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乘加乘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

乘加、乘減的實際問題是四冊教材中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對於比較聰明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根據學生的基礎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強化“生活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因此,這節課我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將全班學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體呈現出來,7行6列,並告訴學生我們班有16名女生,問有多少名男生,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出,並迅速計算出結果,把計算過程告訴大家。之後又呈現了,學生中的一些相關數學信息:一隻玫瑰花3 元,每頓營養餐7元錢,打電話每分鐘6角,一根跳繩4元,一噸水4元,每天上6節課,每個星期有7天。將這節課的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學得有興趣。

二、大膽嘗試數形結合的方法解決問題。

曾經參加過馬明豔老師講的數形結合講座,當時沒有很好的消化應用。在我的這節課中,大膽的嘗試了一把,學生給了我很好的答卷,學生能夠理清楚數學信息中的關係,並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圖畫出來,利用簡單的符號比如圓圈、三角、小圓點、集合圖等,加上自己簡單的文字註釋把題意表述出來,而且還能把自己的理解講清楚。

三、訓練學生審題意識。

審清題目要求是正確解答題目的關鍵,我爲學生出示的題都是文字敘述,在學生畫圖後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題是有色彩的,由聲音的,需要觀察的。因此,在課的將要結束時,我讓學生認真看了教材,一是瞭解今天學習了什麼,二是讓學生認識有圖有字的題。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一些問題。

1、 沒有在黑板上給孩子們一個畫圖的樣板,好讓一些學困生有一個基本的數形結合的瞭解,完全有必要找個學生到前邊來畫圖板眼,老師也好及時的指導。

2、 數形結合的圖比較單一,沒有出現線段圖,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遺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聰明的同學嘗試一下畫線段圖,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級接軌。

3、 對於教學設計,教師備的還不夠,有些環節提前於了課件內容,另外課件中還把“頓”錯打成了“噸”,有些尷尬。

我想,教學一節成功的課,還要在於老師深挖教材,將教材內容貼近於學生的生活,從這節課我也深深嚐到了數形結合的巧妙之處,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注重以下幾點:

1、把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作爲解決問題的重點。

2、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注意鼓勵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4、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內容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並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本節課我以學生爲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不足之處:

1、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不明白,說不出。

3、在本節課提出了算法多樣化,而沒有優化算法。

4、由於時間掌握不夠準確,導致後面練習沒有出完。

改進措施: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引導語言,用簡練的語言讓學生明白。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3

乘加、乘減乘法這節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象能用數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並能根據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開課出示主題圖後,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列(1)3×3+2=11;(2)4×3-1=11這兩個算式。爲什麼要這樣列算式?生1:我看見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只有兩個玉米,所以我用第一個算式。生2:我看見小熊拿走了一個,如果不拿走這一個,那麼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所以原來有4×3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所以我認爲是第二個算式。我接着問:你覺得哪個算式好一些?爲什麼?生:我覺得第二個好一些!因爲小熊拿了一個所以減一個,與圖意相符合。生:我覺得這兩個算式都可以。師對同學們的意見進行肯定。你們還能用別的方法表示圖上的玉米總數?這時有一部分學生纔想到:3332=11這一算式。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前面兩個算式比第三個算式怎麼樣?生:簡便!。對只要簡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這兩種算式都是很簡便的。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24×3,這個算式應該怎麼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誰乘3?是124的和乘3還是4乘3?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於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乘3,那麼12加什麼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先、軍人看病優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爲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將知識深刻掌握。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 的意義和學習了 2-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內容 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也就是當若干分 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 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 2—5 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並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本節課我以學生爲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小熊掰了一個玉米棒高興的走了,小鳥提出“還剩幾 個玉米棒”的問題,幾隻小青蛙幫小鳥解決問題。以用引算。 通過展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共有多少個玉米棒,學生能看出每株有 3 個玉米棒,共有 4 株,並列出算式 3×4=12 個,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數 量的變化過程,問還剩多少個玉米?學生第一反應是 12-1=11 個,那麼 12 是怎 麼來的呢?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有學生可以說出 3×4,列綜合算式:3×4-1, 接着找幾名學生說說這種方法:原來每株有 3 個,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個,所以 3×4-1。

