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粵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等待戈多(粵教版高二必修)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等待戈多(粵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等待戈多(粵教版高二必修)教案1

教學目的

1、初步瞭解荒誕派戲劇的概況及薩繆爾貝克特。

2、領會全劇的基本內容,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其所表現的現代文明社會中人們精神上的失望、苦悶和迷惘。

3、領會本劇以荒誕的形式表現社會的荒誕和人生痛苦的藝術特點。

教學設想

重點:以“兩個流浪漢在等待什麼”爲突破口理解本劇的“等待”主題。

難點:理解本劇人物夢囈之言和無聊動作所隱藏的人生痛苦與絕望。

瞭解內容,設計問題討論是較合適的教學方法,問題可以是:戈多是誰?爲什麼要等?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1、中國荒誕的事特別多:上世紀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圍湖造田,七十年代個人崇拜。

2、從《禿頭歌女》情節介紹。

3、貝克特簡介:貝克特於1906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慘狀。 1937年定居巴黎,德國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難,以及戰後人們生活的空虛,冷酷的社會,人間的不幸使他涉筆混亂社會中一羣被社會擠扁丁的卑賤、低下、渾渾噩噩的人物來揭示社會現實的荒誕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反映二戰後人們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又不知所措,“無望的等待”就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非理性的誇張,舞臺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

二、默讀全文,試着概括人物的言行,並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1、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說了些什麼?

(一會兒談昨天在哪兒過夜,一會兒講兩個賊的事情,一會兒說到《福音書》的地圖,還有試着上吊,還有關於腳疼等,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2、他們有什麼動作?

(愛斯特拉岡從一出場就是使勁地脫靴子,往靴內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爾是脫帽子,抖帽子,窺帽內,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無聊動作。

3、你有何感想?

(現代社會的荒誕不經,人們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課時

一、導語

從《大話西遊》中的著名臺詞導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絞死了,這時天空中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唐僧揚聲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語言的無理和荒誕)

2、“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語言的無意義)

3、“你真的想要嗎,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你就說嘛,雖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嗎?那就給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語無倫次)

(但它們真的很荒誕嗎,真的毫無意義嗎,《大話西遊》之所以受歡迎,難道只是因爲它的搞笑嗎?)

二、叫學生表演性朗讀課文對話

1、開頭至111頁“愛斯持拉岡 你幹嘛不幫幫我?”

2、113頁“美麗的地方”到114頁“你說話真是不留情”

要求學生能讀出那種無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亂的意思

三、討論問題:

1、戈多是誰?

(戈多究竟指什麼?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話中時時出現的“期望”“祈禱”“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這種希望的一種寄託物。但是,他們對戈多是誰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終沒有來,這就說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

2、爲什麼要等?

(既然是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但是兩個流浪漢卻在苦苦“等待”,這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兩個流浪漢是被西方現代工業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他們永遠無休止地等待那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改變自己處境的希望,這反映了西方淪落爲社會底層的一羣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擴展開來說,這也是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不少人心理特徵的寫照。)

(對學生的討論持鼓勵的態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歸納總結

1、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說明進行明確

(通過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對重點內容的討論,我們把握了本劇的主題,可表述爲: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生活處境但義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

2、回答本課開頭提出的問題:真的荒誕、無意義嗎?

(本劇從表面上看,僅僅是兩個流浪漢瘋瘋顛顛的支離破碎的對白,簡直沒“戲”可看,兩個角色也似無個性特徵,但看完整個戲劇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蘊。這是爲什麼?明確:在貝克特等荒誕派作家的眼裏,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反映現實的醜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就成了他戲劇作品百唱不厭的主題。爲了體現他的創傷意圖,劇作完全摒棄了傳統戲劇的情節結構,有意將生活撕成毫無內在聯繫的斷片碎塊,出現在舞臺上的是一些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的人物形象。從表面上看,根本沒戲,簡直使觀衆倒胃。然而,恰恰是這種荒誕的藝術形式,正好表現了荒誕的現實。從人物形象上看,兩個流浪漢既已成爲被社會擠壓爲“非人”的可憐蟲,只是按動物的本能生活,完全喪失了人性,因此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兩人可互換角色而絲毫不影響演出效果,它們成了西方工業社會這部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紀思想情感的代表符號。他們那瘋瘋顛顛的支離破碎的語言,都源於人物絕望、恐怖的內心。在這種荒誕的外形下隱藏於內心的痛苦與絕望就更深沉、更強烈,它是現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心理特徵的真實寫照。西方不少觀衆覺得劇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甚至覺得就是他們自己。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絕望的心態。

簡言之:在貝克特的戲劇中,“形式就是內容”,毫無意義、支離破碎的語言、形象,就是他們戲劇的語言。這就是包括意識流小說在內的現代派作家們的一個努力方向:捨棄虛構,還原生活的真實,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也就是他們的成功之處。所以“荒誕就是真實,無理就是現實”。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爲我們的藝術觀念不行。

所以,我們會喜歡像《大話西遊》一樣的'作品)

教後:

學生的討論有這麼一些意見,很精彩:

1、戈多是誰:是他們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纔會這樣/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們的/是個藉口,讓自己覺得還有活下去的意義/死亡/小男孩的惡作劇,他只是想戲弄他們,但他們寧可相其有,也不願可能會得罪權勢人物/上層社會中他們所希望的東西,物質上的利益上的施捨,或者是一種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沒有目標,不知所措/無休止的明天/不確定的信仰、寄託/死神,因爲人在死之前是毫無意義的/自由/社會給他們的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2、爲什麼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嗎?/毫無意義,是種需要,生命狀態/爲什麼不去找呢?他們其實是害怕戈多的出現的,因爲他的出現很可能就是他們的絕望/等不是目的,只是個藉口,藉口閒談/生活需要變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等待戈多(粵教版高二必修)教案2

