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找次品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找次品教學反思

找次品教學反思1

想快捷準確解決此類型問題,教師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儘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於1),然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少了發現後的欣喜與快樂,缺乏比較、綜合等思維能力的鍛鍊。爲此,我今天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了結論。這樣的教學顯然費時較多,練習二十六第4、6、7題都沒能在單元時間內完成,必須再增加一個課時練習課,但學生們學得開心,思維十分活躍。

在教學例2時,學生們發現9個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說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稱。因爲將其中兩個2放在天平上稱過以後,剩下的2與3是不同能可時放在天平兩邊的,所以這種分法應該改爲分成5份,即(2,2,2,2,1)。而這種方法實質與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學生認爲教材這種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麼認爲?

因爲9不能平均分成兩份,因此學生們普遍選擇了分3份。個性化解法豐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還有2,2,5和1,1,7兩種不同分法。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稱3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所以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儘量平均,能夠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使多的與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後總結規律: “只要記住物品總數在2——3之間,需要稱1次就能保證找出次品;在4——9之間,需要稱2次;在10——27之間,需要稱3次……。”我引導學生獨立閱讀137頁的“你知道嗎”。大家普遍認爲這種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題可以根據表格快速填寫,節省時間;如果是解決問題,可以根據表格覈對自己的結果。但記不住數據怎麼辦?“從上表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對照數據尋記憶竅門。果然,不一會兒功夫,劉思源同學就發現了隱藏的規律。“要辨別的物品數目2——3;4——9;10——27;28——81……”,這裏的後一個數3,9,27,81都是不斷乘3得來的。因此,只需記住第一組數據,然後將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組數據的第二個數,第一個數則是前一組數據中第二個數+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爲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衆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藉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爲手段,以思維訓練爲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爲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於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箇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爲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學反思3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上這樣一課,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備課初衷我認爲這一課,是在學習新課標後:從“雙基”到“四基”,從“兩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應用的一課。對基本思想的認識,這裏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幾年的教學實驗“數學思想方法”這裏指的是支撐數學科學發展的思想,核心在於數學推理、數學建模。如何讓學生獲得數學思想,關鍵要讓學生經歷概念的抽象過程。而《找次品》一課恰恰能把這一理念應用得淋漓盡致。

一、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藉數學的直覺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後加以證實。”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本節課我就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猜想—驗證—推理—歸納”的過程。從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後通過自主探究獲得8、9瓶稱的次數最少的方案,進而猜測最簡方法,爲了驗證這一猜想,就必須再用一個例子去試驗,然後歸納得出結論。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於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在本節課教學中兩者都有具體體現。在學生獨立探究、觀察後發現,在找次品次數最少的這些方案中都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於是得出結論,要使找次品次數最少,就要將待測物品分成3份。這一過程屬於合情推理。而在對總結的結論用8瓶和9瓶進行小組驗證這一環節中,又恰恰運用了演繹推理。兩種推理功能不同,卻相輔相成:合情推理用於探索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證明結論。學生在嘗試總結運用找次品最優策略的過程中發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動經驗的認識

對學生而言,所謂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圍繞特定的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學生經歷了與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之後,所留下的,有關數學活動的直接感受、體驗和個人感悟。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本質上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直觀,但必須建立在學生親身經歷和感知的基礎之上。本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動手實踐、集體探究等。但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活動及討論的時間偏少,但我和學生的心情一樣愉快,因爲學生有了探索的慾望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四、存在的不足

這節課也存在不足,由於是40分鐘課,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不夠充分:如果是60分鐘課,在獨立探究和小組驗證活動中我會增加2—3分鐘以便學生充分感知尋找最優策略的必要性;並且在獨立研究後我會用4—6分鐘,讓學生逐一說明10個小球、11個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這樣以學帶教,從而實現“教師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目標。

總之,這次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成長的機會,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們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爲學生和自身成長鋪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找次品教學反思4

新教材中的“數學廣角”一直是教師感嘆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內容,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爲了讓學生低起點,拾級而上,我將例1單獨作爲一課時來教學。反思本課教學,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兩處成功

1. 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準確地解決此類型問題,教師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儘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於1),然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爲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2~8個零件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9個零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並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把零件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 ,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2.重視“數學化”。

用語言描述找次品過程,當遇到使用天平次數較多時,敘述起來十分麻煩。在例1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更樂意用繪製簡單天平示意圖的方式表示找的過程。可是隨着物品個數的增加,這種方式雖然形象直觀,但畢竟不方便。“繁”則思變,教材137頁第5題用簡單文字加箭頭的方式清晰描述過程10個物品分成3份:3個、3個、4找次品。這種方式比畫天平簡潔得多,但有沒有更簡便的記錄方式呢?《教參》中爲我們介紹了一種樹形圖。這種樹形圖用小括號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別是幾”的敘述,一目瞭然。同時還吸收了箭頭示意圖的優點,用兩個分支表示稱得的不同結果。但我覺得“天平兩邊各放3個”這類語言能否符號化,使圖示更具有數學味,也更簡潔。當天平兩邊各放3個平衡時,再將4個物

