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1

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覺就是恍如隔世,我彷彿就像溥儀那樣經歷了60餘載的人生,從清末登基,到僞滿登基,再到建國後的思想改造,60年彷彿白駒過隙,回顧起來歷歷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場夢。

終其前半生,溥儀都在皇權籠罩下不得逃脫。小時候被困在紫禁城,長大後被困在新京長春,皇帝這個名號就像是一條麻繩,把他捆綁得緊緊的。

我又想起溥儀小時候,周圍的太監都是這麼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是一個皇權達到頂峯的時代,整個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黃的封建氣息所禁錮。在這種近乎變態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會生出一副極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輩子的皇帝,卻幾乎沒有掌握到什麼實權,終究只是個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鍋,再替日本人背黑鍋。他做着那個主宰者的夢想,卻終究無法企及。

電影中的那個蟈蟈是個喻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滿身青綠。在電影的最後,溥儀拿出了他曾經藏在龍椅下面的小籠子,小紅領巾打開籠子,蟈蟈爬了出來,早已變成了一身枯黃。蟈蟈被關在籠子裏一生,得不到自由,當它重見天日的時候,那位曾經做了大半生皇帝夢的人,早已化身成蟈蟈了。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2

《末代皇帝》是於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xx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質量不亞於當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麼優秀的電影着實不易,可當我看到從編劇到導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爲這部電影多麼糟糕,而是因爲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佔盡了風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於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衆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着學習的思想,而只帶着娛樂的心情。這無異於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於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3

不知道爲什麼對這部經典感興趣,但卻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傳,把一個傳奇的人生娓娓道來。最喜歡溥儀接受改造後,買票回故宮看的時候,那份安靜平和。以及他面對紅衛兵小將,也願意勇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已經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經歷這樣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進生活中,在平穩的色調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幾乎全部採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任何一個想學習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如何運用光線表達人物的心情。貝託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的,稍後,當他從老師莊斯敦那兒學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着他了。光與影的博鬥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鬥一樣。在滿洲國那部分故事中,當他被日本人充當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幾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後來,在監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他應該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的色調中了結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夠實現這一設想。在這裏,光象徵着開放、歡樂,而影象徵着封閉、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