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地平線》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穿過地平線》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穿過地平線》讀後感(通用5篇)

《穿過地平線》讀後感1

想像李四光爺爺一樣,成爲一個名揚中外的地質專家嗎?不如讀讀《穿過地平線》吧!它能讓你瞭解地球的地質構造,從多角度解決你的一個個地質問題,一下子成爲一個小地質專家!

其中,《從地球到宇宙》這篇論文對我的感觸最爲深刻!此論文告訴了我們宇宙浩瀚無際,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點點。在這無比巨大宇宙空間中,分散着許許多多的物質,而地球就是其中的無比渺小的一員。有的在成長,有的已經生長到了一定的階段,有的正在消逝。讀完這篇論文,讓我也不禁聯想到了太陽!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太陽每時每刻的在奉獻着自己的能量給地球,對地球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

《地熱》,這篇論文對我產生了點小震撼。它告訴了我們,地球的熱流有多熱,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僅如此,他還告訴了我們,走進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記載,亞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歐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們假定100米增加3℃,那麼走40公里以後,就有1200℃了,不知道會有多熱啊!

整本書給我的印象就是:地質學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爺爺一樣,好好,長大爲國爭光!

《穿過地平線》讀後感2

不管是誰,總對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吧!你們想成爲地質學家嗎?讀一讀《穿過地平線》吧!它能讓你瞭解地球,地平線只是一個夢,並且是讓你追不到的'夢。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李四光的夢想是成爲一個地質學家,去了解地球。那你的夢想呢?有人的夢想是成爲鋼琴演奏家,爲你彈奏出美妙的歌曲,那跳動的音符時而高,時而低,時而柔,時而有力。有人想成爲舞蹈老師,在人生中的舞臺上,跳出美麗,跳出自豪!跳出燦爛。有人的夢想是成爲體育老師,教會孩子們鍛鍊,這不僅是爲自己自豪,也爲學生自豪!你的夢想是什麼呢?

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會有夢想。每個人都會從兒童變成大人,在這階段中,我們都要鼓起勇氣。做有規劃的人生;做精彩的人生!

《穿過地平線》讀後感3

今年寒假,我讀了《穿過地平線》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書中涵蓋了古今中外多種地理領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學、科普爲一體的佳作。

本書的作者運用不同時期的地質學方面的研究知識,趣味性與學術性相結合。書中好多章節如:侏羅紀與中國地勢,地勢淺說等等,以故事形式來回答一些問題。如大地構造與石油沉積,大地的構造是怎樣形成的?石油又是如何沉積而成的?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回答,介紹了石油形成所要具備的條件不僅與氣候有關,更重要的是與所處地質構造有着重要的聯繫。

作者李四光教授對中國地質科學與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善於發現和觀察事物,遇到不懂的問題還經常打破沙窩問到底,這種求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對待困難從不退縮,從不低頭,勇於挑戰,這種精神同樣也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讀完這本書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知道了許多以前從不知曉的東西。

《穿過地平線》讀後感4

李四光,這個響亮的名字,可以說家喻戶曉,他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最近,我拜讀了他的《穿過地平線》。

這本書講述了地震、燃料、宇宙,還有我們生存的地方——地球等內容。這裏面凝結着地質學家們探測地質的汗水。他們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很有趣,可謂“苦中作樂”!這本書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比如三大冰期在什麼時候,最廣泛的燃料是什麼,地震可不可以預測等等。

李四光爺爺曾赴日本留學,後來還考入了英國的伯明翰大學。他不但知識淵博,而且科學精神更可貴可嘉!

李四光爺爺爲中國地質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創建了地質力學,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李四光爺爺還善於觀察,而且喜歡提問。對前輩科學家已經提出的結論,李四光爺爺沒有盲目接受。他一直堅持這種懷疑的態度,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周密的分析和思考。俗語說,“爲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啊!

我要學習李四光爺爺這種善於觀察、勇於提問,不斷開拓的精神!

《穿過地平線》讀後感5

我讀了李四光的《穿過地平線》地球的年齡“官司”。

地球的年齡,並不是一個新穎的問題。在那上古的時代早已有人提及了。例如納加爾。底壓人的天文家,不知用了什麼方法,算出世界的年齡爲21.5萬歲。波斯的瑣羅亞斯德一派的學者說世界的存在,只限於1.2萬年。中國俗傳。世界有12萬年的壽命。這些數目當然沒有什麼意義。古代的學者因爲不明白自然的歷史,都陷於一個極大誤解,那就是他們把人類的歷史,生物的歷史,地球的歷史,乃至宇宙的歷史,當做一件事看待。意謂人類出現以前,就無所謂宇宙,無所謂世界。

中古以後, 學術漸漸萌芽,荒誕無稽的傳說,漸漸失去信用。然而西元1650年時,進有一位有名的英國主教阿瑟,曾大書特書,說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造的!這並不足爲奇,恐怕在科學昌明的今日,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相信上帝只廢了6天的功夫,就造出了我們。

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期,地質學、生物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同一步調,向前猛進。德國出了維爾納,英國出了哈同,法國出了蒲豐,!陸謨克,以及其他著名的學者。他們關於自然的歷史,雖各懷己見,爭論激烈,然而在學術上都有永垂不要朽的貢獻。 俟後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華勒斯,赫胥黎諸氏,再將生物進化的學說公之於世。於是一般的思想家才相信人類未出現以前,已經有了世界。那無人的世界,又可據生物遞變的情形,每一時代大都有陸成海涸的遺痕,然則地球歷史之長,可想而知。至此,地球年齡的問題,始得以正式成立。

就理論上說,地球的年齡,應該是地質學家劈頭的一個大問題,然而事實不然,哈同以後,地質加的活動,大半都陷於局部的研究。他們對於一層岩石,一塊化石的考察,不厭精詳;而對過去年代的計算都淡焉漠焉脂視之,一若那種打討論,非分內辶事。實則地質家並非拋棄了那個問題,只因材料尚未充足,不願多說閒話。待到克爾文關於地球的年齡發表意見的時候,地質家方面始有部分人覺得克氏所定的年齡過短,它的立論,也未免過於專斷。這位物理學家不獨不顧地質學上的事實,反面嘲笑他們。克氏說:“ 地質家看太陽如同四薔薇看養花的老頭兒似的。薔薇說道,養我們的那一位老頭兒必定是很老的一位先生。因爲在我們薔薇記憶之中,他總是那樣子。″

物理學家竟是這樣的挑戰,自然弄的地質家到忍無可忍的地步,於是地質學家方面,就有人起來同他們講道理。

所以地球年齡的問題,現在成老天文物理地質三家公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