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爲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爲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先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裏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爲“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爲:

1、誦讀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 課堂導入

因爲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爲: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爲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二)賞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爲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於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爲。

2、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爲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爲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三)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爲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四)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五)佈置作業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法建議

1.理解課文內容,對於古文內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通讀、讀熟,達到背誦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內容。具體說,理解課文內容,可分爲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掃清語言障礙,把文章讀順暢,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線索,理清結構,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語句,想像故事的發展過程;第三步,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如:漁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還是無意?漁人何以敢入洞?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爲什麼“皆嘆惋”?既然漁人出來時“處處志之”。爲何後又找不到?等等,通過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聯繫作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是如何在文中體現出來的,並認識作者的理想的意義和侷限性。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十分準確精練,用詞精析。不少句子簡潔而又內容豐富,要仔細體會其中蘊含的內容。如山裏人問漁人從何而來,詩人沒有重複漁人進桃花源的經過,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像這樣的例子不少。要通過閱讀,聯繫上下文,細細體會用詞的精到。如寫桃花源人見到漁人後,僅用“乃大驚”三字,就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類似的例子也有不少,當通過品讀,細細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實詞和省略句式,對於實詞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徑仍然是閱讀,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誦讀。這樣,要不了幾個反覆,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進行分類歸納整理,進行專項練習,如分古今詞義變化、多義詞等類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儼然阡陌鬢邑詣驥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詞彙的特點。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

(3)一詞多義:舍、尋;

(4)辨析同義詞:悉、並、具、鹹、皆;

(5)句式:省略句。

3.瞭解文學家陶淵明。

能力目標

1.藉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2.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教學方法——在熟讀的基礎上覆述

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複述。創造性的複述,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用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使得故事更加豐腴——用這種複述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能課文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這兩種複述方法也可以結合起來。

課文的結構層次

作者寫桃源境界並不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而是幽深奧祕,迂迴曲折。開始寫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兩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寬多長;在林盡水絕之處,有一座大山,擋住去路,人世間好像到了盡頭。再仔細一看,山有一小口,鑽入洞內,剛剛能通過一人,走數十步,忽然開朗起來。作者所寫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個無人區,十分潔淨、清新、美好,它隔斷了現實社會喧囂污穢的生活,爲桃源的隱蔽幽深作了過渡性的描寫;同時,爲讀者進入桃源境內造成心理上的準備,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進入桃源後,作者的描寫也極有層次:先寫田園風光,遼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縱橫的田間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陰的桑竹;然後再寫桃源人民的服飾、勞動、情操、意趣。從遠到近,從田園風光到社會人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同時。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寫出漁人的行進過程,一會兒水路,坐船逆水;一會兒山路,鑽洞爬山。當乘船沿溪走得忘了遠近時,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轉,就把讀者帶到一個美麗靜謐的桃花仙境;再當漁人鑽進漆黑狹窄的洞內,感到絕望疑懼時,作者以“豁然開朗”的神來之筆,又把你帶到一個開闊、恬靜、優美的田園樂土,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這種跌宕起伏的筆觸,使讀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隨之驟變:當你進入桃花林時,它使你“喜”;當你走到水窮路絕的隘口時,它使你“疑”;當你鑽入桃源見到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時,它使你“驚”;當你再想去尋訪這個境界時,它使你“迷”。這一喜、一疑、一驚、一迷的種種複雜情感變化,正是作品所產生的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力量。

《桃花源記》可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作品一開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你非跟着漁人這個導遊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至“不足爲外人道也”,寫漁人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劉裕弒君篡位暴行的不滿,並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的主體和核心。作者是通過形象的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來打動讀者心靈的。第三部分,從“既出”至末句,寫漁人離開桃源後,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可得其路徑的種種情景。以此作結,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祕的色彩。這結尾,也可能是暗示讀者:這美好的境界在現實中是並不存在的。

課文內容概述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麼樣?“忽逢桃花林”,爲之一喜(一折)。接着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麼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又爲之生疑(二折)。接着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裏邊有什麼,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爲之一驚(三折)。接着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後對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爲之遺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爲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語言夠精練的了。

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陶淵明(約365~427年),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現實,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他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這篇文章寫於421年,即南朝劉裕弒君纂位第二年。陶淵明對劉裕政權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文言知識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的詞語之後,作爲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 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簡介作者(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儼然、鮮美。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一)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儼然( ) 阡陌( ) 垂髫( )

諧太守( ) 邑人( ) 劉子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斜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②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漢,無論 魏晉:⑤諧太守,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 )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 )

比喻無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 )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爲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八、推薦作業。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爲文中寫得好的語句。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1. 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爲什麼?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 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祥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爲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啓發。

①.景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懸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說明:應啓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繫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 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略)。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推薦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級上《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 精煉的語言。

3、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教學設想】

1、學生接觸這篇文章之前,已接觸過一些文言文。本文除個別比較生僻的字詞及古今異義的詞語外,不少文言虛詞、實詞和句式,學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勵學生自學,教師從旁啓發點撥,宜加強誦讀練習,增進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性認識,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學生粗通內容大意後可安排創造性的複述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的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後作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終於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作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3、學生細讀課文,筆譯全文。

這一教學步驟應達到三個目的:

⑴ 培養學生細看註釋,獨立理解課文的習慣;

⑵ 準確理解全篇字詞句段;

⑶ 基本搞清本文的線索及記敘順序。

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時,教師只要將重點詞語提示學生注意掌握就行了,點撥要儘可能少,以免妨礙學生獨立鑽研習慣的養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說就不能準確理語,教師才相機點撥。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問所從來”,即“問從何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作連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挑花源時走的路。“詣太守”,“詣”,即“到……去”,這裏揭謁見。

〖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體會全文的思路。

教師收學生筆譯練習,抽閱上中下三檔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課開始時適當講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之處,;糾正錯誤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注音並釋詞。

阡陌( ) 髫( )恰

詣( ) 驥( )津( )

2、講評筆譯練習,糾正主要錯誤。

3、指名朗讀課文。

4、要求學生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根據課文的基本情節,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具體完整地複述。教師據此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5、分析課文:

⑴ 提問: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可分爲幾部分?

明確要點: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按照發現樹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順序,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爲經過。

第二部分(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以後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藉此寄託社會理想。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⑵ 提問:課文開頭和結尾都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要點:文章如何寫,是由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決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所以中間部分寫得詳細,無論是寫村落的概貌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動人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地,如見其人。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略。

⑶ 提問:我們應怎樣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明確要點: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亂頻仍、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裏,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於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憧憬着了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願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的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藉此寄託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6、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記誦的方法,首先是逐段邊讀邊背,然後讀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後,再深入體會地讀若干遍。這樣就會在較長時間內不遺忘。要教給學生按課文的線索和順序來記誦課文,找出能想起前後內容的詞語作爲支撐句,使之形成一個幫助記憶的鏈條。如:

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雲先世→問今是何世一停數,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未果 →無問津者

〖佈置作業〗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⑴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⑵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⑷ 芳草鮮美。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⑴ 便舍船,從口入。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⑵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⑶ 見漁人,乃大驚。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⑷ 尋向所志。

尋病終。

3、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