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學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複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三、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過程

1、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仔細思考文章的文眼、線索及全文的感情脈絡

②重點分析課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後: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導學和同步訓練》上的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1、自讀課文,準確認讀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背景

3、全文寫景狀物的特點

1、導入新課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麼散文名篇?

《背影》、《匆匆》、《春》

2、理清脈絡,整體感知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受

明確:線索:作者的行蹤變化+情感變化

3、文眼:頗不寧靜

爲什麼?——結合背景

文眼:心裏頗不寧靜

脈絡:心裏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麼也沒有——想起採蓮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託

4、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5、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爲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因此,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明線:遊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

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6、語句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麼?可聯繫撰文時間啓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爲什麼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十)小結本課內容

(十一)佈置作業:重點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

景物描寫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爲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啓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

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鑑賞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採用討論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裏。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5、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

2、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着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

3、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哀愁。)

(四)重點句子賞析:

1、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3、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爲什麼會惦着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爲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

5、——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二.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於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並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佈置作業:

1、完成《分層訓練》上的單課練習。

2、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係。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瞭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爲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爲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裏,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後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後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後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着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後與原文有什麼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係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爲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裏。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後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爲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於景,因爲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爲“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爲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緻融爲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註定是短暫的,作爲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爲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裏面纔是。

能夠徜徉於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於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爲依託,化無形爲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爲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