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優質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論文

課堂教學論文:構建優質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構建優質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論文

王宗軍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使學生的素質獲得全面發展,就要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而優質高效的課堂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教學環境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才能達成的,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可能實現。

【關鍵詞】課堂教學 優質高效 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着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作爲教學主陣地的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全面發展呢?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爲學生構建一個優質高效的課堂。任何一堂課都離不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這四個因素,下面,筆者就從這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應以學定教,策略恰當

傳統的課堂,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參與程度很不夠。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求教師轉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採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策略實施教學。

l.善用激勵和賞識

課堂上,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時教師切不可諷刺挖苦打消學生的求知慾望,要適時激勵。激勵性語言猶如催人奮進的號角,能鼓舞人心,增強自信。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作主張的機會,允許小學生講錯,做錯,教師要有寬容的心態,鼓勵和引異,挖掘他們言行中合理的部份,然後再從事實和道理上引導他們摒棄不正確的東西。比如“彆着急,再想想,你會想起來的”、“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說得更具體一些嗎?”這些語言會讓學生放下顧慮,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同時,教師要賞識學生,不用一把尺子度量學生。賞識學生,就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善待學生。要賞識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賞識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賞識每一位學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賞識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2.方法靈活,手段適當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工作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恰當的教法。該講解的要講解,該演示的要演示,該操作的要操作……教學方法還應該是可以進行調節控制的教學活動方式,因爲教學活動必將隨教師、學生、時間、地點等可變因素而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材、教師與新科技信息等之間的多種矛盾,需要進行靈活的調節控制,使教學朝着有利的方向發展,這表明教學方法是動態的、發展的,不是僵化的。

爲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性教具、錄像等來輔助教學,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但不能畫蛇添足,有些課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只是爲了用而用,起不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那就沒必要使用。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現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是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樂於合作、敢於質疑,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

1.充滿興趣,積極探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以在上課伊始利用故事情境、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疑問併爲尋求問題的答案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

2.樂於合作,共同進步

合作學習理論表明:生生對話是教學系統中極具潛力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對於一個人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合作完成,在小團體內分工協作,各顯其能。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或班內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3.體驗過程,掌握方法

教是爲了不教,課堂上,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把現成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讓他們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展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挑戰權威,敢於質疑

學習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學習行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感受和體驗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教材甚至是教師的質疑精神,沒有質疑,就沒有進步。

三、教學內容應適當拓展,科學開發

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可見,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趨於多元化,教學需要新的活力。教材是課堂教學中的文本依託,是教和學之間的紐帶。絕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都是以本爲本,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合理開發課程資源,往小的方面說,一節課、一個知識點,只要有必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學科的特點,適當拓展教學資源,這樣學生不僅能學到書本上的知識,也能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比如:教學小學語文中的《清明節的由來》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蒐集資料,瞭解清明節的來歷,課上滲透一些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課後讓學生辦一期和傳統節日有關的手抄報。這樣,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環境應服務於教學活動

鬆軟適度的'土壤有利於種子的萌發,寬鬆的環境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教學環境應該包括人際環境和物質環境。所謂人際環境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物質環境是指教室的佈置。

課堂上要營造寬鬆、融洽的教學氛圍,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以平等的身份參與交流協商,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所以,教師上課時要精神飽滿,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允許學生犯錯,對出錯的學生不訓斥、不呵斥,引導其找到錯誤的根源。放下“師道尊嚴”,和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暢所欲言。所以師生之間應是一種蘊含教育性的相互之間的傾訴和言說,是表達與欣賞,是信任與讚許,是傾訴與激勵,沒有居高臨下,也沒有戰戰兢兢。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樂於交流、認證傾聽、良性競爭、共同進步的精神氛圍,沒有諷刺挖苦,也沒有嘲笑與冷漠。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室裏的物品的佈置進行獨具匠心的安排。或是根據需要可以將課堂“搬”到特定的地方進行上課,比如教學《長度的測量》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操場、花壇等地方,開展教學活動,這些都能提升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實現課堂教學優質高效,不僅要看教師教,還要看學生學,同時還離不開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及教學環境的輔助作用,只有將四者有機結合,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傅建明:新課程:挑戰與機遇,當代教育科學2003(8)

2洪春幸:新教材新課堂新策略,小學語文教學2003(1)

(作者單位:271603山東省肥城市安臨站鎮東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