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的結構內容

導語:《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那麼,陶淵明飲酒的結構內容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飲酒的結構內容

陶淵明飲酒的結構內容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的內容

當時亂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當時的世界充滿了失望,同時,對美好的世界又充滿了嚮往.於是就寫了一些關於對美好生活無比嚮往的詩歌,其中比較知名,流傳也比較廣的<桃花園記>是其中的典範.

他嚮往的的桃園的輪廓在裏面寫的很清楚,不要求富麗堂皇的殿堂,也不需要榮華富貴的奢侈生活,要求的只是一家人,有老有小,安樂幸福,與世無爭的場面.

陶淵明飲酒的賞析

(1)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啓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心無雜念,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飛鳥相與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南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2)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爲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爲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爲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爲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爲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鑽營的各種醜態...... 這首詩以情爲主,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餘地,令人回味無窮,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爲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爲人生的真正意義,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不用說,致使詩人如此讚美呢。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四句,前四句爲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裏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