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這部分知識,爲以後的學習提供思維基礎。本節課屬於面積概念教學。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爲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比一比,摸一摸等活動,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

我先從和班上小朋友比手掌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通過重合法和觀察法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於面積的定義,這種通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加深對面的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比較之初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觀察法直接看出誰的面積大,當我出示兩個看起來面積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比較的方法。有的同學用直尺量,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比較;有的同學通過重疊的方法去發現;預設時還想讓學生通過畫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結論。全班同學在交流時,同學們是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學生對於面積的比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最後在練習中,同時通過擇優,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積比較中的作用(即數格子的方法),爲下幾節課利用小方格來認識面積,認識面積單位作好了鋪墊,比生硬的灌輸更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對面積的本質特徵又有了更好的鞏固。這樣既把感受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較好,學習氛圍比較融洽。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這節課上課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說說我的不足:

1、在課堂的把握能力上,我雖然有些進步,但和有經驗的老師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說跑偏了,我不能給予及時的糾正。

2、上課說話不夠嚴謹,隨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但沒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說才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強調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師只說了一遍,學生聽了,但沒有記住。

5、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豎式除法時,需一步一步用規範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設計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複習兩道有聯繫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爲後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彙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後,我並沒有急於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纔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髮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於我們開始選擇的信息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於以後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啓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後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爲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爲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爲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面對這種現象,我採取以下措施: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纔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小學數學《旋轉與平移》按排了關於物體的兩種簡單的運動方式的知識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認識有關的物體旋轉與平移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主要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1.用課件,直觀導入

遊樂場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場景,在導入新課時,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遊樂場的場景,在這一場景中有旋轉的風車、有向前行的火車等旋轉與平移的實例,使學生髮現兩種運動方式的不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爲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2.做動作,加深體會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如何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旋轉"與"平移"。學生們在興致勃勃地互相探討、研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兩種運動方式的特徵。

3.想象中,擴展延伸

學生們之間不斷地交流,不斷體驗,使他們靈活地掌握了知識點。在這節課最後,我鼓勵學生們回想、並大量例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的實例,這樣不僅使本節課的知識融合到生活中,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要不斷引導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理想。僅僅教授一些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行的,課堂上要有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們把數學知識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經驗幫助理解數知識,二者相得益彰。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本課在新授課之前先練習了幾道題。舊知一般是新知的生長點,通過敘述分數的意義和看圖比較分數的大小等練習,可以以舊知引新知。 再通過動畫故事作爲切入點,創設親切、活潑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本課以“豬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爲主線,用直觀圖形來揭示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法的運算規律,最終達到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使學生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和成功。本課教學時,學生做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時,稍有困難,通過理解“1”表示的意義後,就能夠很順利地進行運算了。

在交流本節課的收穫和疑問時,學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時,這樣的分數怎樣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呢?”,這說明本節課已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生纔會自主地探索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感到只有結合教學的實際,靈活地把握教材,才能讓課堂成爲放飛學生思維的舞臺。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面積,主要包括面積的有關概念、面積的涵義;涉及的面積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對面積有了初步的體驗,而且學習了基本圖形的周長,但是對面積並沒有轉化到知識的層次上;另外,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種新的概念,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體會了解決數學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了自己的數學空間觀念和數感。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爲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教學重點。

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涵義,讓學生充分體驗每一種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選擇不同的面積單位,學會估計圖形的面積。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積的計算和單位換算而忽略了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發展。

2.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發展空間觀念必須以學生自身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爲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充分知覺和體驗的實踐機會。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另外教師還應該努力創設更多的實踐活動,給學生以更多機會。

3.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性。

估測是數學中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主要方法,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教材提供的多種估測方法,在交流中體會估測的多樣性,在學習中發展應用估測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 重視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將知識應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數學更是如此。本單元的教學中面積公式的應用是一個重點,爲了防止學生對面積公式的機械記憶,要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發展、發現過程,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最近一直在教孩子學習除法,可是發現孩子學着後面的忘着前面的,很是讓我們費心!在學習精打細算一課時,我在教學時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在小數除法中商的各數位的意義。在教學中,反饋甲、乙商店牛奶的價格時,我把握好教學的基點,在反饋甲商店的牛奶價格後,就引導學生更多地去關注直接用豎式計算小數除法的方法,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然後在反饋乙商店牛奶的價格時,又讓學生都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不斷髮展學生的推理能力。這個時候我發現由於孩子們的整數除法學習的不好,在這裏我又把整數除法簡單講了一遍,浪費了不少時間。

