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閱讀的答案

《晏子使楚》閱讀的答案1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爲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於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①更道②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爲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③,張袂④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爲無人?”王曰:“然則何爲使予?”晏子對曰:“齊使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使楚》閱讀的答案

注:①儐者:接引賓客的人;②更道:改變道路;③閭:古代二十五家爲一閭;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1.解釋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詞語。

①爲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延:()

②今臣使楚;使:()

③晏子對曰;對:()

④比肩接踵而在;比:()

2.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義用法分類。

①晏子使楚:()

②使狗國者從狗門入:()

③使子爲使:()

④齊使使各有所主:()

⑤使使賢主:()

⑥何爲使子:()

3.翻譯以下幾句。

①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爲無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賢者,使使賢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對楚王的戲弄,晏子是怎樣回擊的?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請

②出使

③回答

④並、挨

2.①②(出使)/③⑤⑥(讓、派)/④(使者)

3.①張開衣袖就形成濃陰,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並肩,腳跟挨腳跟,憑什麼說沒人?

②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讓他們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4.“略”。(以上主觀題意對即可)

《晏子使楚》閱讀的答案2

晏子使楚閱讀的原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正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閱讀的答案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①齊之習辭者也(善於) ②今方來(正要) ③何坐(犯罪)

④縛者曷爲者也(同何,什麼) ⑤齊人固善盜乎(本來) ⑥非所與熙也(同嬉,開玩笑)

2、翻譯文中畫浪線的句子:

①吏二縛一人詣王。 [譯]兩個小官吏捆綁着一個人到楚王面前。

②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譯]兩者只是葉子相似,它(果實)味道是不同的。

3、楚國君臣採用了怎樣的計謀來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預先安排抓住齊人偷盜的情境,當晏子到來時,故意帶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齊人都善偷,從而戲弄晏子。

4、對楚王的無理,晏子本可以據理力爭,慷慨陳詞,進行反擊,可他爲什麼不那麼做?

[答]正面陳述不如反脣相譏有力,而且有智慧。

5、如果是你,你還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嗎?如果沒有,請說說晏子的回答好在哪裏?

[答]沒有。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運用比喻、類比等反駁方式反擊了楚王的無禮和無理。

6、結合你所瞭解的知識,說說橘生準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的道理。

[答]植物的生長受環境(溫度、土壤等)的制約和影響。

註釋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和外交家。

習辭:善於辭令,很會說話。

何以也:用什麼方法呢?

楚王聞之,之:代詞:這個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詞: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

爲:於。

何坐:犯了什麼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後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短:長短,這裏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動詞用,就是請的意思。

儐者:儐,音賓。儐者,就是專門辦理迎接招待賓客的人。

臨淄:淄,音資。臨淄,地名,古代齊國的都城,在現今山東省。

閭:音驢,古代的社會組織單位,二十五戶人家編爲一閭。三百閭,表示人口衆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種,就是人的腳後跟。

命:命令,這裏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裏是規矩、章程的意思。後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不才。

謂左右曰 謂……曰:對……說

吏二縛一人詣王 縛:捆綁 詣:到(指到尊長那裏去)

習辭者 習:熟練 辭:言辭

今方來 方:將要

嬰聞之,之:代詞:這樣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盜 盜:偷竊

參考譯文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賞賜給晏子酒喝,喝酒正當暢快盡情的時候,兩個士兵綁着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着的人做什麼了?’公差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着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爲橘子,它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爲枳,只是葉子相像罷了,他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社會風氣使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着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