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真題及答案解析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高考語文閱讀真題及答案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文學中有歷史。當今歷史學家大都認爲,沒有什麼文獻資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學作品,即如佛經、道藏、信札、家譜、賬本、碑銘等也無一不是,而且隨着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史料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從“三言二拍”裏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實面貌,這對於研究社會史的人幾乎是一個常識。陳寅恪以詩證史,也爲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範圍並非如此寬泛,文學作品在大多數史學家眼裏也並非史料,有些文獻到底屬於文學還是史學,一兩千年來都沒有一致的看法。神話傳說就是如此,其中相當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經》。

神話傳說是文學,史前時代,無文字可徵,只有傳說,暫當歷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實,但“炎皇子孫”已經成爲口頭語,甚至成爲歷史共識。新的傳說還會不斷產生,能否成史頗爲可疑,但以神話傳說研究歷史,卻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歷史上,《山海經》究竟應歸於文學還是史學,曾是死結。王國維《古史新證》說“而疑古之過,乃並堯、舜、禹之人物而變疑之,其於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於在於史材料未嘗爲充分之處理也。”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文獻。在《漢書〃藝文志》裏,《山海經》列於數術類。此後該書在目錄學裏的角色轉換過幾次,《隋書〃經籍志》將《山海經》列於史部地理類,也就是將它看成史書了。

歷史是講真實的,《山海經》一般被視爲荒誕不經,連司馬遷寫《史記》都不敢採用。雖然《山海經》裏平實的山川地理內容應歸於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卻顯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編《四庫全書》,言其“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小說之祖耳”,將其改列於子部小說家類。這個死結直到“五四”以後才大致解開。解開的途徑有二:一是將《山海經》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於一人一時之書,神話歸神話,歷史歸歷史;二是神話中也有歷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證史或補史。分而治之者,以爲《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是比較雅正的部分,譚其驤就寫了《<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一文,分析《山經》寫作時的地理知識水平。將歷史成分發掘出來的,自然以王國維用《山海經》來印證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爲最明顯的例子。

上面說的是介於文學與史學之間的文獻,至於純粹的文藝作品,當然也能從中發掘史料。但發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個作品當成真史就很可慮了。《紅樓夢》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歷史現實沒有錯,可是如果過分坐實到具體歷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鑿了。戲說之類當然是文學,但讀者觀衆往往誤以爲是歷史。如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張誠、徐日昇當時擔任與俄國談判的翻譯,工作是以拉丁語作爲中介的,而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他們說的卻是俄語,觀衆看到這個情節時被誤導也就難以避免了。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當今歷史學界,歷史學家的研究領域不斷地擴展,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有可能成爲他們研究歷

史的資料。

B.古代的史學家選取史料的範圍比較狹窄,他們並未廣泛採用“以詩證史”或將小說用於社會歷史研究

之類的方法。

C.王國維在《古今新證》中認爲,有些歷史學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會“疑古”,懷疑堯、舜、

禹等人物的真實性。

D.歷史學者對《山海經》有不同認知,《隋書·經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視爲史書,王國維則把它作

爲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很多人認爲《山海經》的記載荒唐誇張,與真實的歷史差別較大,司馬遷也持這種觀點,因此《史

記》並不採用《山海經》。

B.《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爲,《山海經》所記的神話傳說並無真實可言,不宜歸入史部,而應列入子

部小說家類。

C.譚其驤和王國維利用《山海經》研究歷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將神話和歷史分而治之,後者則從神

話中發掘史料。

D.電視劇《康熙王朝》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虛構,其中部分情節與歷史事實有出入,不能從

這類作品中發掘史料。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也會產生新的傳說,這些傳說將來會不會成爲研究這個時代的史

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爲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爲這些作品在史學和

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

C.在歷史研究中,當代學者會把文學作品作爲史料看待,在他們看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

藝術手法差異並不重要。

D.文學作品能否成爲史料,取決於歷史學家的眼光,而歷史學家對文學與史學關係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當時的學術背景。

【答案】

1.C

2.D

3.B

二、古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4~7題。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費宏爲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爲簡,自珪數有執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爲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聖旨並。珪佯不知,執奏:“孰爲大慶法王?敢與至尊並書,大不敬。”詔勿問,田亦竟止。珪居閒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於諸閹...

間,冀去珪。流寇擾河南,太監陸誾謀督師,下廷議,莫敢先發。珪厲聲曰:“師老民疲,賊日熾,以冒功者多,僨事者漏罰,失將士心。先所遣已無功,可復遣耶?今賊橫行郊圻肘腋間,民囂然思亂,禍旦夕及宗社。吾儕死不償責,諸公安得首鼠兩端。”由是議罷。疏上,竟遣誾,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張羽奏雲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爲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請卹典。撫、按以爲言,詔廕其子中書舍人。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諡文毅。

(節選自《明史〃傅珪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B.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

歷吏部左/右侍郎/

C.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D.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