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基地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基地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基地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銀河帝國·基地》雖然有點兒亂,但是我還是對這本書中的三個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謝頓是一個非常有預見的、願意爲了事業來奉獻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羣科學家在端點星建立起這個基地的,他用強大的科技讓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這些科學家之一。他讓這個基地崛起了,還用宗教來讓基地更加神祕,同樣,他也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

侯伯·馬洛也十分厲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來讓基地擴張,而且更可貴的是他還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

通過這三個人的故事以及他們三個人的性格特點我覺得這是現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現在有許多許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樣感於擊挑戰權威當然,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認爲權威說的話一定是對的,不敢有句否認。可是,權威也是人啊,誰不會有出錯的時候呢?人人都有出錯的時候,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敢於去挑戰權威的勇氣(可是不能胡說八道or不事找事)。這樣,總是會尷尬的,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嘛。

同時,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軟飯”(指只聽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會有成爲一個沒有自個兒主見的人了。這是最可怕的事兒了。聽家長們說: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話大腦就會生鏽掉,到後來不能再運轉了。所以,我們要多去獨立思考,要像鳥兒一樣,努力衝破鳥籠的拘束,飛向藍天的懷抱。

基地讀後感2

我對科普書籍一直很感興趣,湊巧老師讓我們閱讀一本科普讀物,讓我興奮不已。像劉慈欣、保羅·巴奇加盧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過,讀了許多科幻小說,偶然發現了一部科幻小說——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餓虎撲食般地讀了起來。

哈里·謝頓出生於繁華的銀河帝國。他是一名數學家,預測出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後完全滅亡且準確度爲98.4%!可公共安全委員卻認爲哈利·謝頓在詛咒銀河帝國,便將他流放於端點星。謝頓早已以百科全書編書招來十萬名數學家,以端點星爲基礎,開始了拯救銀河帝國的實驗。在基地即將破裂時,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們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馬洛幫助基地擴張並給予基地經濟資源。在他們的努力下,銀河帝國終於有所好轉。

這三位的人物形象鮮明的樹立在我的面前,他們都有擔當,敢於嘗試,爲了後人造福。正是因爲這樣,他們最後才能成爲領頭人,一直改變銀河帝國的未來。

想想我們,讓我們也擁有他們三人這麼優秀的品質,還會做不出那些讓人頭疼的奧數題嗎?還會放棄自己唯一的一次機會嗎?

前幾天,我做奧數題,怎麼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後我一氣之下把筆扔了,不再理會那道題,現在想想,我沒有從其他角度去想想,並且不堅持着一直鑽研它,怎麼可能會做出來這道題呢?於是我靜下心來又仔細想了好久,最後居然做了出來並且完全正確,我高興壞了!

艾薩克·阿西莫夫寫出的《銀河帝國1:基地》僅僅只是講述了一件銀河帝國由富到衰的故事嗎?它不僅反映出科技與數學漸漸的發達、進步,同時還告訴我只有你敢於嘗試,堅持不懈地努力做、爭取,就會有反轉,甚至是成功!

基地讀後感3

《基地》這本收被稱爲“永恆的科幻經典”。本書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哈里·謝頓開創了“心理史學”,預測銀河帝國即將滅亡,所有人都在強力挽回,一時間內,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權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三個主人公之間也發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覺得阿西莫夫的寫作手法十分新穎,明明三個主人公沒有一點關係,中間相隔了數十年左右,但把整本書看下來,卻覺得這是個完整的故事,後來發現,是百科全書的一些段落將他們串在一起。這種手法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

其次,我覺得謝頓的目光十分深遠,他彷彿已經徹底將“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責任感很強。“吾事已畢”從此話中可以看出整個事情的流程對他而言彷彿像某個人從一開始給他下達的一個任務或者命令罷了,帶給讀者的有一種深不可測,像天氣那般難以捉摸的感受。

說起責任馬洛成爲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書中最後一段“未來關我什麼事……就留給那些繼任者吧。”馬洛的性格從表面來看貌似與謝頓差不多——完成任務。實際上吧,有些不同,馬洛更明顯對未來的事更加漠不關心一些,認爲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夠了,其實太多雜七雜八的東西無需考慮: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給人說不出的感受。

我們的生活中有着責任感很強的人,如:老師。他想教好每一位學生,無論什麼方法吧,責任感顯然很重,而並非完成任務。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會讓人看了太誇張,而彷彿身臨其境。所以,他說“女士們,先生們,世界上只有一個阿西莫夫。

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阿西莫夫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恆的醜惡。

從人類出現文明的那一天開始,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着,建立了千百個帝國幾立在不同的時代。一切都在發展着,惟有人性不變的醜惡。

