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荷塘月色教案優秀教案

一、通過景物描寫理解並領悟作者所表達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運用語言的技巧。例如:比喻的含義和用詞的精當及語言的音樂性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教學設想

⒈教學重點:荷塘和月色的描寫;作者的複雜心情;比喻的含義、用詞的精當和語言的音樂性。

⒉教學難點:怎樣認識作者當時的矛盾思想;

通感的理解。

⒊安排二課時:以賞析爲主。

教學媒體

powerpoint多媒體

教學內容:

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理清思路。

賞析一、二、三段

教學重點:

賞析一、二、三段。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請學生舉出有關描寫“月”“荷”的古典詩文。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頭》

二、 簡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員。

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1924年出版新詩集《蹤跡》。1925年8月任清華大學教授,轉向散文創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讚揚他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三、 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態。

本文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當時中國處於白色恐怖中,作爲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作者對現實不滿而又無能無力,因此在語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作者夜遊荷塘,爲美景所吸引,暫時忘卻了現實,於是又有“淡淡的喜悅”,這兩種感情貫穿全文。

四、 教師範讀。

(音樂伴奏)

五、 解題並理清思路

本文的題目是一個什麼短語?

明確:題目“荷塘月色”是一個互相修飾的聯合短語,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不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點出了重要內容的寫作順序,即先寫“月色下的荷塘”,後寫“荷塘上的月色”,可見作者的藝術匠心。

縱觀全文,作者的思路爲:

月色下的荷塘

想起荷塘——      { ↓    ——想起江南——荷塘歸來

荷塘上的月色

(問:作者 情 作者的心情爲什麼有淡淡的喜,亦有淡淡的愁呢?)

「迴應“時代背景”」

六、 賞析一、二、三段。

本文一開始,就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緣由。

問:本章爲什麼要從心情寫起,而不從“今晚在院子裏乘涼……”寫起呢?

文章這樣開頭是有着藝術匠心的'。“心裏頗不寧靜”,是全文的感情基礎。正因爲心裏不寧靜,需要求得片刻的寧靜和清閒,擺脫心頭的煩惱,尋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纔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文章這樣開頭,不僅提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而且使文章後面心情變化有源有本,顯得脈絡清晰,容易爲人理解。

文章接着交代了夜深、人靜、妻兒將要入睡。環境是寂靜的。作者怕驚動妻兒,“悄悄地”離開家,去夜遊荷塘。這就很自然地引起下文。但文章卻沒有馬上寫荷塘月色,而是着重描繪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獨步的心情。

第二、三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的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

荷塘的環境有什麼特點?這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環境: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蓊蓊鬱鬱的樹

(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         幽靜(烘托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淡淡的月光

(今晚卻很好)

心情: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從容安閒

我也像超出了……到了另一世界裏——超脫、沒有人事紛擾

什麼都可以想……現在都可不理——自由自在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獲得暫時寧靜的淡淡的喜悅

這種複雜的心情含蓄地揭露了現實不自由,流露作者幻想超脫現實,追求暫時的寧靜和自由,想從煩惱中尋求超脫的複雜心情,籠罩着一種“難得偷來片刻的逍遙”,亦喜亦愁。這種心情實質上是作者不滿和反抗黑暗現實的表現。

第三自然段,最後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這一句,一方面表現了作者獲得暫時寧靜的淡淡的喜悅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轉入對景物的描寫。

七、 佈置練習

⒈熟讀課文

⒉4.5.6段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麼順序?怎樣理解這些描寫?