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糉子的作文(9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介紹糉子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介紹糉子的作文(9篇)

介紹糉子的作文1

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糉子,把一張張糉葉裏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乾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而我一到端午,就最愛吃奶奶裹的糉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糉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嘉興五芳齋的糉子。

雖然說,五芳齋的糉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糉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糉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糉子,就不得不提提迷你型的一口糉了,這一口糉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這隻能是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在家裏,大家一般都是裹一些比較正常大小的糉子。裹糉子的程序非常複雜,而且裹糉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乾淨,把糉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淨的糯米倒些醬油,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糉葉裏。

這就是我家鄉的糉子。

介紹糉子的作文2

我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糉子,把一張張糉葉裏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乾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我最愛吃奶奶裹的糉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糉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就會說到嘉興五芳齋的糉子。

雖然五芳齋的糉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糉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糉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糉子,就不得不提提我們這兒特有的迷你型的一口糉了,這一口糉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

我們這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裹糉子,裹糉子的程序非常複雜,而且裹糉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乾淨,把糉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淨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糉葉裏。

這就是我家鄉的糉子!我一想到我的家鄉就會想起我家鄉的糉子。

介紹糉子的作文3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來的。那麼,端午節有什麼食俗呢?大家會說是吃糉子。沒錯,是糉子,但每個地方的糉子口味都不一樣,現在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糉子吧。

就口味而言,糉子餡葷素具,有甜的也有鹹的,北方的糉子以甜爲主,而南方糉子則甜少鹹多。

就拿北京的糉子來說吧。北京的糉子大約可分爲三種:一種是純糯米制成的白糉子,蒸熟後蘸着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糉,餡料用的是以小棗、果脯爲主;第三種是豆沙糉,餡料用的是純豆沙。而浙江的湖州糉子,有甜和鹹兩種。鹹的是以新鮮豬肉浸泡醬油後做餡;甜的呢?也是以棗泥或豆沙爲餡,而其它的品種還有八寶糉、雞肉糉、豆沙糉、鮮肉糉等。四川的椒鹽豆糉也別具特色,它的餡主要有糯米、紅豆、花椒麪和川鹽,再加上少許臘肉丁。而我們廣東的糉子無論是形狀和口味都非常多的。如中山的蘆兜糉,其特點是圓棒形,粗似手臂,有鹹又有甜。鹹的餡料分別有燒雞、蛋黃、冬茹、綠豆、叉燒等平常的口味,甚至還有什麼XO醬、鮑魚、金華火腿等的上等配料口味,應有盡有。而甜的就有蓮蓉、豆沙、果蓉、水等等配料。可見“吃在廣東”這句話確實沒錯。

每年這個時候,當我吃着各式各樣的糉子時,禁不住就會想起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介紹糉子的作文4

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食品,即使是同一種食品,在不同的地方,做法和吃法也會有所不同。

我第一次在家裏的時候,我的奶奶端來不知是什麼東西?當時我很好奇,那是什麼呢?奶奶就走過來告訴我,這個是"糉子"。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能吃到奶奶包的糉子。她先買來優質的大米,再找來糉子葉。首先,把糉子葉放在鍋裏煮。奶奶說:葉子煮煮就能發出香味。奶奶又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然後,開始包了。拿兩三個糉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再把大米放到葉子裏再拿一根糉葉包住頭部,不讓大米漏出來,最後用線把糉子系的嚴嚴實實。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直到包好爲止。

糉子的味道是那麼美味,那麼的香,有些人可能很喜歡吃糉子,吃糉子也是件美好的回憶。

當我們吃糉子的時候,都應該想起愛國詩人——屈原,關於"糉子"的由來我自己也不是知道很多,但是,糉子卻實在是一種值得品嚐的食品哦。

介紹糉子的作文5

記憶中的農曆正月初五,沒有別的,獨有滿屋子的糉子清香,或許這也註定了我與糉子間不解的情緣。

小時候,最期待的莫過於過端午節。那一天,外婆總是忙裏忙外地包糉子。而我則站在一旁,非常有興趣。看着外婆動作嫺熟地將蘆葉卷好,把糯米倒入其中,用繩紮好,就這樣的一個棱角分明的糉子就完成了。看着看着,我的手也癢癢了。於是,也學着外婆的樣子,將蘆葉卷好,倒入糯米,只是蘆葉卷得不行,到處都是漏洞,穿得糯米滿地都是,到了扎繩子時,又是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外婆笑着,手把手地教我,於是形狀各異的糉子就從我手中誕生了……待到糉子香飄滿屋時,我就迫不及待地品嚐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去年的端午節的時候,我又回到家中,外婆仍在忙着,我彎下腰,像很小的時候那樣,學着外婆的樣子包糉子,包好後仔細一看,以前的美觀在多了。

