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草原》教案三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草原》教案三篇

《草原》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草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內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過音樂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創造音樂美的才能和合作協調能力。

 二、教學內容

1、完整演唱小學課文《草原上》。

2、唱準3、5、6三音的音高,並進行創編。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聽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節奏、情緒,爲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基礎。

 三、教學重點

完整演唱小學課文《草原上》

 四、教學難點

以3、5、6爲基礎音的旋律創編

五、教學準備:

琴、光盤、打擊樂器(碰鈴、雙響筒、三角鐵、響板等)頭巾等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情境想象,導入主題

1、教師以語言及身體語言導入

……——揭示“草原”圖畫,放小學課文《草原上》的音樂,教師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動作。

2、揭示課題,簡單介紹蒙古民族的風俗

師:我們這是到了什麼地方啊?——出示地圖

(三)學習歌曲小學課文《草原上》

1、學習歌譜

(1)聆聽歌曲,模唱曲調——放小學課文《草原上》的音樂

師……用“LA”來演唱歌譜。

(2)教學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師:“聽到同學們動聽的歌聲,草原上的牧羊人們也想一顯身手,……。——(黑板上兩個大圓圈)

……

——放小學課文《草原上》的音樂

2、有節奏地念歌曲詞

(1)教師按照節奏念歌詞邊做動作,學生聆聽

師……出示歌詞

(2)學生跟着老師念歌詞,老師注意把握節奏

師:“同學們願意一起念念嗎?”(教師帶領學生邊念,邊做動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聽音樂,按樂句填詞入曲

師……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藝術處理

(1)師:……生回答)

……鋼琴伴奏

……——放小學課文《草原上》的歌曲

(2)認識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

B、實踐練習

師:……

C、再唱歌曲

……放小學課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課外延伸,創作表現

1、聽賞《我是草原小牧民》

……

2、分小組合作創編

師……(生回答)

2、請部分小組表演兩段音樂

(五)課堂小結

師:……

在飽覽了美麗的草原風光,和熱情的牧民們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後,我們的內蒙古之行也即將結束,老師也要和同學們告別了!今天是音樂把我們連在了一起,我想,以後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會想起可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呢?

謝謝,最後……

《草原》教案 篇2

案例過程:

師:上課前,老師爲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聽聽歌曲裏唱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教師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師:這是一首描寫什麼的歌曲?

生:草原。

師: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有碧綠的小草。

師:他說的對不對?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樣嗎?誰還有補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許多的牛羊。

師:很好。大家想象很豐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關於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草原是什麼樣的?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課文寫了什麼?

生:課文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

師:對,一開始就寫草原美景,後來呢?

生:寫作者去內蒙訪問,蒙族人民怎樣歡迎他們,還寫喝酒、唱歌、演節目什麼的。

師:你這麼一說,差不多把課文上的內容都說完了。

生:還有,作者寫喝酒、唱歌等,並不是就要寫這些,而是寫了這些就說明了蒙族牧民們和作者他們這些漢族的人們很友好。

師:你看出了作者心裏的想法,很好,還有嗎?

生:還寫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們告別。

師:寫了沒有?

生:沒有。

師:沒寫?但是他也說對了,課文的話裏已經帶出要分別的意思了,對不對?生:對。

師:哪句話?

生:我認爲是最後一小節寫的。“天涯碧草話斜陽”(板書)的就是他們依依惜別的情景。

師:就這一句嗎?

生:還有“蒙漢情深何忍別”。(板書)

師:大家再考慮考慮,課文寫了那麼多的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記敘的?

生:以空間轉換的順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板書)

師:那麼這些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呢?

生:我認爲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爲第一部分,目的地爲第二部分,蒙古包內外爲第三部分。

師:爲什麼這樣分?

生:因爲三~五自然段都是寫蒙古包內外的,所以我把它們歸爲一個部分。

師:對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我認爲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各爲一部分。

師:對這樣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沒有意見?

生:我認爲這樣分太細了,這樣一個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師:我們分段是分邏輯段,將課文內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細了。那麼還有什麼樣的分發?

生:我認爲大致可分爲兩部分。

師:怎麼分呢?

師:第一部分是我們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師: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麗景色,對不對?

師: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草原風光,行不行?(板書:“風光”)

生:行。

師:繼續說。

生:第二部分寫了蒙古族的人民歡迎了我們,接着我們一起聯歡。

師:誰能說得更簡單一些?

生:我們和蒙古族人一起聯歡。

師:他用“聯歡”來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觸的過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但是從整個接觸過程中表現了一種什麼情感?

