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論文

一、引言

論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論文

全面小康社會後,我國國際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根本性標誌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具體有以下幾項表現: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人民幣;第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人民幣;第三:恩格爾係數降到35%;第四: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0平方米;第五:城鎮化率達到56%;第六: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達到20%;第七:大學入學率達到25%;第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達到95%。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仍將始終遵循社會主義國家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向高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邁進。那麼未來實現經濟增長的路徑

二、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關於經濟增長的源泉和決定因素的理論很多,以下主要通過其中三個理論加以說明:1.以哈德羅-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爲代表的資本決定論,該理論認爲,經濟增長的關鍵是資本積累,主要內容是指在資本-產出比率不變的條件下,經濟增長取決於儲蓄率。2.以索羅經濟增長模型爲代表的技術決定論,該理論認爲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的程度。

這兩個理論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單強調資本積累的哈德羅-多馬模型已經不起實踐的考驗。索羅模型雖強調科技進步的巨大作用,但它把科技進步當作外生的,對經濟的作用只是暫時的增長,並非持續的增長。3.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作爲20世紀80年代的新增長理論對傳統經濟增長理論進行重新思考,把經濟增長的源泉科技進步即技術進步內生化,彌補了索羅經濟增長模型把技術進步當做外生因素的缺陷,並指出技術進步中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對經濟的持續增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理論對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收益遞減和規模收益不變的假設也做了完善,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作爲經濟增長的源泉通過積極的外部效應機制遏制了要素收益遞減和規模收益遞減,不僅使自身能夠形成遞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資資本和勞動的要素投入也產生遞增收益,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保證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發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雖然會導致產量的增長即經濟增長,但經濟要實現長期、持續和高速的增長不能只依靠簡單的生產要素投入,要摒棄粗放的生產方式,採取集約的擴大再生產方式,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爲技術進步不僅帶來產出的增長,而且可以通過外部效應,提高勞動力、自然要素和物質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消除這些要素同收益遞減的聯繫,且帶來遞增的規模收益。各國之間經濟增長率和收入水平的差異主要就是源於各國知識和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不同,所以未來發展經濟最重要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增加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積累。

三、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近幾年,國家統計局同有關部門開展了科技進步定量測算辦法的研究工作,推出了一套測算辦法,即以增長速度方程和柯佈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相結合的方法,具體計算公式爲:EA=Y-αK-βLY×100%%其中EA爲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Y爲產出的.平均增長速度K爲資本的平均增長速度,L爲勞動力的平均增長速度α爲資本的產出彈性,即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加1%,產出增加α%β爲勞動的產出彈性,即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增加1%,產出增加β%Y、K、L均可由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查找並計算而得(本文按下一年數據減上一年數據,再除以上一年數據而得,其中資本主要指固定資本,勞動主要指從業人員。)α、β可由Y的變化率除以各自變化率計算而得。從2005年至2013年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總體來說是下降的,勞動力產出彈性也是下降的,而資本呈現先遞增後遞減的走勢。以2009年爲例,科技進步貢獻率爲負,此時主要貢獻的應爲資本,該年資本增長速度高達21.8。我國在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後,對經濟做出主要貢獻的是資本,其次是技術進步,且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所做的貢獻是穩定的,但由於資源能源的稀缺以及環境的日益惡化,隨着經濟與環境兩手抓的意識越來越強,那麼在未來對經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的定是技術進步。

四、小結

通過本文以上對兩者之間的分析,並結合本國實際國情,得出以下幾點認識。首先,隨着全面小康,經濟全球化,網絡現代化,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傾向於科技的競爭,德國關於“工業4.0智能工廠”的戰略和美國的“依託硅谷模式搶佔軟件技術優勢,發展先進生產方式”的工業4.0的挑戰,都證實了科技進步的重要性。我國在製造業方面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以東北三省爲例,作爲老工業基地,傳統制造業失去了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經濟萎靡不振,面臨轉型壓力,這個過程需要科技進步,完成轉型。完成轉型之後,我個人認爲技術進步隨之只會更加重要,只有技術進步提高要素利用率,纔能有力的刺激經濟增長。其次,要想邁進發達國家之列,要注意產業結構的調整,合理安排各產業佔比,要注意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將會出現更多的智能機器人進入該產業,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我們人類將從事更加高智能的工作,提高生產率,那麼這就需要較多地依託智能互聯網,軟件的開發,站在科技進步制高點才能實現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

最後,科技創新能提高要素利用率,引導生產要素在各部門之間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是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轉型的源泉動力。因而,創造良好的軟環境是吸引科研人才、高端企業,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科研機構和高校是國家軟實力建設所需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和科技創新基地。我國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引進高科技產業企業,彙集科技人才,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彙集同類產業資本,要把產業資本和科技人力資源緊密結合起來,豐富完善載體功能,增強自身要素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