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的讀後感範文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爲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併考慮,對以後作爲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國富論的讀後感範文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爲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並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選擇最優分工網絡,並藉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爲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甦了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爲,勞動分工是通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通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並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賴於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展依賴於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爲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區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於不同的分工水平,產生不同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達區域面對不同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擇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三類,並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區域模式1:人口較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區域

根據命題2,此類區域即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作者認爲,應將此類區域細分爲若干個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聚集,發展“園區經濟”,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簇羣。

區域模式2: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大省爲典型代表。因爲多數居民都分佈於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爲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應該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擇以農產品爲核心的分工網絡。

二是融入臨近區域的分工網絡,即給發達區域“打工”。因爲在經濟發展初期或工業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爲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可選擇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勢的臨近區域,爲其提供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向專業化發展,通過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家的管理素質。

區域模式3:人口較少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形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絡。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以便融入發達區域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在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境得以改善後,在分工網絡上可以逐步擺脫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賴,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的政府應重點扶持有一定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併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形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爲《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說起國富論真的是經濟學當中的開山之作,至今200餘年仍有很實際的經濟指導思想與教育意義。

在斯密看來,人類的行爲是由六仲自然的動機所推動的: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慾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這些動機經過各種社會機制的細緻平衡,會使—個人的利益不至於與其他人的利益出現強烈對立。由此而產生的自利行動,必然在個人的利益追求中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和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著名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着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爲基礎而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先說說這本書產生的時期。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知道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時代較早,資產階級革命也相對不夠完善,實現了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妥協,議會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英國還擁有着大量的封建殘餘,大量的封建主還擁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經濟上和資本家一較高下。而資本家都是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仍然看不到商業的發展前景,也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微觀的資本家的角度來看既是如此,那麼對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來說,商業發展的影響更是巨大,東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闢出了新航路,而且通過殖民掠奪的方式奪得了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多數殖民地,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積累,東邊的法國已經奪得了西歐的陸上霸權,掌握着西歐的經濟命脈,而長期居住在北歐的以海牧維生的荷蘭人,又霸佔着國際的海路貿易。在這種四周環敵的地理位置與貿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國如何崛起,新興資產階級如何生存,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這個時候,先知誕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穌,也不是佛祖釋迦牟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個在海關任職的專員,而就是他教會了英國的資本家們該怎麼做,使大英帝國在百年之內迅速崛起爲世界第一強國,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先生,〈國富論〉的獨家作者。

爲何這本書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閱讀過本書後我們不難發現,本書雖然爲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當中的經濟學思想卻十分縝密,確實可以稱的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裏面的很多思想仍爲我們現在所用,經久不衰。

勞動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們最早上在高中學政治時期提到的社會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類社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中期的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着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發生在奴隸社會中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分離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着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當時的英國所處的時代,商業與手工業的分離,促進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些思想雖然都是馬克思具體提出的,而這些思想的雛形卻是亞當。斯密的提出。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的開山鼻祖,一個社會主義思想的無上宗師,似乎是兩個勢不兩立門派的絕頂高手,卻在社會發展與歷史研究這門武學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與感悟。三次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三次飛躍使亞當。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勞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勞動效率。例如平時資本家們生產產品,都是讓工人一人對一臺機器的生產,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汽車的生產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線作業的方法,每個工人都有屬於自己零件的任務分工,他們不用在一個人或幾個人對着一輛車子工作,每個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擰螺絲那麼簡單,可是分工後出來的效果卻是企業效益的高度暴漲,這就是勞動分工思想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