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打比方等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及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不妨看看小作者們是如何寫好相關作文吧。以下僅供參考!

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篇一: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糉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能引起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傳統的糉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圓的,而是三角形底的錐形糉。你能說出它有幾個頂角、幾道棱、幾個平面、幾個三角形嗎?

煮熟的糉子,由幾道米黃色的草繩捆着墨綠色的箬葉,綠油油的,很漂亮;剝開棗兒糉的箬葉,只見鮮紅的棗子鑲嵌在雪白的糯米中,彷彿是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誘人。

糉子的味道美極了。箬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餡子,甜而不膩。它既是驅邪消暑的開胃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國王不予採納。後來國土淪喪,他滿懷憂憤,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懷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每年端午節,人們把糉子投入江中,作爲敬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

每逢端午節,人們用吃糉子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傳頌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

【篇二: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時候吃糉子嗎?哈哈,告訴你們吧,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每年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把糉子扔進河裏,給魚蝦鱉蟹吃,據說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我的老家在浙江,那裏每年過端午節都要吃糉子,包糉子也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人們都會聚集到海邊,邊吃糉子,邊懷念屈原。糉子的味道非常的好,碧綠的糉葉上散發着淡淡的清香,剝開糉葉,一股糉香撲面而來,吃一口,讓人回味無窮,每家人包糉子,都有人聞着香味而垂涎三尺。

糉子的做法也非常簡單,只是時間長些罷了。首先我們要選最好的糯米,放到水裏泡一上午,當看到糯米光得白白胖胖的時候,用糉葉包成三角形的樣子後放到蒸籠裏煮。一開蒸籠,一個個色香味俱全的糉子做成了。

你可別看糉子小,可是能吃飽肚子的,早上如果沒有吃早飯的話,餓了的話就可以拿上一個小糉子放進碗裏,再加一把糖蘸着吃,可香了,吃完後,我們的肚子立即就飽飽的了。有的糉子里加了紅豆,放進嘴裏嚼一嚼,十分可口,有時往往沒有嚐出味道,一個糉子便沒有了,又說服自己再拿一個吃吧。

我們這一口,那一口,不到幾口,糉子便沒有了,嘴馬上粘滿了糉米。

世界上每個人都一定喜歡吃糉子,特別是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瀰漫着糉香。

【篇三: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一種風味食品,我也不例外,我喜歡的風味食品是糉子。

成菱形的糉子是用糯米、豬肉、綠豆、醬油、鹽等原料製作。糯米和綠豆要提前一晚上泡,泡好的糯米要用醬油、鹽醃上2小時,把一根雙匯的玉米腸切碎。箬葉先放入水中煮上半小時,後把醃好的糯米和綠豆玉米腸混合到一起。準備好後就可以開始包,先拿兩片箬葉錯位放好,從根部斜着捲起過來,放些米,放塊豬肉,再放米蓋滿,然後把箬葉捲過來包住米,捲起,尾部的箬葉也捲上,尾上的箬葉全都捲到邊上,邊上的箬葉握一下封好口,用線捆好後就可以煮了。

糉子的顏色人,有翠綠的箬葉包裹着。煮熟以後,顏色變深,剝開墨綠的箬葉,只見金黃色的米團裏鑲嵌着一顆顆綠色的綠豆。糉子的味道更是美味,咬一口餡兒,甜而不膩,黏而爽口。這麼好吃的糉子,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汨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糉子至今仍享有盛名。沒嘗過或沒仔細嘗過的人們現在看了上面的介紹是不是有種想嘗糉子的衝動呢?

