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運用

課堂提問是目前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有人稱提問是教師的常規武器,可以使孩子產生疑問,促進思維的提升。科學課堂上,我們一直提倡基於促進學生思維的教學,而有效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主要形式。教師從問題的精心設計,有計劃、因地制宜地實施,到對學生的及時評價,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保證了教學效果。當前學校實行素質教育,花更少的時間培養孩子更強的能力,課堂效率顯得尤爲重要。而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提問幾乎佔據了大部分時間,故提高課堂提問效率,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值得深入探究。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能夠提出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設計課堂研究的方法及步驟,進而進行實驗。在這個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師生問答、激發生生問答討論的形式,不斷引導學生的思考,將學生的想法落實到課堂探究中。這些促進學生思維的課堂行爲,可以說都是通過不斷深入的提問達到效果的。結合教學實際,我認爲教師要在課堂中將提問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需要從多個方面來深入思考:

論文: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運用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

學生在課堂上的親身經歷,最好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的重演。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認識發生論,揭示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按照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順序發展的特徵。7-11歲的兒童正處於具體運算階段,他們能夠根據具體的表象進行推理,能根據內在的相似之處進行對比和分析。我們要引起學生對認知對象的認同感,就必須要創設生動、自然、貼切的情境,給教學內容賦予生命的意義,從而促進孩子們將自己的經驗世界與認知對象發生互動,使“同化和順應”過程得以順利完成。生活是創設情境的源泉,對於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思考是促進學生探究的動力。雖然我們無法將生活現實搬到課堂上來,但我們可以藉助來自生活經驗的二手資料、多媒體圖片、視頻等等,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他們對科學現象的思考,讓學科學變成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親身經歷之於科學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情境來源於生活中的場景,生活中的問題產生了科學探究。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生活經驗,設計好教學情境,從中而來的問題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保持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

二、好的問題設計是基礎

在課堂設計中,一般可以先設計主線的問題,這些會涉及本課的重點內容。然後再根據主題,逐步拓展,形成分支的小問題,這樣逐層分解,逐層遞進,更有利於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花費大量時間精心備課,當然對於課堂的提問更是斟酌再三。針對科學課不同的課型,問題的設計也不盡相同。

1.知識型:目的是爲了讓孩子瞭解一些知識。這部分知識以學生接受爲主,教師或講述或通過多媒體手段來介紹。這樣的課型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儘量考慮到借問題引起孩子對本課內容的興趣,並保持一段時間。

2.觀察型:孩子在這樣的課中需要通過自己的觀察瞭解一些物體的特徵和作用。這種課設計的問題需要從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出發點出發,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設計出具有層次的問題。並且通過提問不斷激發學生之間的不同想法,讓觀察更全面。

3.探究型:重在引導孩子探究未知問題。其提問方式應圍繞着各個年齡段孩子思維的發展水平,從孩子的角度來設計問題,本着從簡單到複雜的觀點來設計。在合適的時間提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引發孩子思維的發散和聚合。開放性問題能夠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及聆聽別的不同意見,但是封閉性問題仍然是必需的,它能夠讓教師瞭解孩子目前的知識發展水平,並以此來做出策略的改變等。就拿《尋找有生命的物體》這課來說,問題設計就是由表及裏的。①我們剛纔在美麗的校園裏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同學們找得都很認真,特別是第幾組、第幾組,那同學們都找到了嗎?②小組內有沒有意見?將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在組內消化;全班呢?③這些有生命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特徵呢?引發孩子的討論;④爲什麼喝水是有生命物體必備的條件?進一步引領孩子探討事物的本質,一步步瞭解有生命的物體所具有的特徵。

三、問題的實施是關鍵

1.提出問題的時機

在課堂上,孩子的思維是跟着教師的問題走的,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對孩子的思維和整個課堂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孩子在多次這樣的思考後,會逐漸形成這樣的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會自然地去思考。

