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論文

生態農業是在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科的技術和原理,進行科學的統計,把當代的科學技術和傳統的農業科學結合到一起,創建把農業種植生產、發展管理和環境保護治理有效的綜合起來的具有可實施性、效益較高的新型農業綜合體系,實現生活和生態上的有機統一,也是實現農業發展與水土資源及其環境之間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措施,特別應對我國人口數量龐大,人均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國情,我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農業是一種前景很好的發展形式。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論文

1.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

1980年,在寧夏舉辦的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中,生態農業的第一次被提了出來,目前爲止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我國著名的生態學家馬世俊先生開創了生態農業研究的先河,專注研究生態農業在各地的應用以及發展生態經濟帶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我國目前的'生態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基礎上進行優選,尊重大自然規律,考慮環境承載力,提倡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在經濟和社會利益、生態保護的互相協調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以發展爲核心的可持續發展;駱世明教授也是生態農業領域中有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提出了生態補償制度,通過生態品牌、生態旅遊發展生態農業,不僅保證了生態效益,還保證經濟效益。我國生態農業方面的發展不僅具有戰略性,同時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它在包含不同類型的生態經濟模式的同時,也包含了各種生態技術的發展模式。

2.常見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反映了生態農業的具體表現形式,生態農業的建立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腳踏實地的實踐,不斷的總結失敗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土地現狀、資源情況、氣候條件,在不同地區,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發展適當的生態農業模式,逐漸形成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生態農業技術,使我國的農業發展更上一層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1種養加功能複合模式

集種植、養殖、加工爲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需要依靠當地的農業資源,致力於發展植物種植、動物養殖、農產品的加工處理的綜合循環經濟模式,多方面進行擴展,推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

2.2立體式複合循環模式

集種植、蠶桑、養殖爲一體的立體式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依靠當地的農業資源和蠶桑資源,致力於發展植物的種植、桑蠶的養殖,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將動植物的生產和資源的利用有效的結合起來,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2.3以秸稈爲紐帶的循環模式

把秸稈作爲整個循環的紐帶,綜合利用秸稈飼料、秸稈燃料,以種植農作物、養殖動物作爲主體,構建“秸稈、燃料、用戶”“秸稈、飼料、養殖”的循環模式,使農業循環得到更好的發展。

2.4以畜禽糞便爲紐帶的循環模式

集動物糞便燃料、糞便化肥爲一體的綜合利用,利用畜禽糞便池產生沼氣,結合各種設施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術、畜禽的合理養殖技術,構建“畜禽糞便沼氣池肥料植物”“畜禽糞便沼氣池燃料用戶”的產業循環鏈,使當地的養殖產業和種植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2.5創意型農業循環發展經濟模式

把農業資源作爲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通過核心的文化、新穎的創意、良好的產業融合,把農業和文化、生活、生產、產品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將現代農業昇華爲具有更高度融合度的新型業態,同時剔除傳統農業中對環境保護不利的技術手段,把以生產功能爲主的傳統農業模式轉變成爲集生產、生活、產品和文化功能爲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模式,使未來的農業發展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