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詩人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東晉詩人陶淵明簡介

人物生平

生活

淵明曾祖或爲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4] )。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蹟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文學成就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6] 《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致仕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爲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爲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爲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爲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爲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爲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 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爲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爲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爲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

詩文作品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爲《陶淵明集》 。 卷之一 詩四言:

《停雲(並序)》《時運(並序)》《榮木(並序)》《贈長沙公(並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並序)》《勸農》《命子》《歸鳥》

卷之二 詩五言:

《形影神(並序)》《九日閒居(並序)》《歸園田居五首》《遊斜川》《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乞食》《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並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連雨獨飲》《移居二首》《和劉柴桑》、《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於王撫軍座送客》《與殷晉安別(並序)》《贈羊長史(並序)》《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悲從弟仲德》

卷之三 詩五: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乙巳歲三月爲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還舊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己酉歲九月九日》《庚戌歲九月中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飲酒二十首(並序)》《止酒》《述酒》《責子》《有會而作》《臘日》

卷之四 詩五言:

《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十三首》《擬輓歌辭三首》

卷之五 賦辭:

《感士不遇賦(並序)》《閒情賦》《歸去來兮辭》

卷之六 記傳贊述:

《桃花源記(並詩)》《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並序)》

卷之七 疏祭文:

《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

作品類型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 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爲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爲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爲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爲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着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散文辭賦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採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並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蹟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首創。《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其跌宕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狀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桃花源記》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羣普通的人,一羣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於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文學思想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爲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僞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爲五斗米折腰傳爲佳談。”故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爲“靖節”,後世稱“陶靖節”。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爲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爲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藝術特色

語言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如農家口語,但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卻生動鮮明。蘇軾雲:“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則疲精力,至死不悟。”體現了一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語)的巧妙構思。

手法

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爲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風格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爲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人物評價

顏延之《陶徵士誄》: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孑然其命。隱約就閒,遷延辭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糾纏斡流,冥漠報施。孰雲與仁?實疑明智。謂天蓋高,胡愆斯義?履信曷憑?思順何置?年在中身,疢維痁疾。視死如歸,臨兇若吉。藥劑弗嘗,禱祀非恤。傃幽告終,懷和長畢。

沈約《宋書·隱逸傳》:潛弱年薄官,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雲甲子而已。

蕭統《陶淵明傳》: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羣,任真自得。

《陶淵明集序》: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也。其文章不羣,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爲恥,不以無財爲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鍾嶸《詩品》: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顏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爲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楊休之《陶集序錄》:餘覽陶潛之文,辭采雖未優,而往往有奇絕異語,放逸之致,棲託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說·立命篇》:或問陶元亮,子曰:“放人也。《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傳》則幾於閉關也。”

《晉書·隱逸傳》:厚秩招累,脩名順欲。確乎羣士,超然絕俗。養粹巖阿,銷聲林曲。激貪止競,永垂高躅。

孟浩然《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賞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王維 《偶然作》: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鬥。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與魏居士書》:近有陶潛,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後貧,《乞食》詩曰“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慚也……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後之累也。

李白《九日登山》: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爲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韓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時讀《醉鄉記》,私怪隱居者,無所累於世,而猶有是言,豈誠旨於味邪?及讀阮籍、陶潛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或爲事物是非相感發,於是有託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訪陶公舊宅》:垢塵不污玉,靈鳳不啄羶……連徵竟不起,斯可謂真賢……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

宋代

林逋《省心錄》: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與功臣、義士等,何耶?蓋顏子以退爲進,甯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歟。 歐陽修: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蘇軾: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爲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爲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黃庭堅《宿舊彭澤懷陶令》:潛魚願深渺,淵明無由逃。彭澤當此時,沉冥一世豪。司馬寒如灰,禮樂卯金刀。歲晚以字行,更始號元亮。悽其望諸葛,骯髒猶漢相。時無益州牧,指揮用諸將。平生本朝心,歲月閱江浪。空餘時語工,落筆九天上。向來非無人,此友獨可尚。屬予剛制酒,無用酌杯盎。欲招千載魂,斯文或宜當。

陳師道《後山詩話》:陶淵明之詩,切於事情,但不文耳。……淵明不爲詩,寫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蘇州,皆學於陶,正得其自在。

王安石(陳正敏《遯齋閒覽》載):(王安石)言其(淵明)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由詩人以來無此句也。然則淵明趨向不羣,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人而已。

楊時《龜山先生語錄》:陶淵明詩所不可及者,衝澹深粹,出於自然。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着力之所能成。

晁說之《晁氏客語》:淵明如:“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窮節”,不與物競,不強所不能,自然守節。

蔡啓《蔡寬夫詩話》:觀其(淵明)《貧士》、《責子》與其他所作,當憂則憂,遇喜則喜,忽然憂樂兩忘,則隨所遇而皆適,未嘗有擇於其間,所謂超世遺物者,要當如是而後可也。

曾紘(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載):餘嘗評陶公詩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

