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網友來稿)

馬克仁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對初中生寫作能力要求有如下概括: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常常會遭遇這樣的窘境:學生對於老師寫作輔導時佈置的題目不是思如泉涌,而是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因爲他們不夠理解老師要他們寫作的意圖,也不熟悉要寫的內容。久而久之,一些學生開始討厭作文課,而老師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硬着頭皮要學生寫,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要麼內容空空、言之無物,要麼套話連篇,記流水帳,要麼是整篇照抄、生搬硬套。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老師要用什麼策略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呢?筆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通過多方探討,嘗試了一些辦法,在這裏拋磚引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愉快學習,饒有興致地輕輕鬆鬆地作文,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呢?

(一) 美文美讀,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書籍也是一種學校。”又說:“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讀書。”當代名家名作是現代文的典範,學習優秀範文是學習寫作的必由之路,當學生對習作的意識還很朦朧時,教師應有目的地選取篇幅短小、生動感動人的文章(包括課文)給學生朗讀,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讀,營造一種令人嚮往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生活氣息很濃厚的文章,利用早讀、午間、大課間活動等空隙,師生共讀。因爲讀的過程是聽和讀的結合,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薰陶,美的感染。讓他們從別人的作品裏得到感動,與作者的感情共鳴,然後產生寫作的慾望。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我用深情而低沉的語調朗讀課文,學生被當時的氛圍所吸引,結束的時候,學生鼓掌致意,顯然他們是被作品裏深沉樸實的父愛和作者優美而傷感的情感所感動,我覺得我尋找到了激發學生寫作的契機,於是我啓發學生講述他們自己的父親那種平凡樸實的故事。那次學生的講述讓我很感動,他們也受到了一次父愛教育,體會到父親的平凡和偉大。我告訴他們,你們的父親這樣偉大,你們願意把你自己的父親寫下來嗎?也許你的文筆會比朱自清的遜色,可是你的感情是純真的,一定不會比別人遜色,那你就寫寫自己的父親吧。果然,這次作文中涌現了好多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的習作。

(二) 深入觀察,培養興趣

生活是進行文學創作的源泉,不管寫什麼文章都離不開生活的沃土,作家無一不是先深入生活後寫作出優秀的作品的。中學生更應該紮根生活。因爲他們還只是靠着自己有限的對世界的認識,去寫人生百態、人生感悟,往往會感到“囊”中羞澀、捉襟見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寫作前蒐集素材最有效的辦法是“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那麼到底怎麼去觀察生活,瞭解大千世界呢?我引導學生觀物、察人、品事,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物是相對靜止的、簡單的;人相對是活動的、複雜的,應該先易後難。觀察物的方法是:整體把握,細微觀察,依照順序,詳細記錄。比如引導學生觀察雪松,先讓學生遠處看這棵高大的樹,然後要他們接近大樹,認真仔細地看、摸、聞、想。再回憶這樹在一年之中它都發生了什麼變化,多年以來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邊看、邊記、邊想,然後查資料瞭解它,取得雪松樹的第一手材料,爲寫作奠定了基礎。觀察人的方法用比較法會好些,先觀察自己的家人,按照外貌、服飾、神態、動作、語言、習慣、性格乃至品德等方面去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後依照這些性格特點,去找到能夠印證這些性格特點的事情。把它們集合下來,便已經積累了足夠寫人物的素材。

(三) 實踐活動 挖掘興趣

尋找材料,激發興趣,還可以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生產勞動、民間採風等方式去獲得。比如本地方言裏可以獲得素材,民間諺語裏可以吸收養分,民間節日裏可以尋找民俗文化的沃土,春聯、婚聯等諸多對聯裏可以增加語言的素養。從七年級到九年級,我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課外時間分期分批去到民間採風,如寒假收集對聯,體驗過年的習俗,暑假去收集方言和民間故事、民間諺語等等。此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生產勞動,比如對環境污染、婚喪喜慶擺酒請客、鋪張浪費、“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這也是很好的收集素材和激發寫作興趣的方法,因爲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當他們心中積聚有很多感慨後,需要表達的慾望就比較強,寫作就是水到渠成了。