在計算過程中,小數點的位置是關鍵,在教學中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商究竟商到哪一位的現象,於是藉此機會在教學中就小數點的位置在哪兒進行學生辨論,或許這樣學生對小數點的位置確定會更全面、更深刻。在這裏我強調了三點,第一按照整數除法法則去除;第二小數點對齊,第三除到小數部分還有餘數,添0繼續除。在讓學生討論如何計算11.55時, 11個1除以5就是把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個1還餘1,在商的個位上寫2,再把1跟十分位上的5合起來,就是15個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分之一,先在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十分位上商3,所以商是2.3。在教學中就有一些學生表述的非常不錯,這一點是值得高興的!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教材把認識分數作爲一個單元,足以說明學生建立分數這個概念,需要一個過程,同時對意義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學習時需要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實驗操作、觀察、判斷等直觀手段逐步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分一分(一)》這節課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蘋果”遊戲引出分數。在活動交流中初步瞭解分數的意義,逐步懂得分數的讀法、寫法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以數學遊戲活動—“分蘋果”引入二分之一,這一環節中每一位學生都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感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突破了難點,而且爲學生理解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這一方面作了鋪墊。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的讀寫法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折一折,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通過塗其中的1、2、3、4份,引出1/4、2/4、3/4、4/4分數,進一步感悟分數、理解分數、應用分數。這節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學生參與面廣達到了百分之百動手參與在全員參與中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理解逐步來認識分數。從始至終全班每一個孩子充分參與動手實踐,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實現了讓學生成爲主人這樣的教學意圖。

總之這節課實現了我的設計意圖體現了課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有不足之處,比如遊戲(二)這個環節處理不當,應該讓每一個學生自由的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並用在圖形中把它表示出來,再讓學生結合圖形說一說分數的意義。還有的是:探討半個蘋果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示,這個環節也是處理不恰當,討論後急與引出,應該是多讓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把學生所想到的表示方式都板書在黑板上,再優化用表示是最好的,從而體現數學的簡潔美。

通過這次的課堂,我得到啓示:作爲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於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進步、發展,讓孩子成爲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實教學任務。數學教學活動是激發學生思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門重要課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與新課程共同進步。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平均數的練習課”是學生學習簡單的數據整理和統計表及求平均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練習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並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用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數學問題。本節教材中的幾個題目,都是以應用題的方式呈現,學生用“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方法即可解決。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解決此類問題不是很難的。因爲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經常接觸到求平均數的問題,已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在四年級安排求平均數的練習是合適的,符合學生的實際。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統計初步知識,應用問題等較爲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參與中學會數學思考,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得到充分發揮。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本課引入環節從生活入手,學生學的順其自然。超市是學生常去的地方,對於物品所標明的價格,學生也是比較熟悉的。從生活中的數學入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從學生熟悉的商品價格中的小數入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教材遵循着用具體可感、可知的形象爲支撐的原則,設計了先通過商品價格來認識小數每一位,又通過長度單位間的轉化揭示分數和小數之間的本質聯繫,最後再結合學生的身高說明怎樣用小數的三個環節。這此環節中,我重點讓學生說說米和0.1米的含義,讓學生通過分數的意義來理解小數。同時,根據課前餘老師和丁老師給我的一些指導,從數的數位順序這一角度讓學生感知小數的寫法和意義,我在課堂中增加了一個小環節,讓學生思考爲什麼1分米還可以寫成0.1米這種形式?如果1分米的1寫在個位上行嗎?十位呢?讓學生想到這個1分米的1只能寫在整數部分的右邊,感知小數部分的數所表示的含義,加深了學生對小數的理解。