【篇四: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我們家也不例外。媽媽說糉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還能引起人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常見的糉子樣子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而是有棱有角的。糉子用翠綠的蘆葦葉包裹雪白的糯米而成,裏面還可以放進蜜棗、香腸、鹹肉等各種餡,形成各種不同的味道,我最喜歡吃蜜棗餡的。

糉子煮熟後,顏色就變了,剝開墨綠的葦葉,只見光潔如玉的珍珠米團裏鑲嵌着幾顆紅色瑪瑙似的蜜棗,紅白綠相映襯,顯得格外豔麗誘人。糉子的味道更是堪稱一絕。米團因爲葦葉發出淡淡的清香,使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甜而不膩,粘而爽口,它既是驅邪消暑的開胃食品,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老少皆宜。

當然,糉子還有它獨特的來歷,據說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被奸人所害投江而死,人們爲了防止魚蝦蠶食屈原的屍身特意投米團於江中,後來人們就用包糉子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的。糉子就是這麼好看又好吃,還有它的獨特意義。

【篇五: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我也有我喜歡的食物,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這天還有一個傳說呢!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爲了國家犧牲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把糉子拋到河裏給水怪防止水怪吃屈原的屍體。糉子是我的最愛,一提起糉子就讓人垂涎欲滴。

只要糉子那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就像被磁鐵吸住一樣,不知不覺定在蒸籠旁,真香啊!過了兩三個小時,香噴噴的糉子就出籠了,我接過一個糉子,迫不及待地將碧綠的糉葉撥開,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展現在我的眼前了。只見白色糉子裏嵌這幾顆紅寶石(紅豆)真好看。我忍不住了張開大口狼吞虎嚥如風捲殘雲。啊!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最幸福的時刻莫過於此,咦?糉子呢?原來都到肚子裏了,可糉子的美味還殘留在口中,吃了還想吃。

糉子不僅美味,而且做法也很簡單。先拿一條長短相依的長繩,吧糉葉包成漏斗形的,再將在水裏浸泡過的糉米,紅豆裝在漏斗形的糉葉裏,把糉子包起來,最後把糉子放進蒸籠裏蒸上兩三小時,一個美味的糉子就誕生了。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垂涎欲滴了呢?

【篇六: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端午節快到了,我突然心血來潮,想提前練習練習包糉子,以便端午展示展示我高超的廚藝。

家裏沒人,正適合我下手。哈哈!

在廚房裏翻了半天,翻出這樣幾件戰利品——糯米、澱粉、麪粉、辣椒油、花椒油、醋、紅豆、綠豆、黑豆、蒜、蔥、姜,又在冰箱裏找出羊奶、香腸。這些都是理想的戰利品。包出來的糉子一定不同凡響。

想了半天,以前看爺爺包過糉子,跟外面賣的沒什麼區別,太普通了,我想要一個獨一無二的糉子。既然材料都有了,那就做唄!

首先,我把紅豆、黑豆、綠豆、糯米、蔥、蒜、姜洗乾淨。在餐桌上鋪了一塊布。準備開始製作糉子。我把蔥、蒜、姜、香腸切成絲,把糯米、紅豆、黑豆、綠豆、蔥、蒜、姜香腸,混合在一起。由於最近大蒜和綠豆價格較高,所以我只放了一點點。我把它們捏成了一根冰棍的形狀,再把辣椒油、花椒油、醋、羊奶灑在糉子上。在糉子外面又裹上一層面粉澱粉。由於我怕糉子一進鍋裏就成了一攤“散沙”,還特意從電飯煲裏拿出一些昨天的剩飯,當做膠水,包住糉子。

誒?我記得家裏有糉葉的啊?被爺爺放哪啦?算了!隨便找一個東西替代吧!我在冰箱裏拿出幾片生菜、幾根海帶絲,洗洗就開始包糉子咯!

我用生菜葉,把糉子抱起來,拿海帶絲一捆,大功告成。燒水,準備下鍋。我在鍋裏放了一鍋水,把糉子放下去,二十分鐘後,把糉子撈了起來。放在大盤子裏,再淋上一點醬油。俺的糉子成啦!

嚐了一下,雖然味道飛一般的怪,但也不是特別難吃。我得趕緊去收拾一下廚房,免得過一會兒吃棍子肉。

端午節快來吧!我想再次大展廚藝啊!

