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14篇)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將陶罐、鐵罐擬人化,圍繞鐵罐奚落陶罐以及時間流逝後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鐵罐卻腐蝕消失這兩個事件來寫,並通過描寫陶罐、鐵罐的神態和動作來表現出兩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從而引出要正確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據學習目標,我特將此課分爲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詞語

此環節分爲兩個部分,第一,複習本課重點、易錯生字新詞,採用開火車的形式,再由全班齊讀一遍加以鞏固。第二,是從文中找出“驕傲、傲慢、懦弱、輕蔑、謙虛、奚落”等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旨在讓學生從中理解詞語意思,與之同時考慮到三年級閱讀中也經常出現“根據文意填空”此類型的題目故特意設置這一部分。而在課堂裏面,學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現較爲積極活躍,避免了直接展示詞語和解釋的枯燥。

二、文意

讓學生朗讀課文,概括文意。朗讀前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對話的語氣,爲之後的分角色朗讀環節做準備。在指名生回答後,我特意讓其他同學分別對概括的同學進行點評,讓他們學着自己發現、自己評價、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讓同學們着重找出對陶罐、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體會它們的性格特點。分爲“議鐵罐”和“議陶罐”。並總結出鐵罐的性格特點“傲慢無禮、目中無人、蠻橫無理和自以爲是;陶罐的性格特點友善、謙虛而不軟弱、寬容和善良。這一部分,學生基本都能找得準,並且說得很貼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順勢講解了提示語在中間,對話在前和後的情況下標點符號的運用。在最初設計時,是打算把標點符號空出來讓學生補充來引起注意。但又考慮到出示老師總結的體現性格特點的句子後是全班齊讀PPT,這時如果沒有標點符號就會令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後只是把那些標點標紅,再直接提問”爲什麼老師要標紅?”而實際上,學生在剛剛接受完鐵罐性格的朗讀後,一時半會沒能跟上節奏。因此這樣的提問顯得太過突兀,讓學生來不及反應過來。過後思考發現,把對話提示語以及標點的運用放在朗讀前提示會更自然一點。

四、故事

這一部分是進行分角色朗讀,同學可以自由選取兩個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個,和同桌合作進行有感情朗誦。開始之前,有三個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嘆號用法。本文使用了較多的感嘆號,因此重點提出來讓學生感嘆號的使用情況以及引起學生注意有感情朗讀時語氣的把握。第二,提示鐵罐語氣“傲慢——輕蔑——惱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謙和寬容、心平氣和”。第三,提示可以適當配上動作。

在這一環節,學生很感興趣,膽子放得很開,聲情並茂的。大概因爲是故事性較強的原因,很多平常較沉默學生也主動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讀當中,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

五、道理

此環節從本單元前兩課《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亞的木匣》的寫作特點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想啓發寫下,爲這個童話故事加上闡明道理的結尾。

最後,出示兩句與本文想表達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作爲積累總結。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2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爲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而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這篇課文文本價值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爲課堂的主人。

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握教材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並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良性的引導,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只是停留於文本的表面,這樣的語文在感情的薰陶上是缺失的。在教學上,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觀來體會感受陶罐和鐵罐的不同的態度,相信學生從中以能體會到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有所感有所悟。然而,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如果能抓住恰當時機,拋磚引玉,引起學生自主的思考,對童話所昭示的寓意體會得會更深入一些。

但是一堂課下來,學生感悟最多的還是鐵罐的驕傲、自以爲是和陶管的謙虛、善良。學生從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感悟。以“陶罐不再理會鐵罐。”爲關鍵,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由於引導的方向不夠精確,引導的深度不夠,學生的體驗也停留在表面。如果學生在感受到鐵罐的驕傲時,我能再多問一句“鐵罐爲什麼會那樣驕傲呢?”學生的思考的深度也就隨之深入了。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3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採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爲觀察後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打開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着語氣讀。

2、通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現這個環節他們會出現重複,“先問惱怒什麼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後來又問爲什麼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並且,此處幾經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於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並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着範讀這句話。因爲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後,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於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爲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於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並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並淺層瞭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衝衝、怒髮衝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並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的詞。

通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後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4

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圍繞“考慮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頗佳。