當社會風雨飄搖,這個帝國銀河快要崩潰的時刻,人們並不是團結起來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蝸牛那樣縮進了殼中,或者出手去傷害他人,打碎他人的“殼”,但他們並不知道,總會有比自己更加強大和更加卑鄙的人來打碎自己的殼。這就像清朝之後動盪不安的民國,文明的發展就這樣被按了停止鍵。“大魚吃魚,小魚吃蝦米”的這條鐵律纔是永恆不變的。

人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和“社會病胎裏的產兒”,他們像一盤散沙般成爲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並沒有水出現把他們“粘合”起來。

就在這個極其危急,關乎人類命運的時刻。謝頓出現了,他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儘管只是一絲渺茫的曙光。然而,人們並沒有因爲他的出現而團結起來,只有兩個基地裏的人們在孤獨地支撐着銀河帝國。人們還是像從前那樣,像那些千百萬年前的人一樣,自私、貪婪。

其實在羅馬、奧斯曼和蒙古這些帝國的身上都有着銀河帝國的影子,人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阿西莫夫看見了。可人們何時能看清自己,瞭解自己,讓人性成爲“永恆的美麗”。

基地讀後感4

終於,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利用上下班、等車、等時間在喜馬拉雅將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聽完了,震撼於作者巧妙的構思、宏大的敘事,以及超前的科學思想和意識。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說。

一、心理史學

當初一開始能夠將《基地》聽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開篇介紹的“心理史學”。這是一個什麼鬼呢?這是一套統計學理論,就像是統計物理,只不過它的應用對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觀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換句話說,心理史學可以抓住大量人類進行互動的宏觀規律。這聽起來好像非常不靠譜,但是書中卻假設,他的發現者哈里。謝頓不僅爲心理史學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方程,而且還利用理論構造了一個龐大的謝頓計劃,即在銀河系的邊緣——端點星建立了一個基地以抵抗銀河帝國不可避免的滅亡命運,並以此爲原點,蓬勃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帝國。於是,所有的歷史演進全部按照謝頓計劃運行下去。

作爲系統科學的從業者,我當然知道心理史學是什麼玩意兒。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行爲動力學嗎?現在,隨着大數據的累積,人們已然可以做到爲人類羣體行爲寫出精確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輻射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兩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從1940年開始寫《基地》小說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說的第一部花費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點點建立起一個全新國家的。然而,在大國構建過程中,每隔幾十年就會出現一次謝頓危機,於是端點星的人類就開始聚集在謝頓穹窿聆聽謝頓在上百年前錄製的教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謝頓本人死後將近好幾百年了,人類還是按照謝頓計劃發展,謝頓的每一個預言竟然全部正確。這不得不讓我產生了兩個問題:即使這是科幻小說,心理史學的預測也太準了吧,超級離譜了;二、謝頓到底是何許人也?竟能這樣牛B哄哄地預測那麼久的未來?

二、騾與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厭煩和困惑的時候,小說突然來了一個變奏,出現了騾這個怪物。騾是個什麼東東?他是天地造化生出來的一個變種——基因突變體。這個傢伙有一種超強的能力——能夠讀取、改寫他人的心靈,從而用心靈的力量來操控整個世界。騾的出現第一次讓謝頓的預言失敗了(但我覺得,失敗了我反而感覺更高興呢)。

更有意思的是,騾將基地攻陷了,謝頓計劃這就完全泡湯了。但是,一小批人開始另一套拯救計劃,這就是第二基地。據說,在當年謝頓建立基地的時候,不是建立了一個,而是建立了兩個,一個精於物理科學,另一個卻精於心理科學。事實上,端點星第一基地上的人們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學,他們只是謝頓計劃的執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學在第二基地,這幫人是心靈力學的高手。

到此爲止,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阿西莫夫將這套理論命名爲心理史學,而不是什麼人類行爲統計學,或社會力學之類的。原來,這個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現在的量子認知科學的研究,我咋感覺未來的量子認知就是心理史學呢。

於是,第二基地的隱君子們和騾之間展開了一場頗爲激烈,而且爾虞我詐的心理戰爭。誰說西方人不擅長勾心鬥角的?讀一讀第二基地與騾這段,你就會發現阿西莫夫如果從政必然也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然而,最最讓我大跌眼鏡的還不是這些,而是,謝頓計劃其實壓根就不是什麼預測,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師們可以像騾一樣操控人們的心靈,從而通過在關鍵時刻影響關鍵人物而保證了第一基地的發展可以按照謝頓計劃完滿地進行下去。

原來如此,謝頓計劃壓根就不是什麼計劃,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學也不是什麼單純的動力學,而是一種控制理論。這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怪不得,當第一基地的有識之士們瞭解到此事以後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謝頓與機器人

