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淺析論文

一、瞭解中學語文教育的性質與目標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淺析論文

語文作爲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儼然成爲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既然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還有就是具有工具性和實用性。小學的語文教育相當於給學生灌入一種思想,是打基礎的階段,而中學階段的語文就要深化到理解和創造的程度。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語文學科的特性,分析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語文改革的要求規定目標有以下幾點:

(1)傳授知識。

老師的作用之一就是傳授,中學的學習不單單是小學對拼音和識字的要求,還要求能夠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知識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提升。

(2)培養能力。

數學等其他邏輯性的學科可以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語文等人文性的學科也可以培養我們的交際和閱讀能力。經過中學階段的教育之後,學生要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學會用多種閱讀方式來理解、分析經典文學,得出自己的見解。

(3)發展智力。

中學是一個心智和神智逐漸發展成熟的階段,語文課堂也充斥着思維因子,思緒的火花也在不斷碰撞着,我們會思考魯迅在寫《孔乙己》時的社會背景,我們會揣摩沈從文創作《邊城》時的複雜心理,這都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心智。

二、語文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1)高舉改革旗號,但是“實至名未歸”。

改革的風吹向了全國各地,不少地方爲了跟風實踐,就草率地做一些改革方案跟隨大軍的隊伍,但是實際上卻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反而讓整個教學系統看起來更加混亂,老師和學生也都模模糊糊,不知道該怎麼辦。

(2)課堂依舊單向傳輸,師生缺乏溝通。

大多數教師依舊是從教材、教參出發來進行備課,很少考慮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時常出現:當老師自認爲講解分析很清楚的時候,學生卻不知所云、鴉雀無聲。

(3)傳統教育形式下的教學評價是一座大山,難以移動。

衆所周知,學校的考試機制和社會優勝劣汰的原則不一樣,甚至存在着本質的差異。在學校中,人們的目光都盯在學生課程的成績上,課程成績好,就是優秀生,身上就充滿了光環,德智體美樣樣發展。但是事實上社會上並不再需要這樣的人了,因此就出現了一部分學生在脫離了考試機制後感到沒有信心,在走向社會後沒有辦法給自己準確定位。

三、明確改革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面對國內外紛繁複雜的環境,知識的掌握成爲人才培養的重要議題,語文課程作爲義務教育最基礎也最持久的課程,改革的進程必須進行,這也是形勢所趨。所以,在如今時代飛速發展的形勢下,從戰略發展的眼光來看,進行教育改革是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都身處這個大時代的環境下,接受的事物都很新鮮,學生更是有着新鮮的思維和想法,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就比較強,所以,如果課堂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就會被學生所嫌棄,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也就不會集中。衆所周知,學生不喜歡這門課程,漸漸地就會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要真是到了那一步的話,我們再去挽回就來不及了。四、研究進行教育改革的方法

(1)以興趣爲主,利用多種手段讓課堂變得有趣。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大家的注意。語文有着龐大的體系,以語文爲中心可以延伸拓展很多跨學科的知識。要進行教育改革,就要先讓學生覺得課堂有意思,這樣才能使他們專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利用網上資源進行相關知識的搜索,這些都有助於增大課堂容量,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儘量做到求新求奇。

(2)多注重課外語文的積累與記憶。

語文學習無外乎積累與記憶,但不單單是指課內的內容,語文是一個多彩的富有魅力的世界,可是有些老師過於注重教學目標和成績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讓學生在課外多做一些積累與記憶。語文,既是一種文化,又是一種文學。文化需要傳承,文學需要賞析。它的存在爲大千世界添了一筆色彩,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學習它,傳承它。而如何讓學生學好語文,則是中學教師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