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1、聽一聽,畫一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我讓同學聽完課文後,讓同學添畫表情後問:“你爲什麼要這樣畫?”一個同學說:“鐵罐在說話時十分生氣,後來還惱怒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同學畫完陶罐的表情後說:“我想表示陶罐當時的謙虛,說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眯眯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又掌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爲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

2、讓同學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閱讀課文時,讓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爲了指導同學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同學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說話的神情。同學很快抓住了“高傲”、“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同學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示得淋漓盡致。

3、讓同學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同學掌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臺給同學扮演。同學先選定自身樂於扮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扮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身設計的動作。同學的扮演可以是繪聲繪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同學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扮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考慮練習”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同學讀課文後,我先引導同學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同學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爲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同學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同學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我嘗試了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更主動參與課堂。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5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反覆的試教過程中,我對課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學理念在變化,教學設計也隨之改進。

一、課文主線的把握:體會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鮮而易見。開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爲學習的主線,讓學生在尋找人物神態,反覆朗讀對話的過程中加深對陶罐和鐵罐的印象。於是乎,大家對鐵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很感興趣,他們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語氣,把盛氣凌人的鐵罐表現地活靈活現。而對謙虛溫和的陶罐,大家則表現得不溫不火。因而整堂課的反面人物形象過於強調,突出了鐵罐而忽略了陶罐,輕重倒置,難怪學生在結尾對陶罐鐵罐說的話中,寫到:“我喜歡鐵罐,因爲他很威風。”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輕蔑與惱怒的結果,其實這些詞語都是我們生活中貶義詞,只是幫助體會人物性格,無須過分強調,陶罐纔是一個正面的,讓學生有價值去體悟的人物形象。

朗讀對話是爲理解人物性格服務,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對待問題,處理問題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這纔是整堂課的核心。於是,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不只是簡單地朗讀課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層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觸,陶罐的謙虛溫和是因爲他看待問題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結果。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篇課文帶給學生的不只是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給他們應該正確地看待問題,要明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的轉換:按部就班讀對話順水推舟入情境

傳統的教學總是在教師設計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後,學生按照教師的步驟,跟着問題一步步串着走,這主要體現了教師是主導而完全忽視了學生是主體。我們說,教案要板塊設計,非線形的一問一答,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引發各種多元化的思考,閃爍出課堂的亮點。面對陶罐和鐵罐來一回的對話,我曾經試過先讀鐵罐所有的話,體會他情緒的變化,再讀陶罐面對鐵罐說的所有答話,烘托出陶罐的氣概。但是這樣的朗讀脫離了對話情境,對話對話,本來就是對着說話的,一味讀一個人的語言,使得課文學習支離破碎。後來我又設計了一組組對話朗讀的模式,請三組同學模仿人物,分別讀好這三次對話。但是這三次對話平鋪直敘下來,均勻指導,層次又不明顯。學生在朗讀人物對話時也總是少了一份神韻。後來,經過許多老師建議,教師在課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導朗讀對話,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那麼有意思的故事,爲什麼不把他們帶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隨着情節發展自然展開對話呢?老師不是在背教案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感受這個生動的故事。於是在後來的課堂中,隨着故事的發展,我與學生們一起成了裏面的陶罐和鐵罐,

三、教學設計的變化:單一地側重由面到點

在我的觀念中,一堂好課就要有重點,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環節,因此,幾次試教的過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作爲設計重點,用不同步驟和方法來烘托這個亮點。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整堂課讀對話,學生容易疲倦,課堂的氣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讀到最後雖然感情是有了,但是總覺得有點索然無味,學生興趣減弱,整堂課的內容含量也很單薄。後來有聽課的老師提出,教師上課需要大氣,不能過重計較一些細節,過於強調對話,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後聯繫,學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讀越沒興趣。於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使對話部分變得粗線條一些,在品讀對話前加入一個全文感知的填充課文內容的小練習。學生在自由讀文後,看着內容提示,很輕鬆地就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對後面的學習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備工具性,爲了充實課堂,讓學生能在這堂課中學有所獲,實現人文與工具的結合,在課堂尾聲時,又有一個寫話的練習陶罐,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_。鐵罐,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__。學生在感悟文章,認識兩個人物後,對他們的性格,對他們的品質,對他們看待問題不同的態度,都有了或深或淺的想法,請他們寫寫想對這課文人物說的話,這是一個人文性的綜合練習,在寫話中學生充分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對你說:“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也看自己的優點,你還能看見別人的優點,我要向你學習。”

陶罐,我想對你說:“你真謙虛,對待朋友的態度那麼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對你說:“面對鐵罐的傲慢,你還那麼心平氣和的說話,你可真有風度啊!”

