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5篇)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

《陶罐和鐵罐》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一點文章。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

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爲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再請兩位學生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我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說是繪聲繪色,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

二、以對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這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學生暢所欲言,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上完課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組織教學方面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今後還要加強這方面的錘鍊。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2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從故事中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話故事人物的對話居多,而且透過對話,能讓學生領會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增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學生爲主體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爲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就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課堂上放手,隨着學生的興趣愛好走。學生的表現也非常棒,課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處。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

語文要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纔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本課中我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只有真正讓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體會陶罐和鐵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領悟陶罐的'價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靈,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體驗文本。這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三、練就學生紮實的基本功

這節課,我着重讓學生領悟陶罐和鐵罐的各自的神情、動作、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陶罐鐵罐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這種要想表達人物思想的就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加以描繪,在學生熟讀、感悟、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深刻,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3

《陶罐和鐵罐》一文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讀,並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來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爲是,傲慢無理。

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爲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說話的神情。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惱怒”這些詞語。學生的表演繪聲繪色,博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雖然這堂課比起以往,是有了一點點進步,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課下,通過各位領導及老師的點評,我也反思了很多、這節課,有亮點的部分,但是也有不少的瑕疵,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教學的整體把握不夠準確。從課題看——《陶罐和鐵罐》,很明顯,課文中是有兩個主人公,可是我在朗讀,講解、以及分析的時候總是偏向鐵罐,而忽略了陶罐,難道這節課的另一亮點不是突顯陶罐謙讓的、大度的品質嗎?顯而易見,這一點,我並沒有做到。細細地回顧這堂課,就像冉書記所說的那樣,其實有好幾次,同學們都已經抓住陶罐的這種思想品質了,可是我卻並沒有給學生一個正確合理的引導,這不能說我不夠細緻,或者是太粗心,這隻能證明自己對於教材的把握還是不夠透徹,對於學生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在教學中,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東西。

通過和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探討、學習,我也收穫頗多。現在總結下來,用於自省和改正。

1、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鐵罐的相關語句,卻忽略了本文中的另一個主角————陶罐。

2、整堂課的時間掌控不合理,用於朗讀的時間過長,而收尾太倉促,因此遺漏了個別的知識點,如沒有指導學生明白,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讓學生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3、課堂中,我總是害怕學生記不住,總是刻意地去重複學生已經回答過的問題,所以,整堂課感覺很羅嗦。

4、在引導學生讀的時候,只是一味地讀,並沒有去引導學生思考和體味課文中的人物。

5、學生的養成性習慣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坐姿和寫姿都不夠規範。

其實每一次講課,都是一次收穫,感覺自己在一點點地進步着,孩子們的點滴成長就是我的動力之源,我知道,努力是沒有終點的,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需要進步的地方,相信在和靜一小這個溫暖又充滿關愛的大家庭裏,我一定會收穫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進步。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4

這一節課,從開始準備到最後呈現,經過了多次修改。在這個不斷修改的過程中,我苦惱、糾結、煎熬,不斷推翻自己,最終豁然開朗。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到了鍛鍊,有了不少收穫。

這次執教的課文《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童話這種文學體裁有以下幾個特點:充滿想象與幻想,常用擬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動有趣,曲折離奇的故事背後蘊藏着一個道理……。《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以對話推動情節,通過對話、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個性品質這兩個點都可以作爲本課的語言訓練點。考慮既要幫助孩子們建立一種文體意識,又要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同時也考慮到三年級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學習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描寫,表現鐵罐傲慢無禮和陶罐謙虛的個性品質的手法;初步瞭解童話,對童話所闡釋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話,作爲一種兒童文學形式,故事淺顯易懂,情節曲折離奇,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文體。因此,我認爲學習童話故事的課堂就應該是一個充滿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讓孩子們喜歡的課堂。如何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讀表演就是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課堂上,在孩子們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鐵罐對話時神態的詞語,並且對這些詞語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們分角色朗讀課文。並且將每一處對話的提示語剔出來,放在這一處對話的前面起一個提示神態表情的作用,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盡情地去展示表演。《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正是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朗讀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鐵罐的形象。“表演者”“賣力”地表演,“觀衆們”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課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課之後,我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遺憾的一點是:我與學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時,我的表情、動作、語氣還不夠到位,還不夠誇張。朗讀童話除了要求準確、流利以外,關鍵是“化妝”好角色。朗讀時可以適當地把聲音“化化妝”以加強表現力,朗讀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變化。爲了逼真地表現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進行模仿、誇張等。課堂上我沒有做好這一點,對於角色的表現力上就差了些!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正因爲這樣,才讓我們不斷追求,不斷完善。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爲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我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按照課文中的順序,依次講解;另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對話來分析理解。第一種教法的感覺是四平八穩,易操作,但是很死板,第二種方法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因爲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權衡之下,我選擇了後者。

在正式上課前,我試了兩次教,感覺都不太好,擔心自己會砸鍋。在何莎老師的指導下,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仔細認真地考慮每一個教學環節,何老師說,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去說,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能夠說多少就說多少,人的能動性遠遠超過了教案本身所設計的內容。因此,我在將各個教學步驟瞭然於心的同時,還思考了學生可能有的反應。上完課後,我感覺比前兩次試教的效果要好,但是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鐵罐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出來了“傲慢”這個詞,我接着提問,“傲慢”是什麼樣子的呢?於是有學生說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傲慢的樣子,我趁勢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陶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地爭着舉手。幾個環節下來,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

2、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先扶後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後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

3、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個別的地方有些重複,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語氣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複練習朗讀了,如陶罐和鐵罐的第三次對話,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了,我讓學生自由讀,和同桌分角色讀,男女分角色讀,讀得太多了,以至時間拖沓,導致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好。可見,讀也要有度,而不時非得爲了訓練而去讀,重在效果。

4、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時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嚐到智慧的果實。作爲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謝何莎老師耐心細緻的幫助,她的指導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