本課中也存在許多不足,聽課的名師們不僅指出不足,還給了我許多教學建議,讓我收穫很多。例如米娜瓦爾老師指出我的課堂中應該儘量讓學生去說,要充分地信任他們。是的,自己一遇到難點的地方便想着儘可能讓他們順着自己思路走,着急地想看到正確思路,所以限制了學生們的思維,也就少聽到一些學生真正的想法。陸老師還指出要儘可能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自己明確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在課堂剛開始有個學生說0.85元表示10元8角5分,我便問其它學生同意嗎?同意誰的?這個問題就放過去了,沒有繼續追問。陸老師建議我此時就可以問問該同學是怎麼想的?同時也能引起其它同學的關注,讓學生更好的去思考。自己在教學中還應該適時放慢腳步,這堂課中在學生說0.1米的含義時是個難點,應該多讓學生說一說,或是讓學生同桌之間再說一說,但是我找了兩三人之後就過了,總怕時間不夠用了。陸老師告訴我,這節課你可以把兩位小數的含義放到下節課嘛,這節課把一位小數的含義弄紮實弄透,兩位小數就好突破了。另外通過名師的指導,自己對教學環節有了如下思考,也得到陸老師的肯定。我想從數的順序考慮小數,可以在教學小數表示商品價格處讓學生自己能把1角改寫成以元爲單位的數量。在此處讓學生明確角是比元更小的單位,改寫成以元爲單位時不能寫在整數部分,只能個位以後寫了。

引入部分除了讓學生認識小數,會讀小數,還能加深對小數的理解。在後面用小數表示長度時可以再感受一次,在學生從數位順序以及數位關係這一角度感受小數。

總之,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從與名師團老師的交流中我能體會到當思維處在一定高度,才能看清知識的本質。要用好教材,只是按部就班地學習教參是不行的,要自己獨立的思考,多學習,多請教,才能不斷進步。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鋪地面》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的內容,對於面積的含義學生較難於理解,並且很容易和周長弄混淆。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在這基礎上引發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後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講這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動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通過在練習本上分別自己剪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親身、直觀地去感受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都能夠在本上畫的出來,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單位之間的關係,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裏畫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他們之間的關係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1平方釐米,從而總結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之後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進率,因爲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進率也是100。在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時候,由於這兩個面積單位太大了,但是爲了能讓學生能夠理解,我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從而便於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間的關係,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然後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係。

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爲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爲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那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並出示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繫,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爲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鬆,練習得紮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並收到紮實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面積》這單元的概念比抽象,備課時,我分析了教材的邏輯關係,理順了教學內容間的關係,從大處上做文章,在小處中潤色,在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 “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面積這一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可能聽說過,但是要透徹地理解什麼是面積卻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課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導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本節課的知識,將“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趣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的引入是比較成功的。另外,在教學中我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環節設計張弛有度。

(二)直觀操作,理解含義。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面、課桌面、藥盒面等出發,引導學生“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邊摸邊說說這個物體的一個面” 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藉助身邊的物體,選擇其中的一個面,來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舉例子說說它一個面的面積”感知“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物體表面的的面積”這一概念。從實物紙板自然過渡到“封閉圖形”,從而觀察、比較出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這兩個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我在“物體表面的面積”一部分教學中花了大功夫,爲後來教學“封閉圖形的面積”做好了鋪墊。我在引出和講解面積的概念和含義時,給學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個比較容易的思維臺階,讓學生能慢慢的拾級而上,理解並基本說出面積的含義和概念。

(三)合作探究,激活思維。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比一比”中,前兩組都非常容易比較,而第三組學具學生在觀察後卻不能統一意見,從而產生了矛盾,老師及時引導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同學們小組合作,動腦筋,想辦法。通過他們的實踐探索活動,經歷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過程,從中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四)遊戲設計,拓展延伸。

我覺得本課設計的遊戲環節比較成功,學生在第一個“比一比”遊戲中鞏固了面積的概念,而且介紹了“觀察法”和“比較法”;在第二個遊戲“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組看誰猜得準。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前一個練習中數方格時總結出了,方格越多面積越大,很自然的這個練習中學生會認爲女生看到的16個格的面積大。不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而且還自然引出來“面積單位”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我想這與符合學生個性和心理的教學設計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