2、讓學生觀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麼不同,學生能說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減,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 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繼而問學生,3×4-1 這個算式先算什麼?3×3+2 先 算什麼?在乘加乘減算式中先算什麼?引導學生說出先算乘,再算加減。

3、在練習時,先讓學生說說算式裏先算什麼,鞏固計算順序;主要通過桃子圖、沙灘上的人數圖讓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 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 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一下不足之處:

1. 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再在獨立 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後引導 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 不明白,說不出。

3. 在本節課提出了算法多樣化,而沒有優化算法。 由於時間掌握不夠準確,導致後面練習沒有出完。

我的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 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引導語言,用簡練的語 言讓學生明白。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教學設計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衆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爲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於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過“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子?”這個問題,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如: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給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同時,使學生感受在樂中學.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如: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留給學生空間,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爲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6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並用結合。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爲,這纔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爲,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爲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爲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爲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沒有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掩蓋個別學生的聲音,課堂效果沒有預支的好,部分同學無法理解算理,圖式說不出來。今後目標,多瞭解後進生的學習進度。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7

乘加乘減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很重要,是進一步學習四則運算的基礎,由於學生長時間習慣了從左往右運算的順序依次計算,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導致運算順序的錯誤,因此在教學時從分步列式出發,讓學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爲什麼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導學生接受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將學生推向認知發生的主體地位,引導探究,注重體驗。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本課選擇學生喜愛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有學習價值的材料作爲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選擇適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定。教學混合運算,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計算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後算加減,而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答得出運算順序。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主要過程,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本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經歷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讓學

生在全班交流時勇於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加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獲取新知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在授完新課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決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則,然後讓學生利用這個規則去解決其他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

當然我在執教本課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這次的教學雖然存在種種的不足,但同時也讓我收穫了很多數學教學上的經驗,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8

《乘加、乘減》是蘇教版第三單元第七課時的內容,本節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繫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現規律,並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爲,這纔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課的反思:

本節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導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裏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裏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麼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後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裏並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

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於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後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後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節中的摘蘋果遊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置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後再貼一顆,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彙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麼這裏可設置超鏈接,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擊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後,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爲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9

1、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親切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於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於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並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爲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爲教學的切入點。爲學生提供了較爲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啓迪學生思維。 2、 積極評價,增強參與的信心。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着他。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爲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

整節課的評價相對較少,課中有一些學生精彩的發言,如:當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可以說整個思路很清晰、完整,語言嚴密。我沒能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評價,而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在學生彙報交流想法時應認真傾

聽,過後可適當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3、注重教學的開放性,體現以學生爲主體

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4、用生活經驗作爲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0

《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 1-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爲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做好複習鋪墊。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於此,我認爲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複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複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並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2、解決問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裏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裏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課件演示,解決難點。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並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裏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裏,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於是通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裏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 44,接着說:後來從第四個魚缸裏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裏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裏去掉3條,得出 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不足之處: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後,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1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選擇相關聯的信息,理解數量關係,提出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下面就以這節課爲例,談一下自己在創設問題情景、自主探究環節的策略的運用。

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數量關係,初步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方法。

課一開始,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上次水災過後小動物們忙着重建家園。出示兩道有關小動物重建家園的信息,引導學生提出用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爲學習兩步計算做好鋪墊。同時又設計了兩個根據問題想條件的問題,幫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在解決小熊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塊磚?我是這樣引導的——這個問題可以怎麼解答?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這個問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結合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理清了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塊磚”這個問題是分幾步解決的?爲什麼分兩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來嗎?我們第一步求了什麼,怎麼想到的?這樣的設計引導可以進一步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分析數量關係,學會通過找出間接問題解決最後問題的方法。

有了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後,學生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就比較順利。其實這節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找到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爲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爲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在這裏耽誤了不少時間。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教學設計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衆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爲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所“得”,也有所“失”,還有所“想”。

