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課程標準下的自讀課文教學論文

[摘要]初中語文自讀課文,它與講讀課文一樣,是初中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要有目的地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朗讀、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綜合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談新課程標準下的自讀課文教學論文

[關鍵詞]朗讀教學 自讀課文 學生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現行的初中語文課本都在每單元選配兩到三篇略讀課文(即自讀課文)。通過學生自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近幾年來,隨着語文教材改革的不斷深入,自讀課文已成爲語文教材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遵循自讀課文的教學原則,落實自讀課文的編排意圖,使自讀課文教學真正爲語文教育教學服務。下面,我就初中語文中的自讀課文教學談幾點粗淺的看法,願與各位老師“合作,探究”。

一、重視自讀課文的朗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每個學年段都應該重視朗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六個單元中每個單元提示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讀要求葉聖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中也說:“只有反覆吟誦,才能做到對課文有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爲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因此,我認爲,在進行自讀課文的教學時,朗讀教學也是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但在教學時,不能讓學生泛讀,濫讀,教師要適時的引導,每個教學環節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務和要求。這樣,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夏感》這篇自讀課文時,把朗讀作爲貫穿整堂課的主線,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朗讀:第一是聽讀。先播放錄音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樑衡散文語言的剛性氣質,男性風格,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激起學生朗讀的熱情。

第二是自讀。在聽讀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讀出作品中蘊含的那種“磅礴之勢”,感受作者對夏季獨有的鐘情。第三是精讀。朗讀前給學生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問題去讀,必免朗讀的盲目性。比如,(1)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緻的?(2)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麼作用?(3)文章以“夏”爲題,爲什麼只寫自然之夏和農人之夏?

細讀品味這樣的優美句子:⑴“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句式有什麼特點?你能發揮想像再仿寫一兩句嗎?⑵“火紅的太陽烘烤着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認真讀這句子,究竟什麼像艦船?⑶“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應該怎樣朗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朗讀,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使文中景物、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活”起來。

二、重視自讀課的自主、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地遵循課程標準的精神,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最終目標。自讀課文教學尤應如此,如教學《散步》這篇自讀課文時,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設計:第一步,理解文意。學生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根據課前導讀和課後練習要求,完成課文的初步閱讀;第二步,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和看法,並能提出疑問。比如,“分歧”是如何解決的?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第三步,運用實際。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調動生活積累和經驗,從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幫助自己成長。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新聞報道,而你喜歡看動畫片,而搖控器在你的手裏,你該怎樣做?運用這樣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並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諒,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幸福,同時也使學生更加珍愛親情,珍愛生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重視自讀課的'合作、互動,讓課本劇走上自讀課的講臺

課堂改革的一個核心亮點是推崇“整合”。在教育理念上,強調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繼承傳統和麪向未來的整合;在教育結構體系上,強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式”、“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整合;在教育方法上,強調個體差異與整體協調的整合;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上,則強調讀、寫、聽、說、活動的整合。而演課本劇正是對這些整合要求的再整合。在這一獨特的動態中,使語文劇陶冶靈性的人文性功能與社會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而和諧的體現,使學生獲得心靈智力的啓迪。正如大詩人哲學家尼采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我在教學實踐中,也意識到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將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並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比如,教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時,這一篇課文,有人物,有故事,有場景,有情節,基至於還有對話,比較適於學生表演,採用“演”的教學方式是非常恰當的。分配角色,討論臺詞,計議細節,揣摩人物心理,再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幾天後,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後演出。結果,學生在表演中把盲孩子的心理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而且學生在準備和演出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盲孩子失明的痛苦、對光明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從而激發了學生關愛弱者的感情,也深深感受到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收到了好的效果。同樣的手法,我在教學《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時,也讓學生當演員,分別扮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學生先讀課文,分小組討論課文,對赫耳墨斯的愛慕虛榮、自命不凡有了一定的認識,再讓學生討論如何演,如何表現人物的性格。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後,再分小組合作編寫劇本,進行演出。這時,學生異常的活躍,一系列帶有誇張性的戲劇動作,居然演得活靈活現,十分動人。凡此種種,不能不說是凝聚着自覺、合作、探究、創造、智慧的結晶,不能不說是一種“樂學”與“樂教”和諧共振的結果。

總之,在自讀課教學中,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拋棄過去教師把繁瑣的分析和現成的結論硬塞給學生的做法,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同教師和同學的互動中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