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後感範文30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富論讀後感範文3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忙裏偷閒拜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覺得很受啓發,它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感受,並明白了什麼樣的書才能稱得上劃時代的鉅作,什麼樣的人才配得上“經濟學始祖”的稱號。《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着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涉商業和商業事務、贊成低關稅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並延續至今。

亞當斯密於1768年開始着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此書共分爲五篇,總計三十二個章節,分別討論了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資財的性質及其蓄積和用途,不一樣國家中財富的不一樣發展,政治經濟學體系和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全書基本涵蓋了古典經濟學派所討論的所有問題,並對各個問題進行了最基本的理論闡述,對後世經濟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書中,斯密首先闡述了他的勞動價值論。他認爲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節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構成這種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的物品。而勞動的生產率要受下述兩種狀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決定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是什麼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氣候和麪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壞,必然取決於這兩種狀況。

緊之後又論述道,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他認爲分工有以下的好處: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勞動置換的時刻減少;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當論及分工產生的原因時,斯密認爲勞動或者說職業的差異並不是分工產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帶來的結果。分工起因於交換的潛質,分工的程度,因此總是受交換潛質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正因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我消費不了的自我勞動生產的剩餘部分,隨意換得自我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能夠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能夠使勞動專業化,能夠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

至於交換產生的原因,斯密認爲,主要源於人們的利己心,期望把自我不用的物品去換取別人的,對自我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換,那麼就務必有交換的媒介。這時斯密說了各種交換媒介,如牲畜、貝殼、菸草、鞣皮等,當然還有貴金屬。那麼這些媒介與交換物之間的交換價值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呢?斯密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即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麼;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麼;第三,什麼狀況使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換言之,使商品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有時不能與其自然價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認爲,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麼,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或是土地變爲私有,狀況就要另當別論了。正因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爲利潤和地租,被僱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1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之後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慾論等,都能夠從它那裏找到思想源頭。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祕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模棱兩可的答案。之後的經濟學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種解釋對他們的胃口,便採納哪一種。甚至連那些勢不兩立的學派,也能同時從斯密那兒,找到本派發端的痕跡。

亞當·斯密認爲,每一個人行爲的動機,主要是在於利己,求得自我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爲的推動力。他還認爲利己心這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他堅信,個人自私能夠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福利。

在《國富論》中,有讀者爲其資料分爲七個方面,值得一讀。

1、“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亞當·斯密認爲,每一個人行爲的動機,主要是在於利己,求得自我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爲的推動力。他還認爲利己心這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他堅信,個人自私能夠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福利。

2、分工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分工的發展以及勞動劃分爲越來越精細的專業化作業,這是正在出現的工廠制度的主要結果。有了分工,同樣數量的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勞動價值論。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4、反對殖民地政策。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因此對於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經濟壟斷表示反對。在他看來,對殖民地及其統治國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

5、主張“自由放任”。亞當·斯密強調,只有對內對外的商業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個國家得到充分的發展與繁榮;同時他反對各種公司的壟斷。另外,他還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像個人與個人之間一樣實行分工,並極力倡導自由貿易。

6、政府的主要職責。亞當·斯密對於政府的職責規定得相當具體。他認爲,政府的主要任務在於對外抵禦敵國,對內執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個重要職責是“建立並經營某些公共工程”。這也是咱們此刻稱之爲“公共事業”的各種設施。

7、教育的重要。亞當·斯密認爲教育社會底層民衆,國家雖得不到什麼直接的好處,但總比讓民衆無知識,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國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輿論,因此,公衆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決定的潛質。從這個角度講,政府對於教育的推動,實不可稍有疏忽和閃失。

我認爲,亞當斯密在書中也表達着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勞動中,要確定兩個不一樣的勞動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難。兩種不一樣工作所費去的時刻,往往不是決定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們的不一樣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須加以思考。一個鐘頭的困難工作,比一個鐘頭的容易工作,也許包內含更多勞動量;需要十年領悟的工作做一小時,比普通業務做一月所含勞動量也可能較多。但是,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的準確尺度不容易找到。誠然,在交換不一樣勞動的不一樣生產物時,通常都在必須程度上,思考到上述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進行這種交換時,不是按任何準確尺度來作調整,而是透過市場上議價來作大體上兩不相虧的調整。這雖不很準確,但對日常買賣也就夠了。

透過這麼多分析,咱們不難看出《國富論》中的不少論點跟馬克思《資本論》中關於勞動價值論的觀點,極爲相似。不僅僅是這些,《資本論》中的很多其他的觀點也能夠在《國富論》中追根溯源。

亞當斯密淵博的知識和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絕對能讓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勞動價值理論、分工理論、貨幣及價格的解釋,以及利潤、工資、地租、資本、稅收、貿易等等的分析。再看書中提到的行業,從英格蘭的製造業、到蘇格蘭的牧業,到印度的種植業,到北美的金銀礦業,還有海上運輸業、造船業、農業、建築業,林林種種。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社會的現象,如政府的法令、貿易的限制、工會、壟斷等等。斯密在闡釋自我的推斷的時候,總會旁徵博引,讓讀者不得不信服。

斯密的推斷從實踐的觀察中來,往往一句話就能點明背後的規律,而又給人留下許多思考的空間。試舉一例,“什麼東西增加了生產食物的土地的產出力,它就不僅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價值,而且也給許多其他土地的生產物創造了新的需求,從而使其他土地的價值也增加了。”這句簡短的話一下子就點出了市場的多個規律。

因此,《國富論》是一本難得的鉅著,細心的拜讀也實在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極大享受,也能夠說,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它將起着指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