蔡絛《西清詩話》:淵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詩家視淵明,猶孔門之視伯夷也。 許顗《彥周詩話》:陶彭澤詩,顏、謝、潘、陸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附之於詩,無一點愧詞,所以能爾。

楊萬里《西溪先生和陶詩序》:淵明之詩,春之蘭,秋之菊,鬆上之風,澗下之水也。

《誠齋詩話》: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

朱熹《朱子語類》:淵明所說者莊、老,然辭卻簡古。……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

辛棄疾《鷓鴣天》: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詣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

真德秀《跋黃瀛甫擬陶詩》:以餘觀之,淵明之學,正自經術中來,故形之於詩,有不可掩。《榮木》之憂,逝川之嘆也;《貧士》之詠,簞瓢之樂也。《飲酒》末章有曰:“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淵明之智及此,是豈玄虛之士所可望耶?雖其遺寵辱,一得喪,其有曠達之風,細玩其詞,時亦悲涼感慨,非無意世事者,或者徒知義熙以後不著年號,爲恥事二姓之驗,而不知其眷眷王室,蓋有乃祖長沙公之心,獨以力不得爲,故肥遯以自絕,食薇飲水之言,銜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顧讀者弗之察耳。淵明之志若是,又豈毀彝倫、外名教者可同日語乎!

嚴羽《滄浪詩話》: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晉以還方有佳句,如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謝靈運“池塘生春草”之類。謝所以不及陶者,康樂之詩精工,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

劉克莊《後村詩話》:陶公如天地間之有醴泉慶雲,是惟無出,出則爲祥瑞,且饒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水龍吟》:平生酷愛淵明,偶然一出歸來早。題詩信意,也書甲子,也書年號。陶侃孫兒,孟嘉甥子,疑狂疑傲。與柴桑樵牧,斜川魚鳥,同盟後、歸於好。除了登臨吟嘯。事如天、莫相諮報。田園閒靜,市朝翻覆,回頭堪笑。節序催人,東籬把菊,西風吹帽。做先生處士,一生一世,不論資考。

湯漢《陶靖節詩集註自序》:陶公詩精深高妙,測之愈遠,不可漫觀也。不事異代之節,與子房五世相韓之義同。

黃震《張史院詩跋》:陶淵明無志於世,其寄於世也,悠然而澹。

陳模《懷古錄》:陶淵明窮而至於乞食,其視樂天富貴聲色之樂,豈可同年而語?然淵明陶然自得,未嘗數數留意於外物,蓋真實有得於心者,與徒事虛言者不同。

文天祥《海上》:王濟非癡叔,陶潛豈醉人。得官須報國,可隱即逃秦。

金元

趙秉文《東籬採菊圖》:淵明初亦仕,跡留心已遠。雅志懷林淵,高情邈雲漢。妖狐同晝昏,獨鶴警夜半。平生忠義心,回作鬆菊伴。東籬把一枝,意豈在酒盞。不見白衣來,目送南山雁。淡然忘言說,聊付一笑粲。

元好問《論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劉因《歸去來圖》:淵明豪氣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歸來荒徑手自鋤,草中恐生劉寄奴。中年欲與夷皓俱,晚節樂地歸唐虞。平生磊磊一物無,《停雲》懷人早所圖。有酒今與龐通沽,眼中之人不可呼,哀歌撫卷聲嗚嗚。

吳澄《詹若麟淵明集補序》:予嘗謂楚之屈大夫,韓之張司徒,漢之諸葛丞相,晉之陶徵士,是四君子者,其制行也不同,其遭時也不同,而其心一也。一者何?明君臣之義而已。……陶子之詩,悟者尤鮮。其泊然沖淡而甘無爲者,安命分也;其慨然感發而欲有爲者,表志願也。嗚呼!陶子無昭烈之可輔以圖存,無高皇之可倚以復仇,無可以伸其志願,而寓於詩,使後之觀者,又昧昧焉,豈不重可悲也哉!屈子不忍見楚之亡而先死,陶子不幸見晉之亡而後死,死之先後異爾,異地則皆然,其亦重可哀已夫!

趙夢頫《題歸去來圖》:生世各有時,出處非偶然。淵明賦歸來,佳處未易言。後人多慕之,效顰惑蚩妍。終然不能去,俛仰塵埃間。斯人真有道,名與日月懸。青松卓然操,黃華霜中鮮。棄官亦易耳,忍窮北窗眠。撫琴三嘆息,世久無此賢。

《五柳先生傳論》:志功名者,榮祿不足以動其心;重道義者,功名不足以易其慮。何則?紆青懷金,與荷鋤畎畝者殊途;抗志青雲,與徼倖一時者異趣;此伯夷所以餓於首陽,仲連所以欲蹈東海者也。矧名教之樂,加乎軒冕,違己之痛,甚於凍餒,此重彼輕,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未見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虞集《跋子昂所畫淵明像》:田園歸來,涼風吹衣。窈窕崎嶇,遐蹤遠微。帝鄉莫期,乘化以歸。哲人之思,千載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