生: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深厚。

師:對不對?

師:也就是說,第二部分寫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書“人情”)人的情感,那麼,你通過預習,對整個課文有一個什麼初步感受?

生:我感覺到草原十分美麗,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師:他說草原的風光是十分美麗的,這一點對不對?

師:(在“風光”後加“美”)那麼還有一點他說得不太清楚,誰來說一說?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師:十分熱情好客,還有呢?

生:應該是,蒙漢之間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師:對,還有嗎?熱情好客,蒙漢情深這都表現了人情的什麼?(在板書“人情”後加“美”)是不是一種人情美呀?那麼整個的課文連起來,草原的風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這麼美好,(在“風光美”與“人情美”間畫一直線相連)那麼就構成了一幅(板書“草原風情畫”並用直線與“人情美”連接)可不可以這樣說?

生:可以。

師:其實分段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你能充分說出分段的理由,根據課文內容的邏輯意義給文章分段,都有助於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筆,給我們“畫”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風情畫。從課文整體來看,是不是這個意思?

師:那麼這幅畫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一會兒來仔細學。

師:現在大家打開書,默讀寫草原風光美的這一部分,一邊讀,一邊想,手裏還要一邊畫。畫什麼呢?看看作者除去寫風光美以外,還寫沒寫別的東西?把你認爲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勾出來,看誰勾得準。

師:勾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來了嗎?

生:勾出來了。

師:誰勾出來了?

生:我勾了兩句,“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還有,“這種境界……奇麗的小詩”

師:還有沒有勾出別的來?

生:我勾了“在這境界裏……無限樂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下一堂課接着交流,下課。

二、思路提要:

1、初讀課文,總體把握:讓學生對課文又一個總體的瞭解,總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讀課文,理清脈絡:瞭解文章各段的內容,瞭解文章的敘述順率,理清脈絡。

3、品詞析句,理解內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本領,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4、深情朗讀,加深體會:進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薰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課後反思:

這是一節課題組的教研課,主要向大家呈現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這一教學環節。就《草原》這篇課文,我先讓學生理解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接着讓學生看看這篇課文按什麼順序來敘述?學生通過在課文當中找關鍵詞,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間轉換的順序描寫的,最後,我引導學生用歸併法給課文劃分意義段,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分歧時,我沒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理由。通過大家討論交流,明白劃分段落不可隨心所欲,想怎麼分就怎麼分,一定要認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劃分。大段落劃分又不能過於強求一致,簡單地肯定一種,否定另一種。不管怎麼分,只要講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辯論能力。

但是,就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段理解課文”,本課時所呈現的研究價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總結上涉及不多,不利於學生對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僅僅拿一篇課文來進行分段練習,沒有達到學習效果,最後,沒有對分段的方法進行復習概括,學生就沒有分段的依據。

四、案例修改:

師:上課前,老師爲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聽聽歌曲裏唱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教師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師:這是一首描寫什麼的歌曲?

生:草原。

師: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有碧綠的小草。

師:他說的對不對?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樣嗎?誰還有補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許多的牛羊。

師:很好。大家想象很豐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關於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草原是什麼樣的?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課文寫了什麼?

生:課文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

師:對,一開始就寫草原美景,後來呢?

生:寫作者去內蒙訪問,蒙族人民怎樣歡迎他們,還寫喝酒、唱歌、演節目什麼的。

師:你這麼一說,差不多把課文上的內容都說完了。

生:還有,作者寫喝酒、唱歌等,並不是就要寫這些,而是寫了這些就說明了蒙族牧民們和作者他們這些漢族的人們很友好。

師:你看出了作者心裏的想法,很好,還有嗎?

生:還寫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們告別。

師:寫了沒有?

生:沒有。

師:沒寫?但是他也說對了,課文的話裏已經帶出要分別的意思了,對不對?生:對。

師:哪句話?

生:我認爲是最後一小節寫的。“天涯碧草話斜陽”(板書)的就是他們依依惜別的情景。

師:就這一句嗎?

生:還有“蒙漢情深何忍別”。(板書)

師:大家再考慮考慮,課文寫了那麼多的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記敘的?

生:以空間轉換的順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板書)

師:課文我們暫時理解到這,讓們回顧一下,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爲了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常常要給文章分段,那麼,你們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師:你能給大家舉例說明嗎?

