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丞傳(粵教版高二選修)(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5張中丞傳(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及其文學成就。 

2、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虛實詞。 

3、學習主人公以身殉國的犧牲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1、體會花大量筆墨許遠、南霽雲、於嵩等人的原因。 

2、理解張巡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本文刻畫人物的技巧。 

授課時數: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指導學生自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作者簡介。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後人尊稱韓文公。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爲“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提倡先秦、兩漢的散文,文學上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他的文章,說理透闢,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對當時及後代的散文創作都有重大影響。 

“序”是文章體裁的一種,古人常用它來說明著作寫作出版的情況,和對作家作品的介紹評論,一般放在書前,變稱作“敘”或“引”。“後序”除具備“序”的作用外,還可對著作進行補充,批語或反駁,一般放在書後。本文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後,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爲“後敘”。 

寫作背景 

    《張中丞傳後敘》 是一篇現實針對性非常強的文章,體現了韓愈爲人鯁直,疾惡如仇的性格特點。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暴發,唐軍節節敗退;在此情況下,張巡和許遠率萬餘兵士堅守睢陽孤城十餘月,吸引了叛軍近十萬兵力,阻遏了敵人向前推進的速度;睢陽城破後,張巡、許遠相繼被害。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戰後卻屢屢被誣,竟延續五十餘年而不絕。先是一些文武官員爲了替自己戰時無恥的逃跑行徑辯護,詆譭許遠、張巡困守孤城的作法,並指責是張巡造成了睢陽城中人吃人的現象; 針對這種議論,李翰撰《張中丞傳》上呈肅宗,以爲張巡辯誣,使事實得以澄清。然而十年後,又有人指稱許遠降賊,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也上書代宗皇帝請追削許遠的官爵,但朝廷並未採納他的意見。五十年後,唐朝藩鎮割據的狀態急需改變,而此時又有許多人借中傷許遠、張巡來爲自己謀利,面對此情此景, 韓愈寫下了這篇《張中丞傳後敘》,作者在爲英雄辯誣的同時也表達了對 “擅強兵坐而觀者”、“棄城而圖存者”的極大憤慨;特別是通過對賀蘭進明醜惡嘴臉的揭露, 表明了作者不滿藩鎮割據、要求中央集權的政治態度。這一主張配合了唐憲宗的政治變革,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指導學生自己查工具書,自讀課文。 

四、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歸納解答。 

主要解決字詞、文言句式,幫助學生疏通文意。 

第2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 複習檢查。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別寫什麼?可分爲幾部分?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寫作本文的時間和緣由。 

第二段(2,3,4):駁斥小人的流言蜚語,歌頌張許二人的高貴品質和歷史功勳。 

第一層(2):駁斥“畏死辭服於賦”的錯誤論調。 三個事實論據: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愛之肉” 3)“雖愚人變能數日而知死處矣” “遠之畏死亦明矣” 

第二層(3):批駁“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論調兩個比喻說理: 

1)“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齋者” 

2)“引繩而絕亡,其絕必有處” “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論調“與兒童之見無異” 

第三層(4):駁斥“責二公以死守”的錯誤議論。 

首先:指出張許不知旁人會見死不救 其次:強調睢陽尚不能守,逃到他處又何用 

然後:睢陽不能守率殘餘餓贏能突出重圍? 接着:歌頌張,許“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績。 

最後:怒斥小人不追究擁兵坐觀者,反責“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爲。 

第三段(5),記敘南霽雲的事蹟 

1層:敘南霽雲乞師賀蘭進明的經過。 

2層:南霽雲與張巡壯烈就義的經過。 

第四段(6):補敘張巡,許遠的軼事。 

1層:詳敘張巡博學與英勇就義的事蹟。

2層:簡敘許遠寬厚的爲人。 

3層:交代於嵩(講述張、許軼事之人)之死。 

二、 賞析人物。 

本文充滿著遺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鮮活,請認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並據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1、 張巡 

事例:① 長七尺餘,鬚髯若神。②巡怒,鬚髯輒張。③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爲巡偶熟此者,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④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④爲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⑤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衆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衆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⑥ 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爲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爲也、公有言,雲敢不死!」⑦遠材不及巡者,開門納巡,授之柄(軍權)而處其下、 

    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②記性好。③文思敏捷,倚馬可待。④視死如歸,從容就義。⑤有領導能力,服衆。⑥識人不深,誤解南霽雲之心。⑥善於軍事。 

2、許遠 

   事例:①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②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必以其言爲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③ 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④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 

形象:①寬厚長者,表裏如一、②忠貞不畏死、③容人雅量,大事爲重、④不善軍事、 

3、南霽雲 

   事例:①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嚥!」②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③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④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爲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爲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形象:①有義氣,能患難與共、②有勇氣、③強壯有力、④恩怨分明、⑤從容就義不畏死、⑥有謀略、⑥服從領導、 

4、賀蘭進明 

事例:①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②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且食與樂,延霽雲坐、 

形象:①善嫉,自私、②愛才、 

三、寫作手法: 藝術特色:

1、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神氣流注,章法渾成。 

文章先議後敘,看來是兩大部分,但毫無脫節之感,這首先是因爲不管是敘述,還是議論都服務於讚美英雄,斥責小人的鮮明主題。 從整體上講文章的前半部分側重議論,但議論中帶有敘事。例如:“遠雖村若不及巡者,……與巡死先後異耳”。這節文字主要對許遠的高貴品質進行議論。但也附帶敘述了許遠開門納巡,授之柄而處其下的事蹟。把議論與敘述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再如“這誠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與賦抗而不降乎?”這一節文字主要針對“畏死”的論調進行駁斥,但又包含了對許遠殺所愛的人充飢的事蹟的敘述。 

2、描寫人物,形象逼真,氣韻生動,豐富飽滿。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徵,南霽雲的剛烈英武,張巡的從容不亂。許遠的寬厚謙遜,賀蘭進明的卑劣無恥。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具有以下特點: 

1)通過若干精彩的場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其中南霽雲乞師賀蘭進明的描寫最膾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寫了南霽雲慷慨陳辭、拔刀斷指、抽矢射塔三個場面,歌頌其凜然正氣,讚美其忠肝義膽。 

2)從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霽雲在賀蘭宴會上的講話:“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嚥。”三個“食”字,頓爲兩層,顯得強調有力,加上兩個“雖……不……”句式連用,將南霽雲時刻掛念着圍城中父老和同伴們的心理,赤誠報國不圖個人好處的品質,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3)細節描寫 

“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體現出霽雲剛烈無比的激憤難抑的感情,令人觸目驚心。 

3、襯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南霽雲的忠肝義膽,磊落胸懷和剛烈英武,以賀蘭進明可恥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徑作反襯。 

 張巡就義時從容鎮定,視死如歸,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慟的表情來襯托的。“一座大驚,皆感激爲雲泣下”的表現,襯托出南霽雲拔刀斷指行爲的壯烈感人。

四、作業:完成練習第四題。 

後記: 

因本文篇幅較長,教學時必須讓學生充分自讀,能整體把握好文章的大體意思,之後,再行點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