我品嚐着自己包的糉子,一種熟悉的滋味涌上心頭,如同糉子中的糯米那樣潔白,又如蘆葉那般的清香、脫俗。

介紹糉子的作文6

瞧!我家鄉的田野多麼寬廣,米飯多麼香甜,箬竹葉多麼碧綠,肉類多麼肥嫩。這些可口的食物漸漸變成了家鄉的特產——糉子。

說到糉子,你就一定知道了我的家鄉在嘉興啦!沒錯,嘉興被稱爲魚米之鄉,嘉興的糉子名揚海外。說起糉子,我就想到每逢端午節,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

關於這習俗,有這麼一個悲傷的傳說:據說,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讓他能在江底生活下去,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划着小木船帶着飯糰子在江中投下。不過,沒多久,人們就夢見屈原回來,大家見他瘦得皮包骨頭,就連連問:“我們給你的米飯,你都吃了嗎?”屈原苦笑了一下答道:“都被水族吃啦,我總不好和它們搶着吃吧?你們以後把米飯包在箬竹葉裏,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以爲它是菱角,就不會去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照着屈原的說法去做了,那天晚上,人們又夢見他回來了,他對大家說:“謝謝你們,可仍有不少飯糰被水族吃了。以後請你們把船妝扮成龍的樣子,水族見是龍王送來的,就一個也不敢吃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留下了在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

傳說就是這樣,可這習俗形成的真樣是什麼呢?我真的好想好想知道……

介紹糉子的作文7

每到五月初五的時候我們都會吃糉子、賽龍舟。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接下來我就給你們說說。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慢慢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擬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汨羅河。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未果,只能無奈地往河裏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怎麼辦?

於是有人就想到包糉子的'方法。用葦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連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糉子,丟進河裏,魚兒吃飽了糉子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

爲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爲端午節。賽龍舟的時候用漿划船可以把魚打跑還可以給人帶來樂趣。在青海每到端午節人們都要去湖裏賽龍舟,賽完以後吃糉子,熱熱鬧鬧的。有的還跳起舞來了,有的唱歌,真是熱鬧非凡。

介紹糉子的作文8

說起我們家鄉的糉子,那可是有說不完的話。一說起來,那誘人的香味彷彿在我的脣齒間纏繞着。

糉子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食品。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爲紀念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糉子大多以三角形爲主,再加上外層包裹着一片糉葉,看着就像一個穿着綠袍子的三角形胖娃娃,糉子還是分口味的呢!蛋黃味有些鹹,蜜棗味有點甜。但其中我最愛媽媽做的那種獨特味道。

每當到了端午節,媽媽便會開始忙。媽媽準備好了糉葉,糯米,和各種餡料後,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的方法可真特別那!她用稻草灰把糯米浸泡一下,再把餡料放進糯米之中去,把糯米捏成三角形,最後把綠色的衣服給它穿上,這樣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拿來一個糉子,輕輕剝開它的綠衣裳,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啊,無論是這香味,還是這口感,都令人回味無窮。一口咬下去,一股清香直入肺腑,沁人心脾。媽媽做的糉子既有適中的鹹味,又有誘人的色彩。

大家都說,一道菜只有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成爲一到真正的美味佳餚,糉子可是俱備了這三點呀!

這就是我們家鄉別有風味的小吃—————糉子。

介紹糉子的作文9

說到糉子大家就會想到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按照習俗,在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吃糉子,是因屈原投江,民衆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魚、蝦。喝雄黃、懸鐘馗像、劃龍船競賽也是端午節的習俗。

糉子一般是甜的,因爲糯米的關係,糉子總是粘粘的,姥姥家經常做糉子,她們家的糉子裏經常放幾個棗,幾個豆子很香,還很甜。

每到端午節,我就會吵着鬧着讓姥姥包糉子,還讓她在糉子裏面放錢,雖然她總是反抗,但還是被我和姐姐給征服了。

現在給你們介紹一種糉子最常見的做法吧:材料:

糯米、紅豆、紅棗、糉子葉(不同品味各不相同)等。

做法:

1、選擇上好的圓糯米(糯米有兩種,長糯米不適合包糉子,因爲沒有圓糯米粘性足,口感糯)。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放些紅豆、紅棗等等。

2、這裏用到的`是糉子葉,而不是蘆葦葉,如果初次包糉子,糉子葉是首選,蘆葦葉比較窄,要用好幾片才能包一個糉子,新手包這樣的糉子就會手忙腳亂,而糉子葉頁面寬大,只要一片就可以包完整個糉子。

3、把糉葉捲成圓錐形。

4、滿滿地填上餡料填到溢出來的樣子,這樣有利於後面的包裹,可以使糉子裏的餡料充滿整個糉子。

5、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煮沸一小時後,改文火煮一小時即可。

簡單吧!別看糉子做着簡單,吃着也香,你們肯定喜歡!這次的糉子就到這裏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