我在引導學生以自己父母爲寫作對象的時候,先佈置學生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添一次飯、洗一次腳,還要陪父母做一天家務事。瞭解他們的辛苦,瞭解他們的想法。結果學生在交流心得的時候都說:這次活動,我們的感受太深了!所佈置的作文題是《孝心》,這類題目以前也寫過,結果都不理想,可是這次作文卻很成功。愛表現自己,參與意識強,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爲強化學生的寫作動機,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準備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活動,爲學生提供寫作題材、創設寫作情景,讓他們有東西可寫,從而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四)課外閱讀,積累興趣

課外閱讀是很好的積累素材和興趣的方法。按照大語文的觀念,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到的文章是相對少的,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學寶庫,如果不是加強課外閱讀,那我們依然是在充當井底之蛙。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課外信息的攝入量。因爲這樣做既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可能他們還不瞭解的世界,又可以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習慣。因爲學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感知他們身邊以外的世界,而通過讀書可以間接地瞭解生活、瞭解社會、瞭解人生......教師不妨先指導他們列個計劃,閱讀哪些方面的書,每週讀什麼,每月讀什麼,每期、每年的閱讀量是多少。課外閱讀一段時間之後,又要求分組交換各自的'書籍, 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這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思路。除了各類書籍外,報紙、電視、互聯網的看、聽、讀,也是很重要的另類閱讀,在這裏可以瞭解到全球瞬息萬變的世界所發生的最新信息。有人以新聞引路積累素材,帶動寫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點很是值得我們借鑑。所以我們班的學生每天都有個很特別的家庭作業--看《新聞聯播》,第二天到校後,第一件事就是講新聞給同學們聽,利用開“新聞發佈會”、“課前三句話新聞提要”競賽等方式進行。只要堅持不懈,就能夠讓學生既獲得寫作材料,又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爲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五) 民主選題,調動興趣

實踐證明,民主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強大動力。我在即將佈置學生作文時,總是先徵求學生的意見,要寫什麼,什麼時候寫,怎麼寫,先討論一番,大多數的同學贊成的就通過,還有不同意的那些同學可以自選題題材、自選時間。這樣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便於他們寫自己的熟悉的、喜歡的事物,便於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民主選題還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很尊重他們,他們自己是學習寫作的主人了,他們沒有理由不認真寫,這也成了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去年端午節前,我和學生商量,決定收集端午的民間習俗,我引導他們參加其中的一些活動,訪問老人瞭解端午的來歷,節日裏都有哪些講究等等,然後以“家鄉的端午節”爲題寫一篇習作。大家興高采烈地去準備了,看着那些曾經不喜歡作文的學生都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很欣慰,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

(六)博採衆長,表達興趣

獲得了寫作的第一手材料,這還不能說學生就可以寫出好的文章了。因爲他們得到的是個體的感知,不可能是全面的,完全正確的認識。所以交流成爲不可或缺的一環。學生的交流可以是同桌之間的,也可以是小組的,當然也可以是全班進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彙報自己的成果,同時也享受他人的成果,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獲得更加豐富的材料,而且在教師的點撥下,應該會對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看問題會更加透徹。所謂“衆人擡柴火焰高”,集體能夠融合大家的智慧,還能夠表達自己的興趣。當學生已經心有所得、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時候,再給他們一個(或幾個)好的題目供他們參考,讓他們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角度切入。這個時候,他們洋洋灑灑寫個幾百上千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有一次我佈置寫關於春天的文章,專門組織學生去野外踏青,同學們從不同的路線出發,採集了不同的素材,形成了各自的感性認識,爲了使他們的素材成爲集體的財富,在踏青活動結束後,每個小組都派幾個代表介紹了他們的所獲得的點點滴滴,其他同學也進行了補充,最後寫作文的時候,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寫的範圍也擴大了,內容也豐富多了。

