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1

《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是用情景再現和專家講述相結合的手法把中國的興衰史一覽無遺的展此刻國人面前。先從秦朝說起,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國是因爲修長城、修馳道、建驪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負。秦始皇還集全國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築“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奢侈浪費的恥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只傳二世。

西晉王朝,從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闊鬥富。在當時的西晉王朝,無論是石崇還是與他鬥富的富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官員”。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爲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的政權之一。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辛辣的譏諷道,“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西晉王朝迅速陷入整體性腐敗和社會潰敗之中還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門第,看血統,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幹實事的這些人當作俗官,濁流,被社會看不起。經濟上,它施行佔田制。所謂佔田制就是當的官越大,經濟利益就越大。所以,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可能長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愛戴的明君,他對能臣廉吏愛戴有加,當一生清廉節儉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講到:“以銅爲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爲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爲鏡,能夠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鏡子。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嚴格要求朝中的貴族和大臣,同時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監察制度來預防貪污,皇帝率先垂範,官吏安守本分,貪腐和濫用職權的現象沒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出此刻了中國的大地上,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後世的歷史學家稱爲“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安寧的時代,是一個和諧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賢臣輩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時代,也是一個讓現代的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任命一位不學無術,卻精通音樂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給李林普掌管,從此沉溺享樂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敗的全面侵蝕下,各級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唐帝國逐漸消亡。

北宋初年,國家百廢待興。那麼北宋王朝是如何選賢任能再創盛世繁華的呢?北宋的官員都是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朝廷對於官員的婚喪、宴飲、車馬、服飾、有着嚴格的限制,對違反者嚴加制裁,終身不得爲官,對於貪污受賄的則處於極刑。宋真宗即位後,任用端莊持重、勤政廉潔的李沆做宰相,旋馬家聲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賢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北宋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又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宋徽宗,這是一位在書畫方面造詣極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藝術家,尊信道教,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在開封建一個供自我修道的園林艮嶽。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爲修艮嶽運送奇花異石,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很快從一個平民晉升爲節度使。朱?的快速晉升掀起了一股採辦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員爭先恐後向皇帝進獻花石。宋徽宗這種追求享樂,追求奢華、不顧民生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縱觀歷史,能夠說,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大繁榮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不能任憑腐敗現象蔓延。腐敗是私有制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毒瘤,社會要發展,就務必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根除毒瘤。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幹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利有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脫不了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

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2

近日,我認真觀看了由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8集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詳實的史料,讓人警醒的故事,振聾發聵,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備受啓發。在當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勢下,央視播出《鑑史問廉》,無疑是對當前全國反腐敗鬥爭形勢的有力配合,是從文化根源上對我們反腐倡廉進行的總結和認知。作爲一名紀檢幹部,《鑑史問廉》使我更加增強了反腐倡廉的責任擔當和憂患意識。

《鑑史問廉》善於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讓我們在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中,得到警示和啓迪。尤其是隨着劇情的不斷深入,在背景音樂的映託下,片子裏多次出現的"清勤慎"匾額總能震撼人的心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勤慎"三字,出自晉武帝司馬炎訓長吏之言:爲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說,當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潔、勤勉政務、謹慎處事,國家哪有不長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後,清、勤、慎三字即成爲官場普遍流行的當官箴言,多置匾額懸於衙署,以警戒爲官者。在《鑑史問廉》中我們得知,包拯當政的開封府衙門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牆雕銘文。

"清勤慎"雖是封建官吏的爲官標準,但卻如一股政治清風,亙古千年綿延至今,與我們一些黨員幹部普遍存在的"庸懶散"、"懶官懶政"、"爲官不爲"等渾濁之氣形成鮮明對比。"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對應的是"庸懶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擔當,它對應的是"懶":懶官懶政,不作爲;"慎",指的是謹慎、用心、善始善終,它對應的是"散":自由、散漫、得過且過。"清勤慎"與"庸懶散"宛若官風的兩極,爲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帶來的施政成效確是天壤之別。

河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尹晉華指出,"爲官不爲"也是腐敗,"懶官懶政"照樣禍國殃民。縱觀歷史,凡是吏治嚴明、官風清正的朝代,必然繁榮昌盛;凡是吏治混亂、官風墮落的朝代,必然衰敗不堪,甚至走向滅亡。正是因爲魏徵、房玄齡等一批賢臣能吏,清廉節儉,勵精圖治,纔會有空前盛世的"貞觀之治";正是擁有李沆、范仲淹、包拯、歐陽修等清廉功臣前赴後繼,勤政有爲,纔會有舉世富裕的宋家王朝。而對於一些爲官不爲,只顧鬥玩蟋蟀的賈似道之徒,卻只能置百姓於水火,推國家於深淵,引萬世唾罵。

當前,我們三門峽正在下猛藥治理"懶官懶政"和"爲官不爲"。我認爲,治理"慵懶散",應當倡導"清勤慎"。因爲,"清勤慎"是一劑良方,倘若我們黨員幹部能常思之念之並落實到行動中,定能保證政治清明有序、政府清廉有信、幹部清正有爲。

"清"能治"庸"。"清"是爲官的品質,提醒我們黨員幹部要講道德,重品行,不逾矩。首先要以"清廉"治理貪庸。把牢慾望閘門,堅守心靈"防護堤",不貪不義之財,不存非份之想,常修爲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制各種物慾的誘惑。其次要以"清醒"治理昏庸。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善於明辨是非,遇大事不糊塗,遇邪惡不低頭,與不良風氣和違紀違法行爲作堅決的鬥爭。同時要以"清正"治理平庸。要以人民利益爲重,敢於說真話,辦實事,執法客觀公正,做人辦事公道正派。最後要以"清靜"治理庸俗。要志存高遠,保持平常心,常懷敬畏,遠離是非,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勤"能克"懶"。"勤"是爲官的責任,"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它告誡我們黨員幹部多想事、多幹事、幹實事、幹成事。曾國藩稱"勤之道有五,爲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和心勤。五者皆到,無不盡之職。"當下,我們黨員幹部惟有勤勉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不懈怠,不膚淺,多解羣衆難題,多爲民辦實事,才能談得上履職盡責。

"慎"能祛"散"。"慎"是爲官的態度,警示我們黨員幹部爲官就應小心謹慎,面對人民的重託,要有如履薄冰、如臨身淵的感覺,不能自由散漫,隨波逐流。恐懼生,理智存。只有時刻感受到人民的監督,感受到權力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才能用好權、掌好權和管好權。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曾諄諄告誡我們:即使獨立工作,無人監督也要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這種慎始善終,就是我們黨員幹部應當恪守遵循的一種美德,一種品行,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

爲官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負擔。如果我們所有黨員幹部都能以"當清,當勤,當慎"爲座右銘,那麼政治生態必將引領社會風氣,"何患不治乎"也就不是一句古人的喟嘆和百姓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