我的第二個疑問是,爲什麼謝頓那麼厲害,能憑空創造心理史學和謝頓計劃。阿西莫夫好像瞭解我內心一樣,於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後,又寫了一個基地前傳,專門爲我們講述科學家謝頓的故事。

原來年輕的謝頓也很挫,是一個鄉巴佬數學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玩數學遊戲搞出了一套謝頓方程,但他自己卻並不相信這些。然而,比較悲催的是,當時的政治人物們卻很感興趣,因爲他們想借心理史學來玩後來謝頓自己玩的這套自我實現的預言。

就在謝頓百般困惑,躲避事實的過程的時候,一位特別特別牛B的朋友出現了,這就是浮名。這傢伙不僅在各個地方都有一批跟隨他的死黨,而且還能起到心靈導師的作用,促使謝頓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之後終於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學的研究過程中。

但是,我們憑腦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預測人類社會顯然需要大數據啊大數據。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論述,那時候的人雖然早已經可以在銀河之間超空間越遷,卻並沒有大數據研究,電腦落後啊。所以,謝頓怎麼可能完成這麼牛的學問呢?

最後,他的朋友浮名幫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因爲,這個傢伙居然是一個老妖精,是一個機器人,居然已經活了大概2萬多歲了。而且他記憶超強,他的頭腦中包含了大數據。於是,在老妖精的幫助下,謝頓終於突破了障礙,建立了心理史學,併成功構思出基地的解決方案。在這裏,小說提到了那個著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還補充了一個第零定律。所以,說了半天,人還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機器人!

四、蓋亞與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後,在讀者的百般呼喚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續寫了基地系列,於是就有了蓋亞與地球的故事。我覺得這部分的描寫更牛。

首先,時間回到了謝頓計劃執行了500多年的時候。基地這個時候已經非常牛了。同時,隱藏的第二基地也將自己隱藏的很深,幾乎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然而,就是在這個當口,一個端點星的奇人崔維茲卻偏偏不信邪,他始終堅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於是,在市長的安排下,他和一個老歷史學家佩羅拉特踏上了銀河之旅,去找尋銀河人類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這段旅程中,他們奇妙地踏上了一顆異常神祕的星球蓋亞。蓋亞是個什麼東西呢?原來她是一個星球,也是一個聯合在一起的超級生命體。蓋亞上的河流、山川、樹木、人類,全部都是聯通在一起的,他們共享着同樣的超級意識。

這讓我聯想到了阿米巴蟲,這些小東西在平時是單細胞的,但是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他們就會聚集形成一個全新的生物個體——鼻涕蟲。這就是生命系統,也是複雜系統最讓人感覺振奮的想法——跨越層次的存在。

小說中展開了大量的對蓋亞這種超級生物體的利弊的討論。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當蓋亞的一分子——年輕女子包綺思與老佩羅拉特的時候,全蓋亞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悅——完全一點點的隱私都沒有。

目前,很多人開始構想未來的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全球腦,但沒想到的是這種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做過詳細的討論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維茲他們在尋找地球的過程中,曾經拜訪過各式各樣的不同世界。在我看來,這些世界都彷彿在隱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類的各種可能未來發展。其中有一個世界叫做玻利亞,非常有意思。這裏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體,而且他們的.頭腦中都已經植入了芯片,於是這幫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這恐怕已經說對了人類未來的演化方向。最後,他們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來影響謝頓建立心理史學的老機器人丹尼爾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蓋亞這個星球的建立。他率領着機器人們滲透到人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因爲受到機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約,他們不能傷害人類,

而是善意地幫助人類發展。但最後,他們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須要由人來作出那最後的第一推動。於是,人類將會朝向一個全銀河系都要演化成一個超級蓋亞的方向而努力。

個人以爲最後的對話非常精彩,深刻地討論了人和機器的關係。而且,還有那個最後的精彩絕倫的伏筆——難道飛龍是外星系的異類嗎?