寫作離不開範本。從目前看來,仿寫仍然不失爲一種比較好的練習寫作的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還不怎麼喜愛寫作課的學生來說,“扶着走”會更適合他們。找到的範本,應該大都是課文,在我們閱讀課文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教會學生一些寫作知識,有意識地分析一些寫作特點,有目的地進行一些語段訓練。語段訓練有利於學生把作文難點各個擊破,化整爲零,變困難爲容易。以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即使是不會寫文章的學生,也可以從語段訓練開始起步。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輔導連一句話也不會寫的學生,結果也徹底轉變過來了,用的就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寫作比較容易的片段,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因爲這樣可以讓學生快速體驗成功。首先,老師要下水示範,做個榜樣給學生看,讓他們知道應該怎麼寫。而且,要求學生做的教師自己要先做,我幾乎每次都把自己預先寫就的下水作文念給學生聽。爲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還專門申請了個人網頁,把自己的習作上傳上去。學生在網上面可以隨時查看,爲了更方便學生看,我還把自認爲寫得好點的習作打印下來,貼在教室後面,學生下課就圍在那裏看。這樣就是讓學生明白:做得和老師一樣也不難。其次,是要教會學生習作前先搭好骨架(列出提綱)。我見過很多學生沒有列提綱的習慣,這是很不好的。絕大多數人寫東西都是列提綱的(有的是腹稿),因爲列提綱有利於選取恰當的材料,纔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寫作,纔不至於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學生具備了寫作的興趣,又具備了充足的寫作材料,加上有可以幫助他們寫作的範本(寫作結構方面的借鑑是大有可爲的),學生寫作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七) 自主評改,享受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讓每個學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體驗,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把好的作文拿出來當作精品來念,把不好的作文也拿出來作爲反面的典型讀,須不知這樣做就是讓極個別的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卻傷害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真正的賞識教育是要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到成功的滋味。 賞識評講也是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習作優劣有別是正常的。對那些優秀的要充分賞識,對差一些的也要從鼓勵的角度出發去評價。因爲每個學生都會有成功的方面,即使不是整篇文章都好,也絕對可能有好的亮點,或者是和他自己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些都是值得賞識的地方。如果我們的點評是以欣賞的心態、激勵的心態、啓發的心態完成的,那老師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是作文之後的快樂,作文課留給學生的是一定是美妙的記憶。

評改作文時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開展討論,多給學生以講話的機會,各抒己見,質疑問難,不搞“一言堂”。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賞識,是激發學生創作激情最難得、最寶貴的機會。教師要善於誘導,允許各種不同見解和意見存在。具體是做法是先小組評改,然後集中由教師評改。小組裏選出大家信任的書記員,全組同學發表意見和建議。重點解剖有代表性的習作,書記員把同學們的意見寫下來,抄到作文本上,那就是最好的評點。輔導學生評點、修改習作,也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的由淺入深,由句到段,再到篇。老師也要多爲學生準備備用的評語,學生多讀評點範例,依然是要求多以欣賞的眼光,賞識的語氣,鼓勵的方式,建議的角度,去寫評語,修改習作也應該儘量保留作者的原意。“自評自改寫循環日記”是學生平時堅持寫作的好辦法,也是習作評改的良方。以小組爲單位在同一個本子上輪流寫日記,第二個學生要對前一個同學的日記進行評點,如此循環往復。這不僅訓練了學生鑑賞評價能力,同時也督促每個學生認真寫好每篇日記。訓練結果,是既學會了寫日記,也逐步學會了評改習作。

爲了鼓勵學生寫作,我還常常把學生的日記、作文在班刊上刊登。習作能登出來,這是對小作者最大的鼓勵。爲此,我指導學生積極向校刊《青水河》投稿,我還把學生的優秀習作,上傳到我的個人主頁裏展示,這樣做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總之,我們通過寫作與生活結合,寫作與閱讀結合,活動激趣,賞識講評,體驗成功等方式的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過去那種令人心煩的寫作課已然不再。誠然,我們在作文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做法,還僅僅是初步的嘗試,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不斷進步。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