雖然穩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負責鎮守東南、召公鎮守西北,即所謂“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詩經·魯頌·閟宮》)。楚先祖熊繹此時受封于丹陽(今秭歸附近),爲子爵,蓋亦有協助鎮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詩的內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頌王師的戰績,並對統兵出征的統帥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頌周公。後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當然,這時仍是周公攝政,但任命之事則不能不以成王的名義,告廟儀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該詩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實際上還是周公。《酌》向來多被認爲是周公的樂舞(如鄭箋雲:“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歸政成王,乃後祭於廟而奏之。”),也可證實這一點。前人或以爲此詩是頌武王伐殷的,但武王並無“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詩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紂王。故不從。詩名爲“酌”,《毛序》以爲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雲:“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靈,說明該詩是灌祭祖先時所唱的歌。以歌詩而言則曰《酌》,以樂舞而言則曰《勺》,《儀禮》、《禮記》皆言舞《勺》,《勺》即《酌》。鄭覲文《中國音樂史》雲:“(《禮記》)《內則》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爲武舞,其詩爲《酌》之章。按詩歌之節以爲舞,列爲學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則舞《勺》舞《象》。”可見《酌》作爲樂舞,在當時是與《象》舞一樣頗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爲《大武》的一成與其他五成合起來表演,就像現代舞劇中的一場,也可以單獨表演。具體的舞蹈動作,參見《周頌·我將》一篇對《大武》的全面介紹。

此詩文句古奧,今人讀來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孫鑛“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陳子展《詩經直解》引,原爲《孫子》中語)的評語以爲啓發,恐怕讀者對其前半部分絃樂柔板般的從容與後半部分銅管樂進行曲般的激昂就會有一定的感悟。欣賞《頌》詩,所當留意之處,就在這如斑駁的古鼎彝紋飾的'字句後所涵蘊的文化張力。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5

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翻譯

替你送行時沒有酒也沒有錢,規勸你飲一杯武昌的菩薩泉。

低下頭哪裏泉水不能照見我?四方之地都如同這水中天。

註釋

四方:指各處;天下。

鑑賞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的開頭一、二句“送行無酒亦無錢, 何處低頭不見我?”描寫了詩人自己爲王子立送行,因爲囊中羞澀,無錢買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內疚呢,當然不是。因爲詩人蘇軾是一個清靜、淡泊之人,他以一種達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雖然是無酒無錢,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薩泉,以水代酒,照樣可以見出真情。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勸爾一杯菩薩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禪意。《楞嚴經》說:“有佛出世,名爲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薩泉之名聯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聯想到“修習水觀”,此處泉水可以照見“我”,別處的泉水不也是同樣可以照見“我”嗎。四方之水,如菩薩泉一樣,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兩句正是勸告人們“修習水觀,入三摩地”,進入禪悟之境。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6

酌貪泉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古詩簡介

《酌貪泉》是東晉詩人吳隱之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運用對比手法來突出吳隱之爲官的清廉。前兩句描寫喝了貪泉的泉水變得貪婪的傳說。後兩句描寫吳隱之喝了貪泉的泉水後爲官清廉的志向。

翻譯/譯文

古人傳言此泉水,一飲就生貪婪心。

試使夷齊飲此水,終當不改清廉心。

註釋

⑴據《晉書·良吏傳》記載,當時派到廣州去當刺史的皆多貪贓黷貨,廣州官府衙門賄賂公行,貪污成風。晉安帝時,朝廷欲革除嶺南弊政,便派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吳隱之走馬上任,離廣州三十里地的石門(在今廣東省南海縣西北),這裏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這泉水竟名之曰“貪泉”。當地傳說,即使清廉之士,一飲此水,就會變成貪得無厭之人。

⑵歃(shà):用嘴吸取。懷:思,想念。千金:錢財多,形容人的貪婪。

⑶夷齊:指伯夷、叔齊。他們是商代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爲避讓君位,兩人逃往周國。周武王出兵東征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諫阻未成。周取代商統治天下後,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被公認爲道德高尚的典範。

創作背景

晉安帝時吳隱之去廣州出任刺史路過石門“貪泉”,小憩時酌其飲之,並即興賦下該詩。

賞析/鑑賞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先陳述由來已久的傳說。古人說這貪泉水,誰飲了它,心裏就要產生牟取千金的貪慾。“歃”以口微吸也,是說只喝一點,極言其少。“一”與“千”對照,強化貪泉之貪。只喝一口,便貪圖千金,多喝幾口,不用說更貪得無厭。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吳隱之終不相信這古老傳說,不相信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貪泉而飲了,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考驗。他是借伯夷叔齊自比,表示自己清廉爲政的決心。這傳說引起詩人思考。他想起了歷史上兩位視富貴如浮雲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人世間的大富大貴莫過於帝王的寶座了。可是,這兄弟倆互相推讓。孤竹君死後,按照遺囑要叔齊繼承王位,可是叔齊卻堅決要讓位於兄長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於外。叔齊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結果兄弟倆爲了互相推讓王位,都逃離了孤竹國。天底下最大的富貴他們竟然棄之如敝屣。想到這裏,吳隱之在詩的後二句深深感嘆道,這貪泉水啊,試教伯夷叔齊來飲,我相信他們終不會改變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貪與廉取決於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確與是否飲用貪泉無關。

