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人們對環境保護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趨於多元化,如何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已經成爲各大高校面臨的最爲緊迫的問題。環境科學是伴隨着環境問題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該學科綜合了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工程學、法學、社會學等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的知識。作爲一門具有交叉性質的新學科,環境科學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還要有紮實的專業和基礎理論知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300多所高校設置環境科學專業,但是,在環境科學專業教育教學中大多數高等院校仍採用傳統的綜合型大學或工科大學課程體系、教育模式和實踐教學,使得某些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的培養方案缺乏行業特色,不利於環境科學專業創新性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據統計,全國共有林業類普通高等院校19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專科院校11所。“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1所,“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3所,其中有13所高等院校開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有5所高校有碩士點,2所高校有博士點,3所高校具有環境類學院。其中只有北京林業大學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其餘兩所都是資源與環境學院,側重於環境生態、森林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未成立環境類學院的林業類高校主要將環境科學專業放置在林學院、森林資源學院等。因此,如何適應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林業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擺在我們林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教育工作者面前富有挑戰性和實際性的課題。

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一、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

對於學生的成功就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是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也是培養人才素質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因此,很多學者都深入探討了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厚基礎重實踐的要求和模式。環境科學作爲一門新興的交叉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融合了經濟學、化學、社會學、生物學、物理學、法學、工程學等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在課程設置上各個學校也不盡相同。在國家規定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各學校根據自身的優勢有所偏重。經抽樣統計,絕大多數高校在基礎科目上設置基本一致。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設置上,各校的課程設置基本可分爲三類:一是基礎環境學包括環境毒理學、環境學概論、環境地球化學、環境土壤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地質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質量及評價、污染氣象學、環境生物學、數學環境學、環境生態學、化學環境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海洋學、環境儀器分析等課程;二是社會環境學包括環境哲學、環境科學方法論、環境統計學、環境倫理學、環境社會學、自然環境保護學、清潔生產概論、環境信息系統、環境保護學、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美學、景觀環境學、環境政治學等系列課程;三是工程環境學包括環境工程學、環境生態工程學、環境保護工程學、環境系統工程學、環境地球化學工程學、水污染防治工程學、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學、固體污染防治工程學、噪聲控制工程學、環境材料等系列課程。一般情況下,綜合類大學因學科門類齊全,往往環境學科方向齊全,在課程開設上採取分方向開設,如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分爲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規劃與管理三個方向,各方向在統一開設公共基礎課的基礎上,採取模塊式教學,不同的專業方向對應不同的專業選修課。理工型高校開設的課程通常側重於工程技術的運用,結合各自學校的優勢和特點,選擇與其相對應的專業方向,其專業課設置也與其相匹配。如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則側重於開設廢水處理類、污染控制類課程。管理類學校則着重於開設環境管理與規劃類課程,如中國人民大學等。農業類院校環境科學類專業往往是由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等學科發展起來的,課程設置上偏重於土壤學、生物學、氣象學等,如中國農業大學等。

二、環境科學專業人才需求情況

隨着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環境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也越來越好。由於環境科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要求環境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多元化。因此,環境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據李順興等人調研顯示,環境類專業學生畢業主要渠道有高校和各類大中專院校,環保類企業特別是污染處理企業,環境教育培訓類機構、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崗位等。隨着社會對高學歷人才需求的不斷上漲,環境專業選擇考研和出國的學生人數也逐年上升,據調查,普通高校環境專業考研率超過了50%。

三、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

(一)課程體系的改革

對專業技能改革要予以重視,對專業基礎要進行強化,對專業方向要進行拓寬是課程體系的三大基本原則。在比較分析發達國家林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對環境科學人才的實際需求,從以下幾點分析論證新課程體系的改革。第一,將環境科學課程體系看作一個系統。我們可以遵循課程體系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層次的要求,要積極地去確立各課程的作用與地位。合理安排、組織和選擇相關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內容。第二,對於課程體系來說,我們可以按照知識體系的作用與功能將其分爲四個基本模塊,即技術基礎、專業基礎、工程基礎和理論基礎。這樣的課程結構不僅能夠更好地反映出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還能將不同層次的課程提供的知識內容展現出來。第三,避免各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重複,提出行之有效的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多種方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和環境科學專業綜合化課程體系。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系統中,直接影響教學目的的達成以及實現教學目的的途徑與手段的是教育方法。講授法,作爲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是以單向的思想交流方式爲主。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爲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爲教師,我們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運用講授法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1.討論法。將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爲單位,以教材中所遇到的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由於該討論法是團體合作進行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團體協同合作的能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獨自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演示法。教師在課堂中利用直觀教具或實物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中進行觀察並輕鬆感知知識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方法不僅讓教師的教學更加輕鬆、生動,同時其形象的教學方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很輕鬆的環境下學習知識。

3.自主學習法。這種方法是教師爲了拓寬學生的視野,積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而採取的教學方式。

(三)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計劃的修改與完善

環境科學的廣博性與複雜性使教師在進行高校環境類專業課程設置時感到棘手。專業課門類多,所需基礎課內容廣,而學生在校時間有限。擺在教師面前的問題是如何理清主線,精選主幹課程,制定出較爲合理的教學計劃,以便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競爭力更強的人才。我國目前辦環境類專業的院校很多,其中多數是從原先與環境聯繫較密切的專業演變來。這些院校特長和基礎各不相同。各類院校在修訂教學計劃時,首先應在保證基礎課和環境專業主幹課程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特長開設相應專業課與選修課,不應強求統一模式。此外,由於工程技術的發展十分訊速,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也應該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對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充實。從專業知識結構來看,要對環境審計、可持續發展戰略、國際標準認證等新技術、新觀念、新知識進行了解;從專業課程體系來看,要對知識層面進行視野拓展,對環境經濟、環境法規、環境系統分析等課程應予以加強、補充。

四、結論

環境科學專業作爲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以就業爲前提條件的社會環境下,對學生的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已成爲林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同時,隨着科技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治理新技術不斷涌現,一些新理論和新技術應增加到教學中,以便畢業生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面對不斷髮展變化的社會環境,環境科學也應該積極進取,不斷改革創新,在社會需求的前提條件推動下,爲培養更多、更好的高質量環境科學人才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