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對策建議論文

1發展生態農業優勢分析

生態農業發展對策建議論文

由於一直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三農”工作,農業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快速發展。爲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基礎條件。

1.1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菏澤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8.33萬hm2,其中糧食作物63.47萬hm2,瓜菜等高效經濟作物64.86萬hm2,糧經作物面積比例達到49.5:50.5。飼草作物突破1.33萬hm2,三元種植結構初步形成。菏澤市有林地發展到19萬hm2,農田林網72.13萬hm2,林木覆蓋率達到33.2%,居全省第一位;大牲畜存欄量82萬頭,羊存欄800萬隻,豬存欄267.5萬頭,禽存欄3244萬隻;“上糧下漁”、植藕面積分別達到2萬hm2和2.13萬hm2。

1.2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

菏澤市優質小麥達到32.67萬hm2,佔小麥面積的88%;優質抗蟲棉面積達到100%;優質花生面積達到90%以上;優質瓜菜面積進一步擴大,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1.3農產品質量逐步提高

菏澤市建立了一批農業標準化示範企業和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發展迅速,無公害農產品達到54個、生產基地發展到6萬hm2以上。

1.4區域佈局更趨合理

按照“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原則、菏澤市形成了集中連片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優質小麥專業生產鄉鎮達到83個,優質棉花25個、花生23個、西瓜18個、蔬菜62個、食用菌8個、蠶桑10個、中藥材6個、花卉5個、杞條3個。菏澤市10大類農作物生產基地面積達到53.33萬hm2以上。

1.5農業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

菏澤市複種指數達到186%,基地農作物基本實現了良種化;農作物反季節、保護地栽培面積超過30萬hm2。農業標準化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逐步被廣大農民接受,一批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1.6農業品牌數量明顯增多

有4個縣區、10個單位的14種蔬菜產品獲准進入北京五大農貿市場。許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生產優勢的農產品有了自己的品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已有33家單位的49種產品在我省獲准使用無公害標誌,鉅野縣棉花標準化示範區被列爲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區;定陶縣杜堂鄉無公害大棚蔬菜示範區被列爲省級標準化示範區。

2發展生態農業劣勢分析

菏澤市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比重高,人口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需求增加,使農業資源的承載力日趨接近極限,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2.1農業資源日益緊張,發展瓶頸亟待突破

從耕地資源來看,農業用地日益受到工業、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的挑戰,耕地減少趨勢令人擔憂。在耕地資源數量減少的同時,質量下降給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威脅也日趨明顯。從水資源來看,大大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m3的臨界值,不可避免地使農業用水短缺的問題更加突出,成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2.2環境污染威脅嚴重,生態惡化保障乏力

農業環境污染有增無減,工業“三廢”污染向農村蔓延的趨勢沒有得到全面遏制,特別是技術相對落後、治理難度大的工業日益成爲農村最直接、最嚴重的污染源向農村轉移的現象時有發生。爲單純提高農產品產量,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帶來的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導致土層變薄,肥力降低等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

2.3社會環境條件弱化,投資機制不盡合理

突出表現爲,目前農業投入機制不健全,投入水平偏低,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改善生產、流通條件,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提高科技含量等需要大量增加農業投入極不適應。以工業積累反哺農業的機制遠未形成。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業基建投資比重仍然較低。農業投入不足,使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重重困難。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受到嚴重的資金制約。二是農業科研後勁乏力,成果推廣率不高,農業可持續發展缺乏動力和源泉。農業科研“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需求極不適應。

2.4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

菏澤地處中緯度季風氣候區,由於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歷史上旱、澇、鹽鹼和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產量低而不穩。近40多年來,經過不斷的治理和開發,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程度有所減輕,但隱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一是旱澇災害潛在威脅依然較大,尤以春旱夏澇最爲嚴重,且在年內交替出現,是我國旱澇災害最爲嚴重的地區之一;二是鹽、鹼、風沙等低產土壤面積較大,治理改造任務仍比較艱鉅。

3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考

筆者認爲,要發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必須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借鑑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以促進農業效益的提高爲目標,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衛生水平爲重點,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培置和壯大、提升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加快建設質量型高效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

3.1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經營

重點圍繞畜牧、林業、果蔬花卉三大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引導工商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增強其在科技開發、深度加工、市場競爭中對農戶的帶動能力,促進農產品產、加、銷各個環節的增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立統一規範的農產品標準體系、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菏澤市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

3.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集中力量搞好黃河大堤加固、鄄城水庫、東魚河北支南支、鄄鄆河疏浚等水利工程,實行小型水利設施的拍賣、租賃,優化配置水利資源;提高農業機械的現代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加大村鎮公路建設力度,使通油路的行政村達到90%以上,力爭三年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通客車。

3.3以養殖業爲中心,推廣生態農業模式

發展休閒農業,拓寬農業的發展空間。把農業與休閒、娛樂、旅遊、餐飲等行業結合,提高農業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結合實際,推廣牧—漁綜合經營型、牧—漁—工—商綜合經營型、農—牧—漁多元綜合經營型、農—林—牧—魚—工—副結合型生態農業模式,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3.4依靠規模效應,推動基地建設

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按照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原則,集中投入,儘快形成起主導作用的區域性支柱產業和成長性強的產業羣。在壯大、提升主導產業基地規模的同時,注意因勢利導,把糧棉油和名、特、優、新、稀農產品基地建設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結合起來,同壯大、提升主導產業、建設龍頭企業結合起來。

3.5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使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着眼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本着產量、質量、效益兼顧的原則,加大科研力度,儘快在育種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上實現突破。二是大力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轉變推廣方式,通過創辦服務示範基地、建立科技示範園、組織技術承包和技術開發等形式、提高實用技術的覆蓋率和到位率。加強農業推廣隊伍和體系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3.6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採取遠程教育、短期培訓、科技下鄉和綠證教育等形式、搞好農民教育培訓、特別是重點搞好新世紀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