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對消費文化的影響論文

摘要:文章闡述了消費文化的含義,分析了具體的科學或技術對消費文化的影響。

科技進步對消費文化的影響論文

關鍵詞:科技進步 消費文化 影響

隨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消費文化已成爲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不同學科的學者紛紛從各自的學術背景切入消費文化研究。科技不斷進步對消費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方面出現的問題也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

消費文化的含義

消費進入文化視域形成了消費社會所特有的文化類型:消費文化。1994年,《消費經濟》雜誌組織專門的消費文化討論,引起廣泛社會反響。此後,國內學者對消費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觀點可概括爲三類:其一,從廣義的文化概念出發,認爲消費文化是“文化在人類消費活動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體現的‘全部社會傳統,即全部知識和習俗的總和’”。其二,強調消費文化是人們消費活動中的價值取向與價值規範。其三,認爲消費文化即消費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這三種理解完全不同。第一種意義上的消費文化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消費文化,它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概念基礎上延伸而得的。第二個定義只強調了消費文化的觀念層面,後把規範層面和器物層面的消費文化略而不談,所以,是一個不完整的或者抓重點的定義。第三個定義把消費主義思潮與消費文化相混淆,把極端的消費思潮當作消費文化,把特殊的文化思想等同於一般的文化觀念,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是在特殊語境下使用則是可以的。

消費文化的外延也有不同的分法。譬如有學者說,消費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消費文化”是消費物質文化和消費精神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消費文化”包括消費哲學、消費價值取向、消費道德、消費行爲、消費品味、消費審美、消費心理等,這是人們在消費實踐中形成的反映消費特點和理解的觀念形態的總和。[1]此外,消費文化的外延可以按照社會生活子系統來劃分,包括飲食文化、醫藥文化、衣着服飾文化、住宅建築文化、體育文化、娛樂文化、表演文化和旅遊文化等等。

具體的科學或技術對消費文化的影響

科技進步同時也促進了以休閒、消費和享受等爲主題的文化工業的空前繁榮。早期的批判理論家馬爾庫塞就認爲,作爲控制的新形式,科學技術的控制主要體現在文化工業上,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馬爾庫塞詳細地闡述了這種思想。他認爲,由於出版複製技術的高度發達,文化工業出現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通過文化工業生產的大衆文化對廣大民衆實現統治,大衆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也是一種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廣大民衆沉湎於一種“虛假的滿足”之中,從而淪爲“文化奴隸”,喪失了對現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學技術同意識形態一樣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統治人和奴役人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就是一種意識形態。一方面,文化再生產表現爲工業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領域的自主性和多樣性,文化的人文意義和價值喪失,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一般商品地生產已沒有什麼區別,文化工業產品由於技術的可複製性,已經從根本上消除了藝術作品的個人風格,一切作品皆淪爲商品,文化已經不能成爲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卻是專家文化與日常生活實踐的脫離所造成的文化貧困化。“思想的運動停留在作爲理性之界限的柵欄之內”,人的'精神內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個性,是區;失去了對社會系統控制與操縱的內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爲“工業文明的奴隸”。爲什麼到了晚期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擴張導致了這樣的後果呢?哈貝馬斯認爲,關鍵是科學技術,特別技術是按照目的論行動的模式來運行,所追求和實現的目標是目的的合理性,技術執行着意識形態的功能。自然的統治,而作爲意識形態它們實現了對人的統治。

法蘭克福學派認爲大衆文化消費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動失去了爲人們提供娛樂和消遣、給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樂變的無聊和無趣。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決定着娛樂商品的生產,控制規劃着文化消費者的需要,成爲支配人的閒暇時間與“幸福”的力量。

辯證法認爲,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我們要掌握他們的度,學會趨利避害。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使勞動與消費產生了分離,人們有更多的閒暇時間,收入也愈來愈高,我們進入普遍有錢有閒的社會,這些不斷的改變着人們的信念和消費價值觀。然而,這種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價值觀又反過來指導人們處理經驗、調節對現實的看法,甚至還會改變人們對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們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學的素質爲前提的休閒型消費觀,以尋求生活的真正樂趣、體現生命中潛存的自我意識爲前提的文化型消費觀。我們要關注民衆的日常文化生活極其實踐意義,爲建立公共文化空間和提升大衆文化品位、爲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供多種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消費不僅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更多的是體現在滿足人的發展和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要,用於體驗、審美、運動、健康等方面的消費也在相當程度上被接受、被實踐。比如旅遊是現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進經濟的繁榮,又加強了文化的傳播。于光遠老先生說:旅遊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2]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不斷衍生的社會文化以及各種文明的價值觀一直在推動人們的消費觀念。使人們爲了更好的生活去發明和改進技術來滿足物質和精神需求,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消費是科學技術的基本動因和最終目的,科學技術必須以消費爲基礎,不能只從生產者的角度來制定科技政策;還應該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或者第三者的立場上,通過建設消費文化、提高消費者素質、創造消費能力等方面,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技的進步與消費文化的健康發展相一致。

參考文獻:

[1]肖浩輝,加強消費文化研究提高消費文明.《費經濟》1994年第6期.

[2]于光遠、馬惠娣,《于光遠馬惠娣十年對話》. 重慶出版社. 2008年版,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