鐵罐,我想對你說:“你不要太驕傲了,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

鐵罐,我想對你說:“陶罐對你那麼好,你還那麼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這樣豐富精彩的寫話是學生基本對文本的深入認識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所有的感觸。這樣的語言文字綜合性練習是新課程課堂所需要的。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始終想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但是在課件出示對話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態的詞語,直接打在說的話後面,原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看着課件上的提出神態語,更快、更好地讀出人物語氣,但是這樣急於發揮語文工具性的做法,卻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讓學生失去了在對話中親身感悟的經歷,教師直接給學生,而不是學生自己悟到的,這是嚴重喪失語文人文性表現。這樣單獨出現神態語,讓它脫離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的經歷中,我學習到,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就是這樣一步步練成的,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與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寶貴的財富。作爲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充實自己。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6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爲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情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寫,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二、以對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這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7

學習童話既是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感悟語言,又是讓學生懂得課文蘊含的道理。設計陶罐和鐵罐當年在國王御廚裏的情景,讓學生在讀、思、議、演中感悟人物形象特點,探究鐵罐驕傲的本質。

一、課堂實錄

師:剛纔大家學習、合作得特別好。現在我們以小組爲單位,再合作一次,來個分角色朗讀比賽,怎麼樣?(學生特興奮,躍躍欲試)

師:大家可以自己找學習夥伴,先練習讀一下自己喜歡的部分。

(學生組成小組,分角色練習讀,教師指導、參與。)

師:哪一組有信心先來比一比?(各組搶着比)

師:各組組長一先舉手爲先。(生輪讀、搶讀、評讀)

(師生評選擂主,鼓掌祝賀)

師:剛纔大家讀的語氣和表情太形象了。現在老師有個建議,咱們把陶罐和鐵罐的表情畫下來,好不好?

生:(大聲喊)好!

師:在畫之前,請同學們把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然後再畫一畫。(生找、讀、想、畫)

師:誰願意到黑板前來畫一畫?(男、女同學各一名到黑板前畫)

師:這兩位“小畫家”畫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畫得都不錯,但我想問一問:爲什麼這樣畫?

男生:因爲鐵罐說話時,特別囂張,後來變爲惱怒,大發雷霆。所以我把它畫成眉毛豎起,兩眼瞪得圓圓的。

女生:老師,我想表現陶罐當時那種謙虛的表情,所以說話時,它的表情是平靜的。它受到鐵罐的奚落時,還是心平氣和地跟鐵罐講理。

師:大家覺得有道理嗎?(生點頭表示同意)

師:誰能用恰當的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生想一會兒,紛紛舉手)

師:請舉手的同學到各自的圖象下寫一寫。(學生板演)

師:這些同學,能想出這些恰當的詞,真是了不起,說明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通過讀、想、畫之後,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

二、教學理念和特點: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教師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啓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我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以評選擂主的方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地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在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可以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多種方式來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啓發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的學生讀,有的學生畫,有的學生說。特別是學生對畫畫表現的興趣更濃,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這時學生的提問(爲什麼這樣畫?)更具有深刻意義,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談出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

教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再一次激活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佔據了整個課堂教學。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會。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段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例如,片段的最後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遠,既啓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得到珍視。

教學片段雖具有以上特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分角色朗讀找學習夥伴中,雖然充分體現了學習的民主性,但學困生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因爲學生在找夥伴時往往去找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學困生只能獨坐一邊了,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反而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時,別忘了那些容易被“遺忘”的孩子!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8