預習診斷:

1、聽寫生字生詞

2、判斷下面成語是否有錯別字,然後解釋下面成語,並用以造句:(口頭完成)

解題:關於“等待戈多”。

始終未出場的戈多在劇中居重要地位,對他的等待是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但戈多是誰,他代表什麼,劇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對此,西方評論界衆說不一。有的人認爲他是巴爾扎克早期戲劇中的一位神祕人物,有的人認爲他是上帝,還有的人認爲他是“虛無”或“死亡”。有人曾就此問貝克特本人,貝克特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裏說出來了。”戈多給劇作增加了很多神祕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麼呢?劇中說,“戈多是一個救星,是一個希望”,“他要是來了咱們就得救了”,“要是不來呢,咱們明天就上吊”。據此可以認爲,戈多實際上是一種象徵,是現代西方人的精神寄託,是處於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們對於未來若有若無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給人以希望,給生活以意義,但直到戲劇結束他也沒有出場。他會來嗎?人們的等待會有結果嗎?顯然,這只是一種無望且又無可奈何的等待。說它無望,是因爲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們爲了安慰自己編織出來的幻想;說它無可奈問,是因爲處於絕望境地中的人們除了等待,已別無它法來維繫他們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虛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爲他們的生命狀態。

劇中人物對於“戈多”的“等待”,顯然具有普遍的象徵意義。英國劇評家馬丁艾斯林在《論荒誕派戲劇》中曾就此評說道:“這部劇作的主題並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爲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特徵的等待。在我們整個一生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始終在等待什麼;戈多則體現了我們的等待之物——它也許是某個事件,一件東西,一個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等待中純粹而直接地體驗着時光的流逝。當我們處於主動狀態時,我們可能忘記時光的流逝,於是我們超越了時間;而當我們純粹被動地等待時,我們將面對時間流逝本身。”這其實是人類所共同具有的一種體驗。

人物分析

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是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作爲兩個流浪漢,他們卑微、低賤,屬於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他們迷離恍惚,渾渾噩噩,只會做脫靴子、摘帽子的無聊動作,說些支離破碎、莫名其妙的夢囈之言,第二天見面時連頭一天的事情都不記得了,並且連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誰都不知道。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特徵,更不是以往我們在現實主義優秀作品中見到的那種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們只是一種平面人物,或類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會人們精神狀態的象徵性符號,或者是在西方社會這部大機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與個性的人的荒誕的生存狀態的寫照。

劇的荒誕性

貝克特認爲,“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纔算得上是純正的藝術”。《等待戈多》這部荒誕性戲劇的經典作品正體現了這種反傳統的藝術主張。

首先,欠缺邏輯的劇情。整個劇本與傳統戲劇不同,既沒有開場、起伏、高潮、結局的戲劇程式,也沒有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人物、環境、事件在雜亂無章中看不出任何進展和變化。兩個主人公重複、無聊的動作,語無倫次的對白,也表現不出邏輯上的連貫性。話題常常是開了頭卻沒有結局,胡言亂語中突然還會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給人以強烈的突兀感。幕啓時兩個流浪漢已等了許多天,幕終時他們還要等待下去,舞臺上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只有無邊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臺形象。幕布一拉開,出現在觀衆面前的是一派凋敝悽慘的景象:黃昏的暮靄,荒野中的小路,光禿禿的枯樹,兩個衣衫襤褸、神態恍惚的流浪漢,這些“直接呈現給觀衆”的舞臺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劇荒原般的氣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於傳統戲劇的場面而被追加了象徵意義,使作者的內在思想轉化爲視覺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

第三,支離破碎的戲劇語言。劇中人物的語言顛三倒四不斷重複,既無前因後果,又文不對題。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現的頗有深意的哲理,由於夾雜在人物的胡言亂語中,也顯得突兀和支離破碎、這樣的語言當然不是由於作者的筆力不支所導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爲之的結果。貝克特想用這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語言,來表明一種認識,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會裏,人既然失去了作爲人的特質,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沒有了完整的語言。

貝克特以一種與荒誕內容相一致的荒誕形式,表現了西方荒誕的社會現實。這種荒誕,實質上是一種理性的清醒,是一種積極的反抗。因此,有人稱他是“與荒誕生存狀態抗爭的貝克特”。

附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本單元各課均屬於瞭解性質,目的是擴展學生知識面,不必深究。

等待戈多(粵教版高二必修)教案3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瞭解貝克特及荒誕派戲劇;

2、閱讀課文節選部分,初步瞭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徵;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代文學創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鬥爭。課本節選了全劇的最後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後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着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代文學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着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劇情。

三、學生談閱讀過後的直接印象,儘量讓學生尋找其與傳統戲劇的不同之處。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衝突,“衝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複雜的戲劇情節,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荒誕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實生活的真實,強調象徵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荒誕派戲劇採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戲劇語言的反叛。

四、介紹荒誕派戲劇。

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後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戲劇的區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係,不強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衝突等。

五、仔細閱讀課文節選的第一幕,進一步體會荒誕派戲劇的特徵。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教師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代文體。

六、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教師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着聯繫學生已有的現代歷史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社會現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七、佈置課外閱讀

閱讀《等待戈多》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