吳隱之這首述志詩,直抒胸臆,言簡意賅,古樸動人。詩中通過貪泉的傳說,伯夷叔齊不貪財權的情操來表達詩人自己爲官清廉的決心和志向。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廣州任上數年,品德依舊清廉高尚。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酌貪泉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譯文:

古人傳言此泉水,一飲就生貪婪心。

試使夷齊飲此水,終當不改清廉心。

註釋:

⑴據《晉書·良吏傳》記載,當時派到廣州去當刺史的皆多貪贓黷貨,廣州官府衙門賄賂公行,貪污成風。晉安帝時,朝廷欲革除嶺南弊政,便派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吳隱之走馬上任,離廣州三十里地的石門(在今廣東省南海縣西北),這裏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這泉水竟名之曰“貪泉”。當地傳說,即使清廉之士,一飲此水,就會變成貪得無厭之人。

⑵歃(shà):用嘴吸取。懷:思,想念。千金:錢財多,形容人的貪婪。

⑶夷齊:指伯夷、叔齊。他們是商代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爲避讓君位,兩人逃往周國。周武王出兵東征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諫阻未成。周取代商統治天下後,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被公認爲道德高尚的典範。

賞析:

廣州在晉代時還很偏僻,加之當時南方多瘴氣,古人視爲畏途。但又因爲廣州靠山臨海,自古盛產奇珍異寶,到這裏來“撈一票”的人也大有人在。據《晉書·良吏傳》記載,當時派到廣州去當刺史的皆多貪贓黷貨,廣州官府衙門賄賂公行,貪污成風。晉安帝時,朝廷欲革除嶺南弊政,便派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吳隱之走馬上任,路過廣州三十里地的石門(在今廣東省南海縣西北),這裏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這泉水名之曰“貪泉”。當地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即使清廉之士,一飲此水,就會變成貪得無厭之人。吳隱之來到清泉邊,深有感觸地對身邊親人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他酌泉賦詩言志,成爲我國詩歌史上一段動人的佳話。

吳隱之這首詩前兩句先陳述由來已久的傳說:古人說這貪泉水,誰飲了它,心裏就要產生牟取千金的貪慾。歃(shà),歃,以口微吸也,是說只喝一點,極言其少,千金,極言錢財多。懷,思也,思得千金,便是貪。“一”與“千”對照,強化貪泉之貪。只喝一口,便貪圖千金,多喝幾口,不用說更貪得無厭。這傳說在他心裏引起了疑問:事情真會這樣嗎?他想起了歷史上兩位視富貴如浮雲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人世間的大富大貴莫過於帝王的寶座了。可是,這兄弟倆互相推讓。孤竹君死後,按照遺囑要叔齊繼承王位,可是叔齊卻堅決要讓位於兄長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於外。叔齊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結果兄弟倆爲了互相推讓王位,都逃離了孤竹國。天底下最大的富貴他們竟然棄之如敝屣。想到這裏,吳隱之在詩的後二句深深感嘆道:這貪泉水啊,試教伯夷叔齊來飲,我相信他們終不會改變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貪與廉取決於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確與是否飲用貪泉無關

吳隱之終不相信這古老傳說,不相信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貪泉而飲了,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考驗。詩的後二句,他是借伯夷叔齊自比,表示自己清廉爲政的決心。

吳隱之這首述志詩,不事雕琢,直抒胸臆,言簡意賅,古樸動人。更可貴的是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廣州任上數年,果然沒有因飲了貪泉而變成貪官。《晉書》上說他“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乾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始不易。”由於他整飭綱紀,以身作則,廣州風氣大爲改觀。皇帝詔書嘉獎他“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饗惟錯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清官。後來他離開廣州北歸,行囊蕭蕭,船艙空空。回到家中,數畝小宅,茅屋簡陋。當時著名將領劉裕賜贈車牛,並要爲他建造住宅,都被他謝絕了。一生清廉,始終不渝,一代良吏,名垂青史。

酌原文翻譯及賞析8

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

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翻譯/譯文

譯文

替你送行時沒有酒也沒有錢,

規勸你飲一杯武昌的菩薩泉。

低下頭哪裏泉水不能照見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這水中天。

註釋

①酌:斟酒,飲酒,這裏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蘇軾弟子,蘇轍的女婿。

②四方:指各處;天下。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的開頭一、二句“送行無酒亦無錢, 何處低頭不見我?”描寫了詩人自己爲王子立送行,因爲囊中羞澀,無錢買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內疚呢,當然不是。因爲詩人蘇軾是一個清靜、淡泊之人,他以一種達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雖然是無酒無錢,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薩泉,以水代酒,照樣可以見出真情。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勸爾一杯菩薩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禪意。《楞嚴經》說:“有佛出世,名爲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薩泉之名聯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聯想到“修習水觀”,此處泉水可以照見“我”,別處的泉水不也是同樣可以照見“我”嗎。四方之水,如菩薩泉一樣,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兩句正是勸告人們“修習水觀,入三摩地”,進入禪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