品分成3份,1、1、2,後面也應按前面格式寫明“天平兩邊各放1個”,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這樣思維才能完整體現。經過自己的修改,我將樹形圖改爲如下格式:

我通過在兩個數字下劃線的方式代表“將這兩堆物品分別放在天平兩邊”,這樣既減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後統計次數。每種情況,最後只需數一數共劃了多少條橫線即可,既準確、又形象。

 二、兩點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題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樹形圖記錄中,是否必須在最後標明誰是次品。即上圖是否必須像這樣寫:

其二、當所分物品是偶數個(如4、6、8)時,我發現學生更親睞於將其平均分成2份。這種分法在總數是4和6時,並不影響最少次數,但如果是8個物品時,如果平均分成2份,則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則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應儘量將物品分成3份,能夠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學反思顯得有些牽強。在練習中,有部分學生仍舊癡迷於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學生將10分成5和5,用這種分法同樣也能做出正確結果,這時教師該怎樣評價?

找次品教學反思5

這節課,我連試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節的教學任務都沒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針對各位老師對我的評課意見和自己的想法,對這節《找次品》進行如下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課前談話環節,我用分過的一瓶七彩糖和沒分過的七彩糖進行對比,從而引出“次品”這一概念,讓學生從這兩瓶中找出次品,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稱。這一環節,我感覺上還好。

但是在學生示範了從3個物品中,只要稱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這個環節後,我不應該重複學生的示範過程,而是應該呼應此環節的開始部分,讓學生思考從2個物品中只要稱一次就可以找出1個次品,爲什麼從3個物品中也只要稱一次?這個道理不應該由我來說,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來的從4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環節,此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教學過程。我採用學生邊說找次品的過程,我隨機板書。由於多媒體的黑板離學生比較遠,而這節課要板書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寫的字相對很小,這些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生對我在黑板上寫的數學方式,並不是十分理解,雖然對着黑板又引導學生把找次品的過程又說了一次,但亡羊補牢的效果已經不明顯了。在學生說方法時,我不應該隨機板書,而應該跟學生點明,由於隨着物品數目的增多,找次品的過程就更加地繁瑣,所以要採用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從而引出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的過程,邊回想剛纔學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師邊隨機板書,也邊介紹怎麼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現。

由於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過程這一環節落實地很不到位,導致下面的環節的癱瘓,所以學生從8或9個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組內探索花的時間很多,集體反饋時花的時間也很多,但學生都只是還停留在口頭表達層次上,並不能用數學的方式很好地表達出來。

一堂課要想上得成功,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必須落實到位。這三次的上課,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作爲一個老師,是整節課的引領人物,教學節奏的把握尤其重要,這是我今後教學應該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學的節奏該怎樣把握呢?以後要多聽聽高段老師的課,多學習他們教學時節奏地把握,哪裏該講,哪裏不該講。

找次品教學反思6

《找次品》是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條、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本節課先分析從3瓶鈣片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進行優化,並且延伸到10、11蟲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爲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的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學。

找次品教學反思7

執教《找次品》一節課時,在導入環節,我用孩子們最常見的事物——“口香糖”引入課題,既與本課內容相關,又能提高孩子們的興趣,從而引出“次品”。

在探索新知環節中,我讓孩子從易到難,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然後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置了一個環節:讓電腦大屏滾動起來,最後停在哪個數字上,就從那個數字的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最後電腦停在了19683瓶上,學生的興趣陡然升高。此時老師告訴孩子們,像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來解決類似問題,作爲老師,不僅要對學生“授以魚”,更要“授以漁”,讓學生學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接着從6瓶、9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其中在從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時,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的活動,旨在讓孩子自己在動手的過程中發現找次品的規律,發現規律後再從27瓶、81瓶、243瓶、729瓶、2187瓶、6561瓶、1968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當學生髮現從19683瓶口香糖中至少9次就能找出一瓶次品時,孩子們的情緒立即達到了高潮,也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接着我設計的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當待測物品數不是3的倍數時又該如何找次品?引導學生得出當待測物品數平均分成3份後餘一瓶或餘兩瓶時如何放就不影響我們用天平找次品,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旨在讓學生養成勤動腦、細觀察的好習慣。最後,我設計的是讓學生口述出找次品的最優化策略,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總結表達能力。

在接下來的練習環節中,通過孩子們感興趣的闖關模式,練習由易到難,讓孩子們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在練習中得到昇華。

執教過這一節課後,感到存在的不足是:

1、學情把握不準,準備不充分。在小組合作時,學生對待測物品分份數時,不大膽,導致老師提示過於明顯。

2、對教學時間把握不好。

找次品教學反思8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裏,我輪迴着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後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裏似乎是有那麼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後才直到有那麼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裏,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着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裏找次品的環節中,由於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餘的舉動與語言給糊塗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裏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後來說說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說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遊戲什麼的,也就這麼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複不精煉不規範。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後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裏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複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麼,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於許老師說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麼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並不泄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後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着我去學習與探究!

