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後感1500字

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第一章節中有提到分工的概念及由來。與我之前對分工的理解有所不同,分工難道不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嗎?讀完方知自己才學疏淺,所謂開卷有益,便由此得來。

書中提到分工實際上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是人類爲實現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目標的這種趨勢而逐漸形成的結果。對這個觀點我本身是持有疑問的,從古至今,人們爲了生產力的發展,用智慧預測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帶來的富裕,正是由於這種分工使每個勞動者有更高的熟練程度和更精湛的技巧,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這難道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嗎?繼續讀下去,直到“契約”一詞出現,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隨時會有取得別人的協作和援助的必要,就像書中說的一樣,人類的生活環境是一個團體,不像動物那樣獨立,人類隨時隨地都可能需要他人的幫助,而這種幫助通常是靠契約、交換、買賣取得的。有了這種需要互相交換的趨勢,分工便就此產生了。人們可以將自己剩餘的勞動產物去交換別人勞動產物的剩餘,各取所需。在交換的過程中,人們會發現自己專注某種特定的業務可能會獲得更多回報。例如,擅長製造船隻的人,如果幫助別人做船,可能要比自己一天捕魚所掙得的酬勞多的多,這樣就使自己在這種特定的業務上反覆磨練,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天賦資質和才能。

人們在不同職業不同領域表現出各種才能,亞當·斯密認爲並不是由於天賦導致他們產生這樣的分工,而是由於分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其實我認爲天賦還是有一部分成因的。從人們的出生開始,好像並沒有什麼天性上的差異,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開始選擇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難道不是人們的喜好,擅長而有這方面的天賦,從而產生這樣的分工嗎?因才能的差異而產生工作上的差異。

人們依靠各種才能,生產出各種不同的產物,人們就可以從這個共同的資源中隨意購取得到自己的所需。

那麼分工是如何受到市場範圍的限制呢?市場範圍在我的理解裏就是指人們生活的密集程度,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城市裏,人們可以進行各種程度的分工,可以有的人做釘子,有的人修馬車。但如果生活在村莊裏,活動範圍狹小,人們就無法把自己勞動產品的剩餘去交換所需。這就需要一人任多職,讀後感.可能一家釀酒師還要學會木匠,泥水匠甚至是鐵匠來滿足自己所需。文中還提到“水運”一詞,水運的出現帶動了沿海岸經濟的發展,因爲水運的`便利,使相隔很遠的兩個城市甚至是兩個國家連接在一起。各個地方的人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拿自己的富餘去交換所需,就像埃及早期之所以能夠得到改進,這種內地航運發貨了很大的作用。

再出現分工之後,人們之間的交換也越來越頻繁,相應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交易的一方不需要對方的商品但又不能提供其他的商品,這樣交易就不能順利的完成,怎麼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交換的媒介就出現了,牲畜、鹽、貝殼、菸草、魚丁、砂糖等都作爲媒介在歷史上出現過,但最終人們選擇了金屬。一是金屬不易磨損,二是金屬易於分割和熔合。但金屬也有其本身的缺點,稱量麻煩,真假難辨,所以一些國家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產生,對金屬進行加蓋公印,劃分它們的品質與質量,於是貨幣出現了,有了貨幣這種媒介,任何貨物都能進行互相交換。

《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同時也標誌着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作者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讓我更深入的瞭解了經濟學,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書中的許多章節都很值得回味,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我希望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多的啓發,學習到更多的學科知識,成爲一名優秀的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