我在教學中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當中去,教師的語言和引導的話語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就什麼設計什麼樣的教學路子。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大致的瞭解,接着,我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我作爲記者採訪學生。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就會把學生引入了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纔會引起共鳴。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對課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還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老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看見課文中描寫的形象。當然這種“看見”並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上一種的感受,是“彷彿看見”了。這“彷彿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爲豐富,更爲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餘地。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就要淡化內的分析理解,強調獨特的體驗。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9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教學重點爲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由於在第七單元中類似課文已經學習過,再加上本文語言生動,貼近兒童實際,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閱讀。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蘊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我在上這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構環節,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採用範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並通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之後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爲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看着孩子們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並請學生說說悟出了什麼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使學生有話可說,樂於寫作。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如下:精講環節中,在總結學法的時候我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對細節之處沒有講得更清楚,導至小組合討論走形式,不知從何入手進行學習。有些小組長在組織小組學習時,人員分配不夠合理,沒有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還需加強。通過國培學習我能認識到自己不足。要及時轉變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0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喜歡的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爲主線,以分析朗讀爲主。我首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啓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臺給學生表演。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還加上了自己的動作,誇張的表情等。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老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臺。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爲理解寓意作鋪墊。今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1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後,陶罐仍光潔如新,鐵罐卻完全氧化,不復存在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根據課標要求,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語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回顧公開課《陶罐與鐵罐》的教學,感受頗深。本課的教學目標,以人文目標爲基本點,通過文本的學習,與文本交流,感受本課通過神態和語言描寫表達人物內心的寫法。以期達到對學生待人處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朗讀,卻忽略了文本內涵的挖掘;對鐵罐的反面教育過於注重,卻忽略了以陶罐爲住的正面引導。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1)、本課教學中,爲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理念,我多次安排學生自讀,指名讀,表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陶罐和鐵罐,進行分角色表演朗讀,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努力調動每一個成員學習的積極性,目的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選擇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獲得充分自主的發展。

(2)、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說的語句,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課後拓展設置瞭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鼓勵學生進行續寫。但是對續寫考慮不夠周全,要求不夠明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通過神態和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3、在教授本課時不僅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注重了通過反覆朗讀中對重要詞語的理解,如“傲慢、輕蔑、相提並論”等。在反覆朗讀和老師的激發下,以讀帶講,學生能夠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在講解輕蔑一次時,我查閱了資料,利用字理解學,讓學生感受這個蔑字,還讓學生通過動作體會當你這樣看人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從而理解文本。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於學生正確全面認識陶罐和鐵罐有很大的幫助。

4、本節課讓學生反覆自讀、展示讀的內容比較多。在課堂上,我對學生每一次的朗讀做出了鼓勵性的有效評價,不再是空空而談。比如:學生在讀到鐵罐帶着更加輕蔑的神氣時,我給出“通過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師感受到了你的輕蔑。從你的動作和上揚的語調中我們知道了你瞧不起陶罐。”學生讀到鐵罐惱怒時,我給出“你眼睛瞪得圓圓的,從嗓子裏吼出的話語,我知道你惱怒了。你指着它,跺着腳,我感受到你惱怒了。從你咆哮的聲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氣了。”有效評價,不是“好,再來。讀得太好了!”而是要細心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給出準確、具體的指導。教師要融入其中與學生,還有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從而教師以讀代講,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5、由於太過投入鐵罐的角色,課上教態顯得略有生硬。課後有老師向我提出教態要具有親和力,語速再慢些,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會更好。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爲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是這樣設計的:播放課文對話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留心觀察思考的基礎上也很好的把握了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接着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鐵罐說的話讓學生讀,並問他爲什麼這樣讀?學生回答是抓住了鐵罐的傲慢無禮的神態來讀的,再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很快掌握這種學習的方法。這樣既放手讓學生學會處理對話無形之中又讓學生抓住重點理解了文章。隨着對話的得感情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越發濃厚,對課文的對話理解的更透徹,朗讀的興趣非常高昂,紛紛爭着要求對話朗讀。

文章中有些詞語的理解我實這樣設計的:抓住鐵罐的第二次的說話“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引導學生:“鐵罐這樣用自己的長處去譏諷別人的短處,這就是課文裏說的——”學生很快就聯想到了“奚落”這個詞,又如:理解“和睦相處”一詞,“怎樣才能做到和睦相處呢?”,學生說:“兩人在一起不爭吵,要互相幫助”,把詞語的理解和分析文章,聯繫生活結合起來,而不是問學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學生有了很大的學習興趣,而且對詞語的理解更深刻!可以很快應用到說話和寫文章中。

