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環境科學進展》課程改革與實踐論文

《環境科學進展》是新疆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學科平臺課。依託我校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我們在課程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覈機制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分析《環境科學進展》課程改革與實踐論文

一、本課程對學科發展的意義

《環境科學進展》是適應環境科學發展和該專業學生科學研究需求的一門基礎課程,主要講授環境科學各研究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動態,使學生系統地瞭解當今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背景和最新發展動態,瞭解人們在解決環境問題時提出的各種理論和觀點,從而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並且在最新研究基礎上利用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協調關係的思想指導分析、解決所面對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的創新思維。

《環境科學進展》是我校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學科平臺課,雖然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已經學習過《環境學概論》這門課,但由於教材的更新有一個過程,教學使用教材一般都涉及不到最新的學科研究情況,這就有必要開設環境科學研究進展課程,使學生系統地瞭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背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二、本課程在國內外的開設現狀

環境科學進展課程在很多高校都有開設,課程組織形式大致分爲三種:(1)整門課程由本校一位老師講授。(2)學生通過聽取相關學科的前沿講座的方式來獲取學分。(3)由本校相關專業幾位教師聯合講授,學生參與討論。多數高校採用第一種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系統所講授內容系統且授課教師能準確把握自己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度剖析,缺點是教師時間精力有限,對自己沒有涉獵的領域有所欠缺,部分內容深度不夠;第二種授課方式的弊端是隻能聽取講座涉及到的內容,部分領域的研究生無法瞭解自己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且整個學習內容沒形成體系。第三種授課方式的.缺點也是教師對所研究領域之外的專題涉獵不深。這幾種課程教學方式還有一個共同的弊端即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

爲了避免這幾種課程組織形式的弊端,依託本校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我們對本課程的授課方式進行了改革。採用組織單元講座形式,單元內容覆蓋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科研涉及到的主要領域,學生既要聽取專家的講座授課,自己也要做專題報告,在講座過程中與專家互動,相互之間展開討論。這種課程組織形式既能使學生深入掌握自己研究領域,又可全面瞭解整個學科的發展趨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本課程建設的目標及主要建設內容

1.課程建設目標。《環境科學進展》是環境科學專業學科平臺課,是適應環境科學發展和該專業學生科學研究需求的一門基礎課程,主要講授環境科學各研究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動態,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的創新思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知識體系合理的教師隊伍,形成學術氣氛濃厚的教學氛圍;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和定位設計教學內容,把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和成果引入教學過程;改進教學考覈方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效果。通過優質課程建設,構建理論教學、實踐學習和討論交流的課程教學體系,將“環境科學進展”課程打造成特色鮮明、方法獨特的高水平、高質量課程。

2.課程建設內容。

(1)革新和豐富教學內容。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和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本課程教學內容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師(專家)講座。根據學科分類和發展特色和相關研究內容,將課程教學內容分爲6個專題:①大氣污染與防治進展;②水污染控制與修復研究進展;③土壤污染現狀與防治技術研究進展;④固廢污染及其資源化利用進展;⑤環境分析與監測研究進展;⑥環境影響評價。這6個專題基本涵蓋了環境科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各專題講座專家在個人已有研究基礎上加大前沿性知識內容,充分挖掘專業網站和高水平期刊論文、網絡課程等資料,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水平,把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學。

第二部分:學生學術交流。學生們針對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查找、閱讀文獻資料。每個學生進行至少2次文獻閱讀彙報,開展討論。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較全面瞭解環境科學特別是本人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掌握最新研究方法,提高學習和應用能力。

(2)教學隊伍建設。鼓勵有多年教學背景和實踐經驗的教師參與教學團隊;支持專業教師到國內外具有超前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突出的學校進行訪學;聘請相關學術帶頭人開展講座,不斷調整完善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知識體系合理的教師隊伍。

(3)教學模式改革。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綜合設計,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學以講座講授爲主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討論式教學、指導自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主要教學模式:①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開展專題講座4—6個,均爲在該領域有多年教學和科研經歷的專家;②針對相關專題學生進行資料查詢和總結匯報;③就講座內容和學生彙報內容開展討論。

本課程採用講授與系統探討相結合,講授思路、方法與創新能力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自主學習效果,同時爲師生學術交流提供了方便。

(4)考覈方式改革。由原來的期末一次性考覈方式改變爲多種考覈方式相結合,將考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種考覈方式對促進學生重視平時操作和學習,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考覈成績由參加講座考勤、專題報告、討論和課程論文四部分組成,內容主要包括:①前沿講座:攻讀碩士學位一年級學生必須聽取本課程開設的全部學術講座,根據考勤評定成績,佔10%。②學生專題報告:一年級碩士生應就本研究領域的學術前沿或動態、自己的研究成果等內容做不少於2次的專題報告,根據報告質量和回答提問情況評定教學效果;佔30%。③討論:根據專題講座和專題報告內容,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展開討論,根據討論參與度評定成績,佔20%。④課程論文:根據本課程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研究領域撰寫課程論文,佔40%。

2015—2016學年,共有8位專家爲我院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和教師做了專題報告,這8位專家分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科院生態地理研究所、新疆環境科學研究院和新疆農業大學,報告內容基本涵蓋了上述6個專題的內容。在教改前,學生對自己課題研究方向之外的專家學術報告往往漠不關心,對自己的文獻閱讀報告往往應付了事,表現在對文獻中涉及的概念、方法、圖表、結論等不甚明瞭,不求甚解,說完了事。通過教改,明確了對聽報告和做報告的要求。對做報告的學生,要求他們對報告涉及的概念、論點、論據有全面瞭解,能回答聽衆的提問,如果當堂不能回答的問題要求課下繼續查閱文獻,在下節課給予回答。而作爲聽衆的學生,必須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學生對報告的參與度和討論問題的活躍度將計入成績。較之以往,教改後學生對報告的認真程度、積極性和參與度均有明顯提高,提升了教學質量,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