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思考論文

1生態農業的特點

生態農業發展思考論文

1.1生態農業是以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爲前提

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產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要以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組織爲原則進行生產;要以大力提高太陽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爲手段,促進各種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最終實現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提升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

1.2生態農業是以現代工業和高新科技爲基礎

生態農業是在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的前提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在充分發揮和利用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土壤肥力、持續增產、持續協調、持續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來實現農業發展的一種模式。

1.3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複合系統

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1.4生態農業是一個現代農業體系

生態農業通過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2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過量使用化學合成的物資

農業增產增收,一靠科學、二靠化肥、三靠農藥來保證。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污染了環境和產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結,不能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造成作物品質下降,生態環境嚴重退化。

2.2生態破壞現象較突出

一是農村大修大建損壞了天然植被,導致山體滑坡;二是農業綜合治理忽視了生態保護,導致田埂山坡“遍山紅”;三是大力發展經濟林木和經濟作物,破壞自然環境,如坡面雜草一掃而光等。

2.3廢異物處理技能有待提高

廢異物如垃圾、工業廢品、養殖場糞便殘渣等污染較重,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亟需處理。

2.4廢物處理資源化技術有待提高

當前,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生產新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技術體系不健全,使環境污染不僅將“小污”變爲“大污”,而且“小污”釀成“大害”。

3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3.1強化制度保障

(1)各級政府要把發展生態農業放在關係國計民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加以重視,要制定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2)政府部門應將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與城鎮化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與統籌城鄉發展規劃、農村新市鎮、農村城鎮化等建設規劃相配套,並制定本地區生態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和穩定性,指導並帶動生態農業快速推進、有序發展。

(3)政府部門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機制,制定土地流轉有效措施。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以村委會爲單位集中土地等農業生產要素資源,以租賃經營、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業規模開發、集約發展。

3.2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財政投入結構和方式,加大對生態農業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環境保護與監測等項目的投資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發展生態農業的專項資金,擴大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大對發展生態農業企業的扶持,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強化對生態農業發展進行考覈,對有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農技工作人員,政府部門可給予一定獎勵。

3.3改善生態環境

(1)改變過去的治理模式。過去對待破壞的生態環境實行先污染後治理,雖然自然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但自然生態恢復時間較長,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難以恢復。現在應從源頭上加以治理,杜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

(2)加強綜合治理。一要實施封山禁牧工程,實行封閉看管、專人管理,禁止人畜踐踏,使其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快速恢復;二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保護森林和植被。

3.4發展生態農業多種模式

“四位一體”模式,即是沼氣、豬禽舍、廁所、陽光溫室相結合的生態種養模式,即:“糧食———養豬———沼氣(糞便入池)———照明、煮飯———沼氣池廢棄物上田”生態循環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物質循環和生物多樣性原理,實現了農村種植業、養殖業、廢棄物的良性循環。這一循環,既實現了糧食作物就地消費,又實現了糧食作物所需肥料的就近取材;既增加了產量和收入,又減少了產品污染,也保護了環境,農業綜合效益得以普遍提高,這一成功典範完全可以在凌源市農村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