找次品教學反思9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找次品》是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優化時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單元主要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推理的方法運用優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那麼,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呢?教師在本節課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找次品的具體實例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貫穿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

找次品教學反思10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

接到期末考試的時間,確實有點緊,在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怎樣講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討論找次品的最優方法。學生說:“分組法最省時間。”我直接說:“好!下面討論怎樣分組最優方案。”

“我總結出來了,分成三份。”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是3的倍數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說的很到位,誰還有補充。”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也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每份個數儘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與少的1份只相差1。”

“補充的很全面,把樊靜禕與劉懿賢的加起來就是找次品的規律。”

“好,下面咱們來實戰一下!”

讓學生把小狀元拿出來,開始做!由於剛纔講的快,所以讓學生說答案的時候必須說思路。

沒有想到,孩子們掌握的這麼好!心裏竊喜。

找次品教學反思1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通過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逐步優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爲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學反思12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辯析、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提升數學素養。上完這節內容,我自認爲這節課上得還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資源,激發探究慾望。新課的引入,選用美國“挑戰者”號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視頻,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慾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

二、開放學習空間,提供探究平臺。整節課教師只是提供素材,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驗證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種獨特的想法,在觀察->實踐->對比->討論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如:學生從中發現,把待檢的產品分成3份,儘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數量只能相差1,保證找到的次數是最少的,這個結論得出的不是教師給的,而學生從衆多的方案中,經過比較,自悟出來的,這樣不僅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時情感態度與經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爲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三、充分尊重學生,體現個性化學習。教師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在觀看影片、尋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煉規律的全過程中,老師講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識關鍵處引導、點撥、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發展。

找次品教學反思13

《找次品》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腦中一片空白,學生該如何學?我該怎樣教?於是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後,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三點: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麼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狀、顏色完全相同,但質量稍重或稍輕的物品。理解了這三點以後,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接着學習4、5、6…個,讓學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較不同的方法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出哪種方法稱的次數最少。得出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這節課中,存在着許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夠,沒有用好教材

教材設計的是讓學生從8包糖果中找出質量不足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找次品的過程,體驗“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這個規律,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我覺得不管是8、9、10…個次品,都離不開3、4、5…個次品的學習,只要學生弄會了如何從3、4、5…個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數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會迎刃而解。因而我沒有按教材的編排教學,而是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接着學習4、5、6…個,這個想法挺好,可實際教學中效果並不好。因爲找次品的規律只有在數字達到8以上,優越性才能體現出來,我和學生一起從3個物品找次品,太佔用時間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討論從4、5、6個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課才討論到8個物品,學生已經注意力不集中了,對教學內容也失去了興趣。

2、在關鍵處點撥不到位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得出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學影響,我沒有做好點撥,只是讓學生瀏覽了課本,畫出來,學生沒有深刻的體驗到這個規律的優越性。

找次品教學反思14

作爲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爲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週的精心準備,並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後,感慨頗多,收穫頗多,並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於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後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乾,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麼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後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看着學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後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我倉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着遺憾,帶着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穫着

課後我又反覆解讀教材,回憶着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爲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並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範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髮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遊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並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麼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優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找次品教學反思15

一、教材簡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通過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基本的解決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測物品數量爲9個,在實驗上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便於學生與例1的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解決該問題的一般思路。

二、設計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小組交流,經歷找次品的過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後感想:

(一) 情景的創設

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爲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設計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繫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能使學生肯動腦、想參與、樂學習。

(二)難點轉化, 降低教學起點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個、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三)層層推進,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12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四)、知識拓展 ,鞏固提高

當學生通過例2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後,以此爲基礎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字更大的時候是否也成立呢?引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採用文字分析方式進行較爲抽象的分析,實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這部分在備課時我進行了調整,將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學挪到了下一課時。本節重點砸實,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樣找出次品。總結出規律後,進行了相應的練習。增加了課後“你知道嗎”中一部分內容。學生充分練習後已經能很熟練的運用最優方法解決問題、發現規律。

(五)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 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