五、基地與三體

最後我想簡單說一說我對《基地》和《三體》這兩部史詩級的科幻鉅著的比較和看法。記得在我剛剛看完三體的時候,我就興沖沖地給我們學院的一個法國外教推薦這部科幻小說,他聽了聽我的介紹,就說你應該看基地。看來,基地對西方人的影響超大。而且,這也說出了這兩部小說的相似性。他們都是以大宇宙這個尺度爲參考,都在用各種途徑探索人類的未來。

相比較來看,三體的故事性成分更強一些,而基地的科學探討的成分更強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麼首推三體。如果你想看關於科學的不嚴謹探討,那麼讀基地更合適。

基地讀後感5

終於在奔波中看完了這一系列的7本書,回味無窮。在看書的時候就在考慮怎麼樣來書寫自己的感受,卻發現猶如陷入銀河的浩瀚中,四處都在閃亮,卻難以理出頭緒。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銀河帝國基地》時候的讀後感,重溫了初讀書時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問題,一併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謝頓創立心理史學和建立基地的動機。這部分內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邁向基地》)中有詳細的過程,講述哈里謝頓是如何從一篇論文開始,一步步走向創立心理史學以及建立基的過程。據說這兩本書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後五年完成的,通過這兩本書爲他最愛的主角哈里謝頓立傳。我在閱讀的時候,也採用了作者書寫的順序:1—2—3—6—7—4—5,最後閱讀的這兩本書,讓整個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極大的昇華。當你從端點星的第一次危機開始,在經歷了基地—騾—第二基地—蓋亞星系—回到地球的整個歷程之後,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謝頓是如何創立出他那驚世駭俗的心理史學,頗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說,小說對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讀者不僅僅跟着人物經歷了歷險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從32歲到82歲這期間人物的成長,相比之下《三體》中的人物經歷乏味的可憐。哈里謝頓在夫銘的期望下,在鐸絲的保護下不斷逃亡,不斷思考,終於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學的可行方式,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祕密,自稱是記者的夫銘,不僅僅是帝國的首相丹莫刺爾,而且是傳說中的機僕丹尼爾,而一直保護他的鐸絲竟然也是機器人。然而他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她,並願意攜手相伴,即使她是個機器人,無法生育。爲了保護謝頓,鐸絲遭人暗算而停擺,在臨終前,她對謝頓說:謝謝你,謝謝你對我的愛,讓我成爲了真正的人類。鐸絲的離去成爲了謝頓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而對鐸絲的愛正是是他研究創立心理史學的動機之一。並不是爲了拯救什麼,得到什麼,只是因爲能夠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關於女性角色偏少。讀到後來才發現,書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個都是拯救銀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騾的貝妲、鬼靈精怪的艾嘉蒂婭、強權執政的布拉諾市長、全能少女寶綺絲、以及謝頓的愛人鐸絲等等。與《三體》中女性角色純爲擺設截然不同,每一個女性角色不僅僅活靈活現,而且都在關鍵時刻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對性別的差異以及各自的優劣勢都有着相當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開拓疆域是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聰慧與勇敢。而隨着基地的發展,象徵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場,女性的戲份越來越多,甚至最後的男主崔維茲的直覺式思考,都讓我覺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終出現的雙性人,更讓我覺得作者的格局確實很大,不僅沒有歧視任何性別,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別的人類會如何發展。

最後想說說我的收穫。又要忍不住說,讀經典的好處就是每一次閱讀都能夠有所收穫。這一遍下來,最大的啓發是心靈控制,它拓寬了我的溝通思路。

首先是對超越語言溝通的極力贊同。在《安德的遊戲》中蟲族就是用思維溝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態的豬仔也是一樣,甚至三體人也是思維溝通。語言是思維的碎片,正是語言與思維之間的差異才導致了人類的分離與猜忌。日常中太多溝通都是通過語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說故意和假裝這兩個極大的障礙,即使是想要好好說話,也會出於自身表達和理解的差異,造成溝通中的問題。家庭關係中糟糕的溝通莫不是如此,近年來各種提升家庭中溝通技巧的培訓比比皆是,間接說明了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

其次是正確看待影響他人的利弊。因爲有意識地影響一個人,最終導致了這個人的改變,在我看來是非常不正確的一件事,因爲這妨礙了他人的自由選擇。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極力避免對他人產生影響。然而閱讀這部爲大的未來史,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一件事,就是沒有人擁有絕對的自由,自我對他人的影響根本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大。過去自以爲爲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還是源於誇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後是擺脫對情感利用牴觸。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理性的思考於我而言成爲了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感情的共鳴常常發生在閱讀或者觀影甚至聽歌的時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時候,尤其是分析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忽略掉情感的因素。這樣做當然是爲了獲得更客觀的視角,實際上卻變得不那麼客觀。人類和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於自己情感的,爲了忠誠、爲了名譽、爲了愛情、爲了盡孝、爲了很多虛無縹緲的感情,來調整目標,付諸行動。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壞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牽絆而達到自己目的的情節,因此默默地認爲這是一件壞人才做的事情。但這次對情感控制思路的打開發現,曾經看到的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種而已。我們都是凡人,無法“調整”別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將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適合的實現途徑,也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我們都有爲情感驅動而獲得的充盈幸福感,這從不因爲同時做了其他事情而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