一、所“得”即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在使用教材中體現新理念。

《課標》中指出:“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於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生活情境中激發求知慾望。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學習乘加和乘減的知識時,我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作爲教學活動的開始,創設生活情境,情境中蘊涵着數學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情趣,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要,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同時創設情境,使學生從靜態學習走向動態學習。在教學本節課過程中,都是創造一種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探究數學問題。

3、在自主合作中探索知識。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繫。目標引導下的自主學習尤其重要,重視學生自主探索,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在出示“玉米圖三”時,便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然後在小組中交流各自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1;3+3+3+1=11;3×4-2=10……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

4、在趣味練習中深化知識。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對趣味性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數學課堂上趣味的新鮮的事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購物”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在完成的練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寓練於樂。

二、所“失”即本課教學中沒有處理好的環節。

沒有最好的課,只有更好的課。在《乘加、乘減》的教學過程,我對於最後一環節的練習處理的感觸頗深,同時也深感遺憾。這個環節的練習設計是非常好的,首先,它帶有極大的趣味性,同時又是爲教學服務,目的是通過學生在購物的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而由於經驗不足,事先沒有把規則講清,就急於讓學生進行購物,以致出現課堂中較爲“亂”的情況,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從中卻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樂趣,事實上學生也能在購物活動中很好的掌握和運用了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

三、所“想,即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把握。

在教學的道路上要學的太多了,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再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爲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展的過程。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象能用數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並能根據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最好的方法是圖文結合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理解運算順序。開課出示主題圖後,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減算式4×3 ——1 =11 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爲什麼只有兩個玉米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 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 ——1 =11 。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4×3 ,這個算式應該怎麼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 ,誰乘3 ?是1+4 的和乘3 還是4 乘3 ?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 。()於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 乘3 ,那麼12 加什麼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先、軍人看病優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爲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將知識深刻掌握 。乘車教學反思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4

作爲一名剛剛入職的新教師,9月18日上午,我進行了加入教師行列以來非常重要的一次講課:小學二年級乘加乘減,於老師、曲校長和我們實驗二小的各位前輩在我教課結束後,對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實用、有價值的建議,使我在數學教學設計上有了新的認識。這一天,我的收穫頗豐!

以下是幾位前輩的評課及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將其整理如下:

1.課堂的放與收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研究這一點不錯。但是,在總結學生成果,呈現學生作品時存在問題。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彙報自己的解題方法,這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是隨意的,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而且也會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節課呈現的內容也出現了。這使得本節課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節課我要重點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數學的抽象化思維。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如玉米被一個一個掰走,小汽車開走兩輛等,讓學生直觀具體的體會到乘減是一個優勢,但是卻過於強調生活化,沒有把乘減的數學抽象化思維展現出來,不能從生活中的數學抽象出數學算理,假設思維。

3.連加、加減混合運算與乘加乘減運算的梯度、聯繫沒有詮釋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從連加、加減混合運算如何上升爲乘加乘減運算,前後缺乏對比、總結與昇華,使得學生過於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於乘減的出現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從乘減的角度設計本節課,這使得原來很順應學生思維的乘加被忽略了,這也體現出了作爲新教師的我缺乏經驗,顧前不顧後,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這一需要我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磨練。

5.問題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圖後,所提出的問題應是玉米地裏還剩多少個玉米?還是現在玉米地裏一共有多少玉米?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求一共,很多學生很容易會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還剩,那麼學生較傾向減法。

6.課堂中的很多細節需要我注意。如:對情景圖的闡釋,要說明每個玉米杆上有3個玉米,有三個玉米杆,讓學生體會到3個玉米爲一組。在列式解答時,需要加上單位,給學生留下答題要帶單位的好習慣。

以上是各位前輩對我提出的幾點建議,每一點都直中要害,每一點都凝聚了各位前輩豐厚的教學閱歷,對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對我的課以及各位前輩提出的建議的幾點反思。