生:我們學習13課《牛郎織女》時,我就運用到這個分段方法,全文按照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可以分爲四段。

生:其實,這一課還可以按“時間的推移”分段。

師:對,雖然是同一篇課文,但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誰還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們學過按“空間轉換的順序”分段,“總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去給課文分段。(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師:你知道的分段方法還真多,同學們,請大家根據黑板上的分段方法進行選擇,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應該運用什麼方法進行分段。

學生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然後讓學生試着給後面的課文分段。

《草原》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有創造性地運作“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基本思路,引導學生有創意地閱讀。以“讀說式”的課堂交流,培養學生“引經據典”地解讀課文、闡述見解的能力。注重學生的課堂語文實踐,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能力。

設計特色:

景、情、理一體解讀,讀、思、說滾動推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目標

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並感受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情感與態度目標

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學難點: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草原的風光、資料。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結合預習印象,對課文進行整體認知。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後討論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麼樣子?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在閱讀和影視中得到的知識漫談。

2.本篇課文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寫了兩方面的情況,一是風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熱情。)教師引導歸納,學生髮言板書:風光美、人情美。

3.課文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對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熱愛,歌頌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課文;

2.請學生分析本段內部結構;

3.抓住兩個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體會帶動對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有情感地朗讀,使學生進一步人情人境。

(教師的導讀應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處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寫景抒情,教師就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情景交融”的情感體會;第二段作者是寫事抒情,教師則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情節中的重要部分——表達蒙族人民熱情豪爽和特殊風俗的語句——來體會“蒙漢情深”的中心。)

三、整體認識課文第二部分的內容和層次。

1.提問:從這一部分內容的整體上看,它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這一段主要寫的是草原上蒙族人們的熱情豪放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2.默讀這一部分課文,分析作者按什麼順序寫了幾層意思,給每層意思概括出一個小標題。(這一部分課文,作者按參觀訪問活動的順序寫了四個自然段,各是一層意思,它們分別是:迎客、相見、款待和聯歡。)

四、學習第二部分課文的各層意思。

1.指導學習第一層意思(迎客)。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畫。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現了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②哪些描寫表現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風情和民族性格?

(2)學生進一步默讀課文,繼續思考上述問題,然後討論發言,發言運用“讀說式”,就是在發言中把朗讀與發表個人見解結合起來,一邊引讀課文有關語句章節,一邊評述分析。

(3)最後歸納本層的中心內容,概括成小標題的形式。

在這一層中,蒙族人民的熱情豪爽和獨特風俗,主要表現在他們迎客的方式上。學生可圍繞此點進行讀說。作者在這裏用一連串短語短句,生動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幾十裏外馳馬帶路的情景。(板書:幾十裏外,馳馬帶路)

2.總結學習這一層課文的過程:讀思——勾畫——讀說——概括。

3.依次學習第二部分課文的其他三層意思,運用在學習第一層時歸納的“讀思——勾畫——讀說——概括”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學習,然後逐段發表意見。(教師在討論過程中p-]步板書:語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會心微笑;夕陽西照,談興正濃。)

在“相見”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誰的手……”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麼……”這些句子;在“聯歡”一段中,要注意最後兩句詩。對這些重點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語句,教師可視學生“讀說”的情況,設計輔助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最後一句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們在這邊疆的草原上傾心交談,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偏西了,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濃厚真不忍心就這樣分別啊!”認爲是作者一行戀戀不捨地告別了草原。我認爲這句詩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這裏的“別”不是離開草原的“告別”“分別”,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暫別”。因爲天色既已向晚,怎麼可能驅車遠行離開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雙方談興正濃,即使是今晚的暫時分別,明日還要相聚,雙方也不忍離去,可見情誼之深。

(第二大段是採用默讀、思考、表達的方法,教師在這裏運用了一種“讀說式”,讓學生把讀和說結合起來,既培養學生“引經據典”闡述個人見解的能力,又是一種特殊的口頭表達訓練。學生要把“引證地讀”“引證地說”結合得很好,確實需要在組織語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錘鍊。根據教材不同,寫法不同,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普遍應該遵循的規律,也是本課例教師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在本教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朗讀、默讀、勾畫、思維、表達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訓練,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總結課文。

1.依據板書,講清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板書:寫景——抒情,寫事——抒情)

2.歸納課文整體內容,並指出本課第一大段,寫了草原的風光美,第二大段寫了草原的人情美,把這兩部分聯繫起來,作者實際上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濃筆重彩、有聲有色的草原風情畫。(板書:草原風情畫,並用箭頭連接有關內容) 。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完整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不論對全篇課文的認識還是對每一個大段、段中的每層,都是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形成一定的認識,然後再進行具體的學習,最後再從整體上進行更高層次的概括。這在各個教學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