2.根據孩子的反應調整提問

首先,得給孩子充分的思考時間,並且孩子的思維都是不可預測的,特別是在課堂生成中,孩子的回答往往能夠改變課堂的順序,讓課堂變得更精彩。在《冷熱與溫度》一節公開課中,教師提問:熱水變冷的過程溫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同學們預測一下。課堂進入到這個環節的時候,學生好像不是很理解,可能四年級的孩子對於規律這個詞還沒有較清楚的認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將複雜的問題分解,如在後面多增加幾個選項,“熱水變冷的過程中溫度是均勻下降的,還是先快後慢,還是先慢後快,還是沒有什麼明顯的規律呢?”雖然學生的一致反映是均勻下降,但是顯然他們已經理解了老師所提問的問題了。

3.把握問題難度,啓發孩子創造思維

課堂提問時,按照孩子的認識特點,抓住主要內容,精心設計提問,先提出較容易回答的問題,使全班大部分孩子能回答出來,這樣有利於增強孩子回答問題的信心,掃除心理上的障礙,促使孩子積極動腦。所以教師提的問題要有啓發性,能引起孩子的求知慾,提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但又不能太深讓孩子摸不着邊。我在教授“簡單的機械”這一單元,複習課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過的'簡單機械有哪幾類?”孩子們答到,“筷子、剪刀…”剛開始,我還挺生氣的,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答不對呢。上了幾個班下來,都是這樣,我開始從自身尋找原因。在上新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說到,“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新的機械”,孩子們都知道他們都是機械,然而五年級的孩子還沒有什麼總結能力,他們只能說出具體的例子,而不是說出一類物體。一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讓我對孩子有了誤解,我深感慚愧。

4.對孩子回答的評價

對孩子的回答做出評價是必需的。小學生階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老師對他的評價,一從表現好得到老師的表揚中來,二從回答問題老師對他的評價來判斷。教師在課程中不經意的評價往往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三年級的小D是個調皮的小男生,剛開始學習科學,每次都顯得特別興奮,跟附近的小朋友聊一聊,四處看看,甚至有次班級有老師在後面聽課,他都不能控制自己。我很生氣,但是並沒有把他拉過來教訓他一頓。因爲這樣做向他傳遞了一個信息,那就是老師除了罵他,並不能把他怎麼樣,怎麼辦呢?一次課上偶然的機會,我表揚小D回答問題講得很完整,在一小段時間之內,他表現非常好,小眼睛自己盯着老師,還在認真思考着。於是我“投其所好”,繼續不斷提問他,並且對他的回答做出及時的反饋:“想法與衆不同”、“今天表現比以前好”、“是今天最認真思考的同學”等等。在老師的肯定和關注中,小D每次都認認真真上完了科學課,下課還圍着老師問問題,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5.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孩子,分層提問

課堂提問時,要注意是否面向全體學生,不能總是面對有能力回答的學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恰當地分配不同難度的問題,儘量讓學生回答一些努力一下能解決的問題。而對於那些基礎差的孩子回答,可以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於層次高一些的學生,教師應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探究問題給他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以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所以對於課堂提問的使用,應使班級孩子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不能使個別差生認爲自己隔離在班級之外,加重自卑心理。例如,我經常會請很少甚至從不舉手的同學起來回答一些設計好的簡單的問題,大多數同學在答對問題的喜悅與老師的表揚鼓勵下,都能夠稍微提升一點對自己的自信。班裏還有些孩子說話比較拖沓,此時,我也會耐心聽他講完再點評,並且在此過程中還引導其他同學尊重別人,所以這些孩子從未出現過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之類事情。總之,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以及孩子的實際水平和適當的時機,恰到好處地選擇提問方式和問題,使課堂提問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問題也許是一種技能而已,而提出問題則需要有創造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孩子去探索、猜想、發現,讓孩子在問題的解決中學習,使孩子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課堂提問也可以是師生互問、生生互問,讓孩子在積極思維、質疑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