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論文

1江北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當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論文

1.1發展現狀

江北區現有耕地約6700hm2,山林4000hm2,是寧波市老三區唯一被譽爲“米袋子、菜籃子”的區。全區農業人口8.7萬人,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2家。儘管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進展較快,但受傳統種、養殖習慣影響,目前全區種植、養殖業仍呈現規模較小、數量較多的狀況。2008年糧食複種考覈面積6700hm2;葡萄、梨、柑橘、楊梅、西瓜等水果種植面積超過2000hm2,其中慈城產的白茶、微型盆景與洪塘產的葡萄、蜜梨等林特產品知名度較高;蔬菜種植面積近1333hm2,專業從事蔬菜種植和銷售的專業戶涉及全區19個村700多戶;擁有各類畜禽養殖大戶400多家,年產生豬6.5萬頭,存欄奶牛700多頭,生產各類家禽200多萬羽。2008年種養殖業產值達4.86億元,是全區農民純農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1.2主要特點

1.2.1常規農業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地區集中,規模戶不斷出現

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全區種養殖業逐漸向慈城的乍山、妙山和莊橋的費市片集中。僅慈城和莊橋的水稻種植面積就佔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90%以上;平原水果和花卉苗木則主要集中在洪塘和慈城;養殖業也基本集中在了這些區域。隨着城郊結合部一大批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小規模養殖場先後被關閉,規模化萬頭豬場也隨之誕生,並配套建成了沼氣池、有機肥料加工廠,使昔日廢棄的排泄物得到綜合利用。與此同時,不同類型的5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負責人,逐步成爲全區農業生產的骨幹和領頭人。

1.2.2現代農業技術不斷得到推廣應用,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農業害蟲非農藥防控技術的示範與推廣是現代生態農業的一大亮點。通過將殺蟲燈、防蟲網、性信息素、色板應用於蔬菜等作物害蟲防控,改變了農民大量使用農藥的種植習慣,是農業害蟲防控技術的一大突破。另外,以大棚、滴灌技術爲重點的設施農業,既增強了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又提高了農業產出水平。與此同時,隨着各級政府不斷加大以農田水利建設爲重點的涉農投入,一大批山、水、林、田及溝、渠、路、河道經過綜合維修和整治,農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抗災能力大大提高。1

.2.3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建設相結合,休閒農業發展步伐加快

全區規劃建成了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1個,其中申報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3個。農業龍頭企業蓬勃發展,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達25家,其中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通過各項管理體系認證的.有20家,其中ISO系列認證的有14家、HACCP認證的有5家。農業品牌化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有新突破,農產品品牌獲得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市著名商標12個;市級名牌稱號14個;完成有機食品申報3個、無公害農產品認定11個、無公害產地認定6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達到550hm2。與此同時,利用近郊和山水資源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都市農業園區、五星綠野農莊、三勤的白茶源、毛嶴生態村、洪塘的萬畝水果基地等農業企業,依託農業與旅遊相結合開發出了系列休閒農業項目,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2江北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工作思路

2.1發展模式根據江北區發展規劃和人多地少的現狀,未來江北區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建設,應以“促增收、求效益”爲立足點,可供選擇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

2.1.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生態農業模式一是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通過設施改良改造、土壤地力提高及引進新品種,充分利用大棚設施種植高效率的經濟作物,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二是開發冬季農業。積極利用冬閒田開發種植馬鈴薯、油菜等成本低、效益不錯的經濟作物,以及紫雲英等冬季綠肥,或種植黑麥草從事畜禽和魚類養殖,既可減少化肥用量,又可提高土壤地力;三是推廣科學輪作與套種技術。如藺草與晚稻相結合的免耕技術;利用果樹冬天落葉季節,增加種植草梅、蔬菜,增加收入;四是探索低產田改良技術。如利用徵用后土地的優質表土改良低產田,提高種植效益。

2.1.2農、林、牧、副、漁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規模養殖業的排泄物被稱爲“放錯了地方的寶貴資源”。當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的欠賬很多,一是工業和生活污水對河道的污染;二是畜禽養殖排泄物未及時處理造成的污染;三是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所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因此,樹立生態種養殖理念,通過建立生態農業園區等方法,開展立體、循環農業的示範園區建設,如稻鴨共育技術、稻田養魚、茭白田套養甲魚等。幫助農民更新觀念,促進規模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和傳統生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此外,政府要加大涉農投入,如發展對大江大河漁業資源的增殖放流,保障漁業資源生態循環和合理再生,改善水生態系統,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互利雙盈。

2.1.3休閒、觀光、旅遊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整合農耕文化底蘊和全區濃厚的人文歷史、區位優勢,通過深入挖潛,吸引更多的城裏人來體驗農耕文化、品農家菜、住農家屋,促進傳統意義的農業逐步向旅遊農業轉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如都市農業園區開展的草莓採摘、耕地出租、果樹認養、農家樂餐飲、田園住宿等模式,使農產品通過加工成爲農家菜;讓城市的居民參與勞動體驗農耕樂;並讓久居城市的人們充分享受農園風光;讓城市的孩子瞭解悠久的農業歷史和生產技術。農家樂的開展不僅有利於農業產業鏈的拉長,而且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給現代生態農業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帶來的附加值遠大於農業本身。

2.2工作思路

2.2.1規劃爲先,政策引導

農業部門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全區農業產業規劃,確定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區域、重點和導向,每年有重點安排資金和項目推進生態農業基礎設施等建設;宣傳、衛生、旅遊部門則根據歷史淵源和現狀開展農家樂的包裝推廣,培訓相關接待人員,不斷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2.2.2典型示範,科技支撐

生態農業的建設是項綜合性課題,首先,應通過示範點的創建積累工作經驗,旅遊、科技、環保、衛生等部門要積極支持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特別是要圍繞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農民增強生態農業意識,併成爲自覺的實踐者,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和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最後,要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及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加大科技、環保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2.2.3組織保障,重點突破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事,而且需要發改、環保、科技、旅遊、衛生部門等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只有凝聚各單位合力,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通過共同關注、積極參與,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和重點,爲全區實踐科學發展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