【篇七: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糉子”想必大家都吃過吧!可是,你們有沒有自己親手包過糉子呢!我就包過一次,才知道糉子是多麼難包呀!

十幾天前的早晨,天氣還不錯,我漫步在樓下院子裏賞花。無意間,瞧見外婆坐在井邊的椅子上,專心致志地不知道在幹些什麼,走進去一看,才知外婆在包糉子住給我們吃。一個個糉子包得有模有樣的,我真是羨慕極了!連忙跑到外婆面前,說:“外婆,我想學包糉子,您能教我嗎?”外婆不停地點頭:“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我現在就教你!”

說着,那邊拿來一片包糉子的葉子交到我手裏,手把手地教我:“先把這片葉放到那片葉子疊在一起,弄成一個類似什麼圓錐形的樣子。”外婆便做了一個給我看:“然後在上面倒上適當的米,最後包回起來就可以了,你自己包包看!”

我學着她的樣子包了起來,眼看就要包好了,可包到最後時手不小心沒拿住,米撒了一地。我鼓勵自己:“沒關係,在包一遍!”沒想到因爲沒有包牢,米又撒了一地。接二連三的失敗,我失望了,氣憤地說:“糉子太難包了,我再也不包了!”這時,爸爸走出來,看到我煩躁的樣子,語重心長地說:“婷婷,你是不是很想包糉子?如果是的話,你就要有耐心,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就會成功,你就再包幾遍看看吧!”我聽了爸爸的話靜下心來坐在椅子上,認真仔細,一心一意包了一遍又一遍,總算是包好了,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我包了好幾個糉子,一個比一個包得好,還懂得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耐心,堅持不懈,你總會成功的,甚至有豐收的成果。

【篇八:介紹糉子的說明文】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糉子,我們家也不例外。當你在端午節的那一天走在大街上時,到處可以聞到糉子的香味。每到那個時候,我便會一口氣吃掉兩三個,可儘管那樣,我還是不知足地埋怨說:“如果天天都是端午節該都好啊!那我就可以天天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上個星期日早晨,我看見家裏的冰箱內有許多糉子,便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早飯吃糉子吧!“媽媽聽後,欣然同意了我的請求。

一會兒,媽媽讓我把糉子拿出來解凍,我拿出糉子仔細端詳着,糉子的外面穿了幾層軍綠色的大衣,衣服外面還繫了一根腰帶,呈三角形。這時,我就好奇地問媽媽,糉子是怎麼裹的?媽媽說道:“首先要把糯米浸泡在水裏,讓它膨脹,同時把蘆葉浸泡在水裏,這樣纔有韌性。過半個小時,把水全部倒掉,拿四五片蘆葉,捲成圓錐形,在裏面裝三勺左右糯米,然後用蘆葉將上面封閉,再用繩子緊緊地扎住,這樣,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好了。”

不一會兒,糉子外面的冰塊就溶化了,媽媽在鍋裏倒了一些水,打開了煤氣竈,等水熱了的時候,媽媽將糉子一個個的放到鍋裏,彷彿要讓它們洗一次熱水澡,糉子寶寶們好像也很樂意,乖乖地入了鍋。

大約過了十分鐘,糉子便可以吃了,我頓時感到香氣撲鼻,令我垂涎欲滴。

我拿出糉子,把其中最大的一個糉子的腰帶解開了,脫去了它的外衣。這時,一陣陣香氣沁人心脾,我真想咬它一口,可我還是拿給了爸爸,然後又剝了一個給了媽媽。他們都不停也稱讚說:“好吃、好吃。”最後我也剝了一個吃了起來,可真香,有糯米香、有花生香、有鹹肉香,還是蘆葉香。當我將一個吃完時,手上、臉上都沾有糯米,活像一個“大花貓”。

香,糉子可真香!明天我還要吃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