一、讓課堂更加收放自如。

針對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彙報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的問題。於老師向我呈現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法。學生在列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來呈現。選取什麼樣的作品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選取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作品,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層次性。如:在講授乘加乘減的課堂上,先選取採用連加或加減混合運算的作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讓學生理解算理;再呈現乘加乘減分步運算的作業,這是爲乘加乘減綜合算式的出現打下基礎;最後在呈現乘加乘減綜合算式。依據這3個步驟,可以讓學生體驗乘加乘減綜合算式出現的歷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算式進行對比,體現出教學的梯度性。

這樣,課堂上有放手讓學生探索、討論的過程,也有教師總結、昇華的過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教師的潛意識引導,最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積累.

二、生活化與抽象化的數學。

數學從生活而來,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生活的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數學的具體性,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如在本節課中,要使得學生學會假設的思維。假設最後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是乘減的由來,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但我們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算理、抽象思維的發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數學思想,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

本節課,學生很容易從動態的掰走一個玉米、開走兩輛小汽車列出算式,但面對靜態的、只呈現出幾組圓形的圖片時,有些學生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很難從動態的直觀思維中總結出靜態的抽象思維。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做好能夠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說出算理:假設最後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樣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三、階梯式的課堂教學。

教學要具有層次性。首先,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層次。一個大問題拋出去可能學生不能一下子就解決,這就需要一些小問題來輔助。其次,學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層次性,一級一級的展示,如爬樓梯般一層層遞進。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從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過渡到乘加乘減的分步運算,鍛鍊他們分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後再將其綜合,列出綜合算式。每一層都要夯實基礎!第三,在夯實乘減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乘加的出現,讓學生明白乘加出現的緣由,使其體會到乘加相比連加的聯繫。最後,在運算順序的講解上,二年級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會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四則運算的順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減》講課完畢後的感悟,作爲一個教學新手,在諸多教學方法上、實踐上的經驗十分匱乏。在這裏,希望自己能夠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夠成長爲一位出色的數學教師!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5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教學反思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所在,抓住突破口,從而體驗並掌握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滲透着這一思想。

一、在例題中初探,體驗解題策略

一個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往往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設計了大猴、小猴花果山採桃的情境,孩子們看到喜歡的情景,興致可高啦,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此時,我適時抓住學生的的興奮心態,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並相機板書:大猴採了3筐,每筐12個;小猴採了6個。接着請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根據兩隻猴的採桃情況提出什麼問題呢?並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板書問題。

首先解決乘加問題: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先問一問學生你是怎麼想的?要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得知道什麼?(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可是大猴採的個數題目裏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關鍵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各自動手列式並計算。最後指名交流,重點說說兩個算式分別算的是什麼。

這樣,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給思維以方向;並且,學生面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想要解決問題的願望強烈,探究的熱情高漲,學習興趣也異常的濃厚,給了思維以充分的動力,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體驗到了乘加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策略,爲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二、於試一試中嘗試,形成解題策略

由於學生是剛剛接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試一試中還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還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導: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考慮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關鍵要先知道什麼?再算什麼?接着學生自己就能比較順利地完成解題。交流時請學生重點解釋每個算式在題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後通過對兩道題目(乘加、乘減)解題方法的比較,學生髮現:不管是求兩隻猴一共採的個數,還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都要先算大猴採的個數;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個就再用減法算。

學生又經歷了一次解題的體驗,通過對兩道題解題方法的比較,明確並形成了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解題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時加強,鞏固解題策略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且此時學生思維已經有些疲倦,爲了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練習題,都是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或生活場景,有公園買票、學生種樹,還有兔子拔蘿蔔等。在完成公園買票這一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圖上的信息後,讓學生自己思考計算方法並列式計算。其他兩題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解題關鍵是什麼?你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和童話場景,爲學生提供了較爲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啓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並強化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1、課堂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時,我還不能靈活地應變,將學生的失誤轉化爲課堂的有機資源。

2、對數量關係的分析上還可以再深入。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練習中的出現的錯誤,爲以後的數學學習奠定思維基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