爲了更好的體會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也爲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完課後我設計讓學生演下這個故事的環節,以達到鞏固所學,檢查反饋的目的。學生爭着要求表演,積極性很高,表演的同學非常認真,演鐵罐的同學目不斜視,高昂着頭,一副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態,把鐵罐那種傲慢、無禮、惱怒到憤怒的樣子表現的非常到位,演陶罐的同學同樣能很好的把握住陶罐謙虛、平和、寬容。整節課的時間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合理,雖然沒有進行試教,但效果還挺好。

教學完後回顧一節課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先扶後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後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

2、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個別的地方有些重複,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語氣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複練習朗讀了,如陶罐和鐵罐的第三次對話,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了,我讓學生自由讀,和同桌分角色讀,男女分角色讀,讀得太多了,以至時間拖沓,導致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好。可見,讀也要有度,而不時非得爲了訓練而去讀,重在效果。

4.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嚐到智慧的果實。作爲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同級組老師的幫助,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3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這篇閱讀課文,我是把握着這樣的脈絡來教學的:初讀——說——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說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爲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臺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着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說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羣衆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爲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4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篇課文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爲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而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教材的特點、學生認識事物規律,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認識“陶、謙、虛”等10個生字;理解“奚落、輕蔑、懦弱、相提並論、和睦相處”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提示語讀出不同的語氣。

3.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1.導入新課2.初讀感知3品讀課文4佈置作業。

在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學習書面詞語,二是理解句子聯繫,三是領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學習書面詞語

這課需要學習的詞語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輕蔑、和睦相處、相提並論等,這些詞語多是書面詞語,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但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詞語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我把這些詞語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奚落、輕蔑是聯繫上下文理解”;“懦弱是採用換詞的方法理解”;“相提並論”是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和睦相處則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行理解。其餘則放在教學中自然滲透。

比如,在教學“奚落”這個詞語時,一開始,我用導入下文的方式,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呢?學生讀下面的對話,這樣對奚落有個初步的瞭解,使用語言諷刺別人。那麼在下面的教學中,讀到課文的第四段,也就是鐵罐諷刺陶罐的話時,我又回過頭來,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話,讓學生理解“奚落”的意思,輕蔑的意思,這樣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容易讀懂鐵罐的傲慢,和對陶罐的嘲諷。也爲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這樣做,目的是引導學生意識到詞語的存在,在詞語的表達方式上揣摩體會。

二、感受句子之間的聯繫

中年級教學中,讀懂段落並運用段落去表達是讀寫訓練的重點內容。這篇課文在三年級上冊,我覺得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爲以後理解和學習段落做鋪墊。

課文第一個場景裏,鐵罐的語氣神態變化十分明顯,由傲慢,到惱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層層加深,我引導學生“鐵罐一直在嘲笑陶罐的什麼短處?”讓學生回顧之前鐵罐說了什麼話,再讀懂這些話都是圍繞“陶罐易碎這個短處來說的”,這樣也就更能體會鐵罐的傲慢和他不聽別人的解釋、勸解,只是認準了自己的長處,更要拿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相比較。這樣的聯繫,學生也能感受到鐵罐的蠻橫無理。回過頭來再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就會更深。

這樣教,學生就會在課上對課文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同時受到閱讀能力的訓練。

三、領悟寓意,揭示主旨

本篇課文說明了一定的道理,事物的強弱或者人的長處和短處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要發展地看問題。每個事物或者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全面地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更不能恃強凌弱——要和諧相處。

因此,我引導學生通過抓住課文中描寫人物的語氣、表情、語言的詞句,認真揣摩,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所描寫的生動細緻的畫面,鐵罐肆意欺凌弱者,他無緣無故地挑釁,侮辱對方時絲毫不留情面,總認爲自己不可一世,強調自己身份不一般,強調別人沒有資格和自己說話甚至沒有資格表達觀點,直至最後欲將對方置於死地。我從陶罐爲突破口,滲透尊重別人、平等對待、和諧相處的思想,突破教學難點。這其中,我力求發展語言、感受文化、滋養心靈爲一體。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評價不夠及時,引導不夠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