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課程雙語教學革新論文

隨着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也日趨凸顯,熟練掌握英語已成爲對高素質、綜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必然要求。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20xx年發出的《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高校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環節推廣雙語教學。環境科學是當今發展最爲迅速的學科之一,其發展迅速、國際通用性和可比性較強;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是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採用英漢雙語進行環境科學教學對跟蹤國際環境科學發展前沿、環境科學教學內容與水平,同國際接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開展該課程的雙語教學,對於學生快速瞭解本專業研究的國際發展前沿動態,提高專業外語水平,增強學生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非常必要。

環境科學課程雙語教學革新論文

一、開課對象

由於能夠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自學能力。另外,環境科學導論這門課程涉及一些較深的環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因此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對於提高學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於受英語水平和專業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學生對雙語教學還不是很適應,認爲在大學低年級開展雙語教學是不理想的。因此,綜合考慮學生的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以往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饋,我們將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對象定位爲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他們在高中和大學一年級階段對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在中學的地理和生物課有一定的接觸,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同時經過3個學期的學習和適應,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完成了大學基礎英語的學習,有些同學還通過了四、六級英語考試,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基礎。這些都爲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材的選擇

爲了做好環境科學導論課程的雙語教學,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環境科學學科的迅速發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而國內環境科學教材的內容相對陳舊,尤其是環境科學雙語類教材更是隻有南開大學鞠美庭等主編的《環境學基礎》,但是其英文內容相對偏少,只是對一些專業詞彙給出了英文翻譯。目前在我國已有較多影印出版的環境科學教材,考慮到教材的編寫理論、內容安排、深度、涵蓋範圍以及教材的價格和課程學時數(本校環境科學導論爲50學時)等因素。經反覆比較,我們選用了由rMiller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爲本課程的主要教材。這套教材爲國外優秀教材暢銷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學生;編寫理念較爲新穎、結構合理,包括提綱、總結、複習題、思考題和關鍵術語,並給出相關網絡站點資源,給學生課後拓展知識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瞭方向。另外,書中信息豐富,除了常見的圖表外,還有特寫(close-up)、全球透視(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欄目轉遞豐富的知識。並且書中英文使用較爲自然、易懂的語句,適合中國學生閱讀[3]。此外,書中還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該教材思維國際化、內容先進,部分章節的內容緊跟國際最新科研動態,具有較高的實效性,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有重要意義,並附有相關內容圖片光盤,使學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內容。不過本書也有不足之處:教學內容中往往以美國問題爲例,中國學生的認同感與熟悉程度較低;其次,價格較高,部分學生往往由於價格問題並未購買,這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另外有部分內容程度較淺,學生在初高中就已經學習完畢。所以,我們決定將該書相關重要英文部分在課前複印給學生。學生用書方面,配套選用了南開大學鞠美庭等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環境學基礎》爲中文教材。這樣,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

由於LivingInTheEnvironment內容往往以美國問題爲例,且部分內容程度較淺,所以,以該書內容爲基礎,從3個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刪減和補充。

(一)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如該教材中每章內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紹,這些內容國內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沒有,但這些對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拓寬知識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門課中將其作爲重點介紹。

(二)重點介紹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知識由於該書中涉及部分生態學知識,而本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有專門的生態學基礎這門課;另外,由於中美教育的差別,其中一章關於能量的內容與我國學生在大學之前學的內容有重疊,故將這部分內容刪去,不做講解要求。

(三)注重中國和世界環境問題的接軌由於該書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國爲主,學生的認同感與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補充了中國的環境發展現狀,如中國的大氣、水、土壤等環境問題的案例與分析。

四、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採用雙語教學後,課時並沒有相應增加。因此,爲了不影響教學進度,首先確定該課程全部採用多媒體教學,採用動畫、純英文視頻等方法。將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不但增加了課堂上的信息量,使課堂生動、活潑,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課堂板書時間,生動的多媒體畫面還可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一些較抽象的專業知識。爲此,我們收集了多個視頻,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層損耗、地球溫室效應等。另外,還利用一些與環境相關的純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學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並幫助提高英語聽力。一般而言,雙語教學分爲:混合型雙語教學,即採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講義,以漢語講授爲主,板書中的標題或主要結論用外文;半外型雙語教學,即採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講義,以外文講授爲主,並採用外文板書;全外型雙語教學,即採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講義,全部用外文講課[4][5]37-45。這3種模式對雙語教師和學生要求的程度差別較大。鑑於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聽力和口語表達普遍不是很好,加上還未開設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所以幾乎沒有接觸過專業詞彙。因此,我們決定在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後進行教學,即選用國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學內容採用英文教學,部分內容採用中文教學,英文授課比例佔50%左右。多媒體幻燈片內容50%以上爲英文,對一些難點和部分專業詞彙或生僻詞彙用漢語標註,講授過程中以漢語爲主,但夾雜50%左右的英語內容。另外採用漸進式教學,剛開始時的外語比例少一些,以後逐步加大。

五、反饋評價體系的建立

要檢驗雙語教學的效果,並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動態,取決於雙語教學的反饋評價體系的建立。雙語教學是將英語應用於專業課教學,使英語的學習與專業知識的獲取同步[5]37-45,因此對它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兩方面的評價。根據任海蓉等的層遞性評價方法[6],參照鄭江、關瑞章的分級評價方法[7],對這門課雙語教學建立了分級評價標準:(1)英語水平的分級評價標準:單詞階段(能認識和表達專業詞彙)—句子階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達專業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準確的表達;(2)專業知識的分級評價標準: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識的應用。通過這個標準,設計了課堂提問、隨堂測驗、作業、考試等考覈方式進行反饋評價。其中作業、隨堂測驗試題題目都是英文的,以評價學生的英文應用能力。雙語教學考試模式的研究顯示,高年級學生認爲試卷應以英文爲主,低年級學生則認爲應以中文爲主;就答題方式來說,絕大多數學生認爲應當採用客觀性試題用英文,主觀性試題用中文回答[8]。由於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爲大二下學期的學生,英語水平一般,因此我們將試卷內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用哪種語言答題,但是鼓勵學生用英文答題。最後,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評價、感受和建議。這樣,通過分級評價標準的設立、反饋機制的建立、考試模式的選擇以及問卷調查的瞭解,使整個雙語教學的反饋評價體系基本上建立了起來。

六、結語

以上是我們在環境科學導論課程雙語教學進行的設計和探索,目前還處於嘗試和探索的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研究與探索。21世紀高等學校的教學正面臨着用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對其進行改革,這是時代的要求。雙語教學的出現是我國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該根據自身的英語水平、專業英語的詞彙量以及英語環境等教學條件,選擇相應類型的教學模式。相信通過不斷深入學習思考和實踐,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能成功地進行下去,雙語教學定能有效地促進我國高質量環境